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讓座與道德議論文

【篇一】

在公車上,無論天晴還是下雨總能看到一些不新鮮中的新鮮事,而這些事總是讓人在感慨良多。

據觀察:坐公車時,大多數年輕人會選擇坐(站)最後面,因為對他們來說,那個位置是最合適的,坐著的不用在需要讓座的人上來時讓座,站著的不用在擁擠的時候被人群擠來擠去,可以得到相對的喧囂中的安寧。而中年人乘公車則是沒規律可循的,他們總是哪兒方便坐(站)哪兒來,在他們看來坐(站)哪兒都一樣。

上班坐上公車後,對年輕人來說是痛苦的,在到處都在修路、拆地的太原城,那擁擠的交通是更加的擁擠,他們除了要擔心這樣的堵車會因為遲到扣工資外,還得給那些坐公交去買菜的老頭、老太太及帶孩子出門的人讓座,這讓開始一天工作的年輕人自然沒有好心情,工作中也就不會稱心如意了。而中年人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有什麼感覺的,他們穩穩地坐在座位上觀望窗外“美麗的風景”,上來需要讓座的人也就理所當然的沒看見。這種情況下,中年人中如果有人收回視線讓座,那么這個人鐵定是快要下車了。

下班後,工作了一天疲憊的年輕人,坐在擁擠的公車上,耳中聽到的是擠來擠去的乘客們的爭吵與謾罵,眼睛看到的是因為不小心踩了旁邊的人一腳就大打出手的知識分子,對他們來說眼前發生的一切都覺得如此的不可思議,不能理解那樣一點小事怎么就能讓他們暴露出自己的醜陋面貌。好不容易身邊的坐著的人要下車了,得一座位可以靜心,這時旁邊擠來一個抱著小孩的年輕女子,看著周圍的人視而不見,我想這時你也只能無奈的撐起疲憊的身子讓座,要不然即使你坐著估計心裡也不會舒坦,臉皮的厚度不同,這也許就是年輕人與中年人的區別。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二十幾分鐘的車程中,分別在前排、中間、後排中分別等到了三個位置,往往我一坐下就有需要讓座的人站在身邊,我當時的鬱悶心情可想而知。然而我自己總共坐了不到一分鐘,連續讓座三次,最後一次由於讓座稍慢,竟被站著的中年大媽說成沒素質,當時我真想破口大罵。我想是不是因為我們是年輕人,社會對我們就有了得毫不猶豫奉獻的定位,而是不是因為我們是年輕人中的女孩,我們就得接受這樣無理的批判,而那些需要讓座的人一路路過的那些無動於衷的那么多的乘客,卻沒有一個人說他們什麼。公車上,有一次我甚至見到,一個中年人因為一個年輕女子沒有給他的母親讓座,竟然扇了那個女子一個耳光,還說她沒有素質,車上不但沒有一個人為那個女子打抱不平,反而去批判那個女子不主動讓座,扇人耳光這難道就是你們這些有素質之人素質的體現嗎?這根本就是以道德的旗號為名,坐恃強凌弱之實!你們為什麼不去扇那些中年人,甚至是身強力壯的年輕男子耳光,讓他們給你母親讓座?而那些幫腔的乘客,你們自己為什麼不讓座,難道在公車上給老人讓座是只有年輕女子才應該做的嗎?公車上給需要的人讓座,這本來就是對有素質人們的一種肯定,不讓座也不應該挨打,畢竟法律上並未明文規定每個年輕女子必須給需要讓座的人讓座,否則就要被扇耳光,不是嗎?那么你們專揀年輕女子逼迫讓座,是因為你們所謂的社會公德心還是覺得年輕的女子好欺負呢?我想這一點,大家心知肚明。

如今,公車上讓座,不再讓人感到滿足,因為被讓座的人沒有一句感謝,他們覺得給他們讓座那是理所當然;也不會感到欣喜,因為乘客中有太多的人視而不見,你讓座也許被人默默嘲笑;更不會感到驕傲,因為許多人對讓座冷漠以對,那讓你感覺寒心。每個人都進行過素質教育,每一個走出社會的人都有這種素質,然而在社會這個大染缸里,這樣的素質能堅持多久,我想將現在的年輕人和中年人比較一下,大概就看到了。

公車上讓座,這樣簡單的社會道德都沒有多少人擁有,那么其他方面的社會道德呢?我想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好好思考與反省。

【篇二】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一直在我心裡迴蕩。雖然雷鋒叔叔已經離開了我們,但雷鋒精神卻永存在我們心中,永存在我們身邊。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中午,太陽高高地掛在天上,仿佛要把大地烤化了。當媽媽和我上了開往勞動公園的15路公共汽車時,才發現車廂里非常擁擠,過道里也站滿了人,憋悶的環境和汗濕的氛圍幾乎把我的遊興給淹沒了。我和媽媽只好站在上車門附近。車走了一半,上來了一位老得連眉毛都白了的老奶奶,她佝僂著身子,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上了車。司機看到這種情況,回頭喊了一聲:“上來一位老人,誰給讓個座?”此時,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坐在“老、弱、病、殘、孕”座位上的一位帶著“鴨舌帽”的年輕人身上,可這位年輕人卻趕緊帶上耳機,並壓低了“鴨舌帽”的帽檐。整個車廂隨之陷入了沉默……突然,車廂深處傳來了一個清脆的聲音:“老奶奶,來我這裡坐吧!”隨即擠過來一個小姑娘,拉起老奶奶的手來到自己的座位前。望著這個只有十二三歲的小姑娘,老奶奶既感激又愧疚地說:“姑娘,你……”“老奶奶,我下站下車了,再見!”說完小姑娘就向門口擠去。車廂里不再沉默,在大家的讚許聲中,我看見那個年輕人的“鴨舌帽”帽檐似乎壓得更低了。最後,他也起身向門口走去。

下一站到了,小姑娘沒有下車,當然,“鴨舌帽”也沒有。

這件小事,令我至今難忘,小姑娘的聲音始終在腦海中迴蕩。其實好事並不難做,只要我們能“不以善小而不為”,持之以恆地個出一雙友愛之手,那么,整個社會終究會開滿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