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以謙虛為話題的議論文【三篇】

【篇一】高中以謙虛為話題的議論文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怎樣要求自己做到謙讓呢,其實謙讓是可以學會的,關鍵的是自己平時就要嚴格要求自己與人和睦相處、與人為善,自然就會發展成為從善如流了。

謙讓,就是一種心平氣和的謙卑與互讓;就是一種心明眼亮的謙虛與互利;就是一種心比天高的謙遜與互惠;就是一種心安理得的謙敬與互存。

學會謙讓,小鳥們出籠的時候不是爭先恐後的,而是井然有序的飛出籠子的;小魚們出海的時候不是你追我趕的,而是慢條斯理的嬉戲汪洋的;小馬吃草的時候不是蜂擁而上的,而是各奔東西的尋找嫩草的;漁人捕魚的時候不是集體撒網的,而是各自為營的分頭捕撈的;人們挖金的時候不是你搶我奪的,而是分道揚鑣的辛勤挖揀的。這,就是學會謙讓的最有力的見證!

當你走到小路時而謙讓一下人來人往,也是自己與他人先便的良好表現;當你坐公車時而謙讓一下老弱病小,也是自己與他人方便的特好善意;當你開車相碰時而謙讓一下彼此損失,也是自己與他人得益的舉動;當你晉升職位時而謙讓一下別人高升,也是自己與他人雙贏的美好慶祝;當你腰纏萬貫時而謙讓一下窮人貧困,也是自己與他人共享的友好往來;當你德高望重時而謙讓一下大眾平凡,也是自己與他人親近的可好偉大。

謙讓,不準一味地遷就那些狐假虎威的人而為非作歹,而準一味地牽就那些腳踏實地的人卻奮發圖強;不準故意的相讓那些居心叵測的人而偷梁換柱,而準有意的相讓那些專心致志的人卻自食香果;不準特別的放縱那些爭名奪利的人而挑撥離間,而準特殊的放任那些淡泊明志的人卻靜觀自得;不準過分的就讓那些圖謀不軌的人而橫衝直撞,而準過度的就讓那些寬大為懷的人夢想成真。學會謙讓,我們的人際關係圈子裡就一定不會再有“爾虞我詐、油嘴滑舌、花言巧語、出口傷人”的口角戰爭了,而一定會有“禮尚往來、情深義重、寬以待人、感恩戴德”的友善交往了;我們的工作環境氛圍里就一定不會再有“明爭暗鬥、爭功搶勞、論資排輩、偷工減料”的小人牟利了;我們的政府衙門清廉里就一定不會再有“欺上瞞下、鈎心鬥角、鋌而走險、狼狽為奸”的腐敗交易了,而一定會有“忠心耿耿、廉政親民、潔身自好、捨生取義”的透明施政了。

學會謙讓,我們的友情永遠都不可能“泛濫成災、眄視譏笑”的對待好友,而可能永遠的“專心交往、尊重理解”的款待好友;我們的愛情永遠都不可能“喜新厭舊、逢場作戲”的玩弄情人,而可能永遠的“一心一意、扞衛情場”的熱戀情人;我們的親情永遠都不可能“爭吵不停、喧鬧不息”的虧待親人,而可能永遠的“海誓山盟、長生廝守”的善待親人。學會謙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門必修課,我們要時刻切記保持勤學善舉。只要我們人人都能夠堅持不懈地學會謙讓,那么我們的現實社會就將永遠是一個國泰民安、繁榮昌盛、和諧幸福的美麗家園。

【篇二】高中以謙虛為話題的議論文

謙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在處處講求競爭的現代社會,似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主張謙讓的人說“謙虛忍讓不僅是修養好更是大智慧。”反對謙讓的人說“謙讓早就過時了。弱肉強食,競爭就該當仁不讓。”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類似謙讓的事情在你我身邊似乎已很難發生了。無論是乘車、購物、排隊、買票,還是與人合作、相處,優先考慮個人利益不僅是人性使然,也是現實生活所激發出的人生存的本能。梁實秋曾在一文中寫道:“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並未發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並不多見。”難道謙讓真的過時了嗎?當然沒有。謙讓是一種胸懷,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養。我們需要謙讓精神,這個時代也呼喚謙讓精神,今天,謙讓不過時。

清朝時,有一大戶人家想壘一道院牆把自己與鄰居家隔開。為牆基的位置,兩家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大戶人家雖財大氣粗卻因不如鄰家子孫繁盛而吃了眼前虧,深感面子不保,馬上給在京城做大官的兒子寫家書一封,細述了家中煩惱,要求兒子快返鄉想辦法整治鄰居一下,為家族撈回面子。這位在京高官見信後迅速給家中回了一封急信,信中語重心長地說明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並在信尾文采飛揚地寫了四句話:“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大戶人家見信後深受教育,迅速與鄰家修好,並決定兩家之間不再壘牆,永不隔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謙讓不是吃虧,是給自己留有餘地。

有一則公益廣告,除了人們擁擠在公共汽車門前,始終是畫外音,一男一女為了自己能先擠上公共汽車而與對方大吵起來,一位老者則平心靜氣地勸告兩位年輕人“把心放寬就不擠了”。

這兩個故事都體現了謙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與一位為人極其樂觀豁達的朋友討論謙讓的問題。她說謙讓實際上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哲學,因為謙讓有時不僅可以化解矛盾,還體現了為人的一種風度與涵養。“不爭”就是心境方面的一種修養。現代社會要求人必須積極進取,沒有人願意主動讓出自己的利益給別人。謙讓並不是說不去面對真正殘酷的競爭,這與個人能力無關,而是因為謙讓尋求一種內心的平和,內心平和才會靜,心靜才能生出大智慧。拋開斤斤計較的睚眥必報,謙讓展現出的氣度與修養、個人魅力會增加自己的人緣,獲得更多信任與好感,誰說不會給自己留有更多發展的空間與機會。

【篇三】高中以謙虛為話題的議論文

一生誓言要在世人面前展示出自己的才華。本是何等的壯氣,但有時“韜光養晦”卻是更加重要,謙虛謹慎能助你成功

——題記

秋葉嘩嘩的落下,涼風襲襲。他,如今跪立在斷頭台上,至今依然不知自己為何要人頭落地。

楊修,一個才德兼具的人,連諸葛亮也敬他三分的人。自小立大志,要為國家效力,在世人面前展示他的才華。楊修從小便才學出眾,終於,長大成人後,被曹操重用。

楊修沒有讓曹操失望,他以出眾的才華,讓曹操敬佩。一次曹操大建花園,讓群臣獻字,楊修舞起毛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此刻的曹操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他離自己的志向又進了一步。

或許正是因為他的豪情壯志,他那遠大的志向。讓他不懂得“韜光養晦”,他始終未看透曹操愛才卻又忌才的本性。當曹操桌上放了一盒名為“一合酥”的糕點時,楊修聚集所有的大臣,未經曹操允許,他將糕點與眾臣全部吃完。當曹操責問起來時,他狂妄笑道:“這不是‘一人一口’嗎?”這一理由讓曹操更加深了對他的忌恨。楊修的過於愛展示自己的才華,讓他墜入了萬丈深淵。

那一夜的秋葉似乎知道一位有志之士即將離開人世,嘩嘩的掉了一地。他們似乎也在為這位才子哭泣。

面對曹操日益加深的忌恨,而楊修卻全然不知,依舊是那樣的愛展示。那夜曹軍在戰役中失利,曹操傳出了“雞肋”的號令。楊修念道:“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命令軍隊做好撤退準備,準備退出時,曹操勃然大怒,毫不猶豫的以楊修“泄露軍機”的罪名將他推上了斷頭台。

可憐的人兒呀,聰明反被聰明誤,你那過於出眾的才華幾經忌妒。而你只光顯露,只光追求展露才華,顯於人世,卻全然不知韜光養晦,終於被殺。可嘆,可恨,可悲!

一個人慾展示自己,讓世界知道還有一個我,故然是種精神;但飽滿的稻穀是下垂的,充盈的水壺是不會砰砰作響的。謙虛一點,或許你會像河塘里的魚兒一樣依然無憂無慮,而不是金魚那樣忘情張揚自己,最終落得被水鳥叨吃掉的可悲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