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高中800字議論文

古德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賢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惡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輕忽小善之德、小惡之害,能夠真正斷惡修善,所以令人心悅誠服.而諸佛菩薩在因上修行,也是“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不計事情的大小,都能對事以真,竭盡心力廣修菩薩行,最後才能成就佛道.

一己之善,不但能為自己積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絲毫之惡,非唯損害自己的品格,也會危害到他人.如此輾轉影響,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塊小石頭,漣漪不斷地擴大,導致整個湖面水紋的波動,其影響層面絕非自己所能事先預料.因此,對世間人而言,起一個善念、說一句好話、一個善意的回應,乃至露出一個微笑,不但能夠讓內心越來越光明,也可以拉近親子間的關係、提高公司的業績、促進國家社會的和諧,甚至可以消弭種種人為的災難.對修行人而言,身口意三業若能持戒清淨,微小的過患都能遠離,微細的善行都不捨棄,則自性慈悲與智慧就能顯發,也就更有能力去幫助一切眾生.

這種由小因而成大果的例子,俯拾皆是.舉例來說,當世界某個角落發生災難需要援助時,大眾盡己之力,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善款、救援物資、救援人力,即可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興建道場也是同樣的道理.道場的設立不僅可以圓滿佛、法、僧三寶住世的因緣,還能讓更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質,遠離身心的痛苦,確確實實是件大功德.所以大眾如果能夠貢獻心力,即使是微小的布施,乃至勸發他人發心,或者隨喜讚嘆,都能聚沙成塔,成就人類宗教、文化、歷史、藝術、精神生活的無價堡壘,其利益是遍及法界一切眾生,其功德是廣蔭千秋萬代子孫.

佛經中也有記載,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彌徒弟只剩七日的壽命,於是慈悲地讓他回家探親.途中,正好遇到一場大雨,小沙彌發現一群螞蟻正努力地從積水的地方爬出,但卻不斷的被雨水沖回去.於是小沙彌心生憐憫,先將它們一一救出,確定安全無虞後,才繼續他的旅程.七日後,小沙彌又回到寺院,師父感到非常驚訝,於是入定觀察,發現原來是小沙彌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螞蟻,也增加了自己的壽命.

除了自己廣發善心外,更進一步,對於他人的善行也要真心讚嘆,如此可增進其信心,令發廣大心量而行大善;面對自己的惡行要有所覺悟,趕快懺悔改進,千萬不可積小過患而成大罪.如《四十二章經》云:“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就是的訓誡.《梵網經》亦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也是提醒世人要處事老實,行善造惡自有因緣果報,不可不慎!

“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見其長而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未見其滅而有所損.”修善斷惡一定要在高處著眼、小處著手.如果我們能夠一步一腳印,扎紮實實地走下去,不僅能成為世間的賢人,家業、學業、事業、志業,事事如意;更進一步,也能成為出世間的聖人,斷惑、證真、度眾、成佛,樣樣成就!

另一篇

我們都知道以小見大的道理.考驗一個人的文明素質,正合此理.倘從大處看,正直可以表演,善良可以偽裝,寬容可以做作,而生活中的許多細節,似乎小得讓人忘記或懶得掩飾,因而常畢露人們的原形.看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細節關注起,是我們修身的起點.

一個從骨子裡文明的人,即便是對待小善小惡,同樣彰顯素質.這種人給我們以美感,讓人賞心悅目.記得在一次體育公園文藝活動中,歌海人潮,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孩子來玩,興高采烈的稚童,把吃完冰淇淋的空紙盒隨手一扔,媽媽見狀彎身把它撿起,放在前方的垃圾箱裡.這個小小的細節很美,這位年輕的媽媽很美.作為一個生活在省級文明城市的福清人,我甚至想感謝她,因為她的行為確為我們這座城市增添了一分優雅,一抹風采.

可是,我們總還有遺憾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因看到隨地吐痰、亂扔菸頭果皮的情景感到噁心,常因遭遇亂停放車輛、亂穿馬路阻礙我們走路行車而覺得光火,常因與一個滿口粗言髒話的人交談而渾身不自在……當然,此時我們很應該回顧一下自己曾經的所做所為,在這些看是“小惡”卻很招人討厭的情景中,是否有我們的影子?說起來這些大多都只是小學生的行為規範,我們小時候也曾遵守得很好.可就是在長大了、更懂事了的今天,卻把它給淡漠了.這叫我們如何面對內容更多、要求更高的公民道德規範?

沒有人希望或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不文明的人.因為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都表現得很有素質.但面對“小惡”,我們總認為那是很平常的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不然.就個人素質形象而言,不管有何種藉口,那些不雅的“小惡”行為,都在一點一滴地滲進周圍人對你的看法之中,慢慢地淹沒你本該良好的形象.而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分子,我們實在不應該因為行“小惡”而影響和諧社會和文明城市的建設,至少,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破壞別人努力的成果.

願明天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從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