關於談孝道的作文800字

一個“孝”字,上為老,下為子,是上一代與下一代,這就注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太長的路,上為老下為子,子在老的下面,因此做事因以父母為主,百善孝為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孝道的作文精選一

中華美德何其多?以孝為首。百善孝為先,可見孝之重。古往今來,怎樣盡孝是人們永遠不變的話。——題記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於與父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的時候,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這種行為就可以說是孝了。古時候孝道可謂嚴格,在如今看來實為不易。但古時盡孝之人卻不為少數。古有丁蘭,幼年時,父母雙亡。因非常思念雙親,便用木頭刻了雙親的雕像。但凡有事都跟雕像訴,一日三餐都要敬過雙親再吃,就連出入家門都要稟告。日子久了,他的妻子就對雕像不敬。因好奇便用針扎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竟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時,發現木像眼中含淚,仔細盤問,才知真相,便將妻子休去。

丁蘭對了父母的敬愛,讓我們感受深重,他對孝做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方,令我們敬佩。

然而,縱觀古今。現代人對於盡孝的概念已經不像古時那么清晰。曾經有一個轟動一時的新聞。一名女生,因其酷愛劉德華,此後便輟學去看劉德華的演唱會,甚至為了籌集資金賣腎賣房等。之後在一次劉德華的演唱會中,有幸與劉德華合影,但卻沒有機會告出心聲,心裡十分落寞。其父卻因女兒的“追星”行為,跳海自殺了。遺書中大概內容說:應讓劉德華和其女兒見一面,拯救他的女兒。

許多人不能理解這種瘋狂的行為。用父母給予的一切,去無私的奉獻給一個你喜歡的人,並把父母拋外。這是非常不孝的行為。而她的父親,最後的希望卻是想讓女兒被拯救。

雖然這種故事令我們非常沉重,但是現實的世界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學習的事情。八歲的一某女孩,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模範。5歲時,因生父出車禍身亡,被逼無奈的生母將她送人領養,之後生母也因病去世。然而,生活的艱辛並沒就此而止。三年後,養母因病癱瘓,養父因不堪壓力,離家出走。之後,8歲的她就一直悉心照顧養母。養母準備自殺,將40多片藥片藏在枕頭下,卻被孟佩傑發現。孟佩傑哭著說:“媽,你別死,你活著就有希望,你就是天。”此後孟佩傑擔當起兩人生活的困難,只能依靠養母退休的微薄收入。

女孩的堅強和孝順給現代人的啟示不是一星半點,她用行動證明了她對父母的愛!

現代的我們因各種生活的壓力和繁瑣,常常離開父母卻沒有辦法陪伴他們。只能用金錢去彌補我們的過錯。然而,我們卻並不知道。對我們何其重要的錢,在父母的眼裡卻只是一張紙片,他們需要的更多的是精神的關懷,更多是長時間的陪伴。

讓我們用孝的泉,滋潤生活;用孝的色,去妝點世界;用孝的話,去細說未來!

談孝道的作文精選二

孝,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它代表著一種修養與品性,它是中國式的感恩,延續千年。孝是沒有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直到今天,我們依舊能從古籍的字裡行間品味出孝的強大魅力以及它給予我們深深的感動。

為什麼孝的精神能夠延綿千年而依舊新鮮?那便要從孝的含義說起:孝是指晚輩對長輩的尊敬與愛護,這是一種愛的傳承。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孟子的母親正是偉大的中國父母的代表,而這個故事也承載著父母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付出的極大努力。孝是親情的重要部分,它基於血緣,卻沒有終點。李密在《陳情表》中真摯陳述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是一種感恩,這並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也不是禮尚往來,而是出於一種發自內心的觸動與感念——我想,這就是雖然相隔千年的時間與空間,孝的精神依舊能夠打動我們的原因。

想要做到孝,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做法為標準呢?孟佩傑可以是典範,李密也可以作為參考。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會給出不同的見解。依我之愚見,當今時代提倡孝道應當將傳統精神與時代特徵相結合,這樣的孝道才會有現實意義與發展價值。

從孝的本意出發,我們首先應該做到尊敬、愛護長輩。他們為生養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物質代價,但最重要的是,愛的付出是無法衡量的,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伴隨著他們的心力交瘁。待到他們年老了,我們長大了,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懷來重溫當初的溫暖與甜蜜。尊敬與關愛,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最基礎的孝道。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是他們生命的延續,這是如此神奇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孝敬長輩,更要做好自己——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以積極的心態迎接生活,成為一個可以走到哪裡就把正能量帶到哪裡的溫暖的人。當長輩的腳步被歲月放緩,這種生命的活力方能使他們感到寬慰與驕傲。

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我們既不能將他們的關懷視為無限制的愛,也不能憑臆斷敵視他們的教導。在與長輩相處時,我們不應該過於拘束與畏懼,要勇敢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但同時也不能太激進,要理性獨立地思考問題,積極與長輩溝通交流。新的時代要求我們成為視野開闊、胸懷廣大並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與處事能力的人,這樣的孝道也是時代所要求的。在對待長輩的態度上,我們不能時時迷信長輩的話,但也不能不聽教誨、拒絕人生經驗的傳授;我們要敢於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責任,同時也要及時使長輩知道我們的發展狀況。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傳誦千年的箴言,無數次地叩動沉睡的心靈。孝,是經不起追悔莫及的感恩,行孝道,於足下始!

談孝道的作文精選三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跡,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 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係。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