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以家風為話題的議論文

【篇一】

我的家鄉在翔安區新圩鎮上宅村,也就是說,老家在農村。可能因為我是孩子又出生在城裡的原因吧,對家鄉並沒有清晰的概念。偶爾跟爺爺回伯父家過節,也像蜻蜓點水一樣,吃過午飯或晚餐就回城裡了,從未將全村走個遍,因此,整個村的大體形態,也就說不清道不明了。

聽爺爺說,我們家除曾祖父是文盲外,往上幾代,都是文化人,也可說是書香門第了。至今在伯父家,還保存著一塊祖上傳下來的“大夫門第”牌匾呢!聽說我太祖父沒有生育,抱養我的曾祖母當童養媳,曾祖父是上門女婿,而且還是個孤兒。因此,文盲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曾祖父在建設汀溪水庫乾渠時,因中暑還帶病勞動,結果病死在工地上。

我爺爺童年時就失去了父親,孤兒寡母,日子過得很艱難,常常穿不暖衣,吃不飽飯。整個冬天都光著腳丫,到鄰村田地里去檢地瓜茬子,當糧食充飢,窮苦的生活幾乎貫穿了爺爺的整個青少年時期。然而,這樣的經歷也磨練、鍛造了爺爺的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品格。無論讀書或者工作,爺爺都能全力以赴,克服一切困難,取得較好的成績。

爺爺退休前是一名處級幹部,先後在鄉鎮和區機關任職。在職時還兼任多家報社通訊員,經常在報刋、雜誌上發表文章。退休後,仍被《咱們村》文學平台聘進編委的隊伍,並經常為其撰寫文章。今年來,已經發表散文十多篇。

我伯父在同安電力公司工作,伯母辭職自辦養殖場;爸爸在汀溪鎮做宣傳工作,媽媽就職於新圩中心幼教工作崗位。在爺爺的嚴格要求下,伯父母和爸媽在工作上都能盡心盡職,出色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受到領導和單位的好評,伯父和爸爸二十出頭的年紀,就都成為了共產黨員。爺爺風趣地說,我們家有成立黨支部的條件。

雖然,我們家也有三部轎車,但沒有一輛是豪車級別的;也沒有別墅,只是一般的住房;更沒有顯赫的職務與地位。但是,家裡人都能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與鄰里相親相敬,關係融洽。我家生活不算富裕,卻也衣食無憂,家人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爺爺說,這樣挺好。不要刻意地追求名利地位,否則,就容易犯錯誤;工作上要有目標、有追求,要向先進的人學習,要做好本職,還要爭取幫助別人,當好人,做好事,要有一個團體的觀念。

我在學校讀書,成績夠不上優秀,爺爺總鼓勵我,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樹立自信心,才能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還要向成績優秀的同學學習,不懂的地方要多向老師請教,才能提高學習成績。爺爺,我一定記住您的話,繼承咱家好的家風,從小養成不怕吃苦的品質,克服一切困難,好好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績,長大以後,成為社會的有用的人才。

【篇二】

顧炎武在寄給兒子的一封信中落筆:“為萬民開太平,為往世繼絕學,為天地立聖心。”

站在歷史荒原的坐標軸原點上向後回看,千百年的歲月已是浮塵萬里,我們拼盡全力也拉不回一個潰敗的封建王朝。然而當曠野上隱約有風聲之時,我仿佛聽聞風中夾雜著那些靈魂如星辰一般的人們的低語:家風。

20xx年《南方周末》新年賀詞中寫到:“什麼是生活的本來面貌?是擺脫所有約束來無憂無慮?還是認識到生命與規範共存,人要在其約束下淬鍊生命?”於我而言,前一種只是烏托邦式的假想狀態,後一種才是生活的本來面貌。而良好的家風對於整個現實社會而言,正是其淬鍊生命的規範所在。

曾國藩最為人們所稱道的,不是其治國之道,而是其治家之道,他對其子孫強調誠信,以天下為己任的重要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春和秋,生和死,梅雨和炊煙,江南的荒原,堆疊而形成中國最獨特的文化特徵體系。而家風則是由這文化搖籃所衍生,好的文化精華所吹拂的那陣風,所道之處枯木逢春,驚鴻芳華;而由文化糟粕堆疊而成的風,所過之處廢池喬木,離離草枯。

人的生命里始終橫亘著一條波濤洶湧的河。此岸是瑣碎的現實,彼岸是擁抱未來的強烈熱情。而每個人都必須認定此處有橋,於是其攀住生命的兩極,希冀可由此造就一座橋。那么此時,良好的家風便會拂去你額上的汗珠,助你經受過生命的擊打,身心的分裂;而不良的家風或許會將你吹落河下,不知所終。由是觀之,良好的家風興盛家道,樹其子孫;而家風差,則難免殃其子孫,貽害社會。

反觀當下,我不得不發出筱敏一樣“這個時代已經如此瑣屑”的感嘆。家風甚至已被相當一部分人棄之腦後,如此瑣屑的信仰,使得這個時代成為一個瑣屑的時代。家風逐漸淡去,斷斷續續。瑣屑得像荒沙一樣在大街小巷流淌,團捏不起,無處安放。瑣屑之上不會聳立起什麼,而那些良好的家風總想樹立起什麼,可是能夠想起的一點東西,卻盡遭譏笑和嘲諷。

生為新時代的我們,應當牢記習總書記的教導。家風吹了千百年,在我們手上應該越吹越好。繁星何為?繁星是因為鑲嵌了好的家風靈魂而存在,是因為好的家風吹拂而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遵守好的家風,每個家庭都應當樹立好的家風,從而讓中華千百年的文化生生不息。

所以你看啊,因為有了良好的家風,燧人氏的那團火,才得以生生不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