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學生優秀作文五篇

1.西班牙印象高一6班 殷嘉星  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如春光般令人陰霾一掃而光。漫步在這片美麗的土地,異域風情撲面而來。  漫遊在巴塞隆納的街頭,處處都是令人心醉的景致,街邊的路牌是中世紀的風格,嚴肅冷厲,店鋪牆面上是活潑有趣的塗鴉,教堂前噴池噴出無數的水花,綠蔭之下一片清涼。道路兩側常有人抱著吉他演奏,年輕的男男女女在聽到樂聲後即興起舞,熱烈而奔放。就連老人也會小聲地跟著鏇律哼唱。印花的大紅裙猶如蝴蝶,上下舞動,隨著音樂結束,一曲終了。人群紛紛散去,那場陽光下的弗拉明戈卻無法退散。  什麼樣的人愛什麼樣的花,西班牙人最愛的花是石榴花。小到門牌上的花紋,大到教堂的彩色玻璃花窗,都有它的身影。明艷的紅色綻放在市井街道的每一處,金色的陽光與它相應得更顯華光。縱使是在秋冬日裡,這盛開怒放、明艷張揚的顏色也會讓你覺得自己身處春夏。因為被阿拉伯人統治過,西班牙的顏色也偏好藍色。寧靜與祥和,大概是阿拉伯人想要對西班人的改變。但是從血液中與生俱來的沸騰,是不可能被人磨滅的。相較於希臘愛琴海安靜的藍色,西班牙的藍色更富有活力,就像是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樣,沖刷著每一寸土地,生生不息。  提及西班牙,除了富有盛名的橄欖、紅花,就是海鮮飯了。海鮮飯由紅花上色,紅花與石榴花一樣,都是熱情的紅色,但它是味覺與視覺上的紅。海鮮飯一般由大蝦、蛤蜊、扇貝、牛肉、牡蠣、墨魚、蟶子等組成,顏色也分紅色與黑色兩種。前者用紅花調味,後者用墨魚汁調味,吃完之後滿嘴烏黑。海鮮飯入口很脆,海鮮的鮮味大都保留在飯中,但入口的濃郁才是真正的主角。滿口濃郁的香味,讓人一下就想到了陽光下的那場弗拉明戈,唇齒留香,久驅不散。這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最絢爛的一筆。於我而言,大約視覺再好也比不上湯匙上的一勺。 一種飲食代表一種習慣,一種習慣代表一種文化,一種文化代表一個民族。無論多久之後,唇齒間的濃郁,艷麗流動的紅、藍、金,我都不會忘記。  在陽光下的弗拉明戈,鏇轉不停。

2.甘肅印象高一6班 李恩我還是三年前去的甘肅,那次旅行給我留下了至今都無法忘記的深刻印象。不管多少次將那段經歷細細回味,我都會感動於甘肅一望無際的熾熱沙漠、湛藍的萬里晴空,以及它所蘊含的厚重的歷史與文化。這片遼闊的西北平原上的一切都令我無比著迷和沉醉。我還記得那天傍晚我們去了月牙泉。駱駝在沙漠裡一起一伏的腳步與駝鈴聲組成了獨特的鏇律,閉上眼睛,聽風從耳邊吹過,我已然身在一列綿延前行的沙漠商隊中,向著天空與沙漠的交界處旅行,身後留下一串曲曲折折的足跡。在高大的沙丘的陰影中駐足仰望,這是我頭一次意識到:與自然相比,人渺小得就像是一粒細沙。翻過一座沙丘,就能看到月牙泉,形狀好似一彎鑲嵌在沙地中的月亮。田震曾在歌曲中這樣形容月牙泉:“就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有美麗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樂園。”此時此刻,沒有什麼比這句歌詞更能表達出我的感受。夕陽西下,太陽的最後一抹餘暉閃爍在平靜的泉水上,之後便是黑夜的到來。我終於親眼看到夜晚的月牙泉,那真的是一面鏡子,一面倒映了天空和繁星的清澈的鏡子。關於月牙泉,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這片沙漠中有一座雷音寺,某日,一位想要與住持方丈鬥法的術士在寺前揮劍作法,霎時間黃沙漫天,在四周聚起一座座沙山,唯獨寺廟前的一碗聖水滴塵未進。術士嘗試多次,依然未能用沙子將聖水填滿,最終悻悻離去。忽聽轟隆一聲,那碗聖水半邊傾倒匯成一彎清泉,而施法作惡的術士則變作一塊黑色頑石。那彎聖水匯成的清泉便被命名為“月牙泉”。這個傳說為月牙泉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多少個日日夜夜過去,這座沙漠中的綠洲就這樣存在著,將自己的故事為古今中外的旅人細細道來。我也記得去過敦煌莫高窟——這座世界最大的佛家文化寶庫。如果不是親自去過,你不會想像得到那些飛天的壁畫和古老的佛像能給人以多么大的震撼。每一個飛天形象都有著微妙的差別,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著安詳的神情和優雅柔美的體態,在極樂世界無憂無慮地起舞。一幅幅壁畫雖已蒙上塵土,原本鮮艷的顏色也因年代久遠而變得灰暗,但凝視它們時,我依然會被帶進那個佛教徒們用虔誠的信仰編織出的夢境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尊釋迦摩尼睡佛。根據佛經記載,公元前587年的冬天,釋迦摩尼告訴弟子,自己三個月後便會涅槃。三個月後,釋迦摩尼躺在娑羅樹下,頭向北方,足指南方,面朝西方的極樂世界涅槃而去。從這尊大佛的表情中,我看不出半點對死亡的恐懼,他雙眼半閉,面露笑意,恬淡而安詳。每個前來的遊人都放低聲響,帶著一次崇敬與朝聖的目光,生怕驚擾這位正要酣然睡去的大佛。其實,說起莫高窟,我第一個想起的便是那位敦煌的“罪人”——王圓籙道士。仰望敦煌壁畫,每一幅都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和沉澱,那段塵封的歷史也漸漸浮現,使得眼前的景色覆蓋上了幾分悲涼的色彩。我認為,旅行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玩樂,一路上的所見所聞都是值得回味、思考的,而敦煌莫高窟的經歷給我的啟示就是:每個國家、每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都是無價的,需要我們永遠珍惜和保護。我還記得去過作為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的嘉峪關、有著“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名的玉門關等等。這個名為“甘肅”的地方帶給了我太多的感觸,它荒涼的土層下埋藏的是無盡的寶藏,它的美讓我永遠無法忘懷。恍惚間,我的眼前又呈現出了熟悉的畫面:一列商隊騎著駱駝在荒漠中前行,夕陽染紅了半邊天,駝鈴叮鈴鈴的聲音若隱若現,這便是甘肅留在我心中的最美的印象。

3.中原印象高一6班 張李欣展開中國的版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光總是不禁落在那片土地,就像一位遊子,深情凝望著許久未見的母親。它位於黃河中下游,橫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就像流通的血液,連通了整個神舟大地。它是許多中國第一人口大省,他的的孩子遍布在各處,它的糧食供給養育了許許多多中原人。它就是河南,我生活了十幾年,如同母親一般的中原。時光匆匆,它見證了20多個朝代興衰,物是人非,歷史的積澱,給它留下了許多名跡,歲月的沖刷,給了他迷人的深沉,自然風光似是格外留念這片土地,五嶽獨尊——中嶽嵩山,中原獨秀——堯山,上古名山,神鬼傳說——雲夢山;河南明珠——南灣湖,河南小三峽——青天河,還有那被中原人視為驕傲的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蹟——紅旗渠,這些自然或人工的勝景,在這片土地發光放彩,展現著活力。河南燴麵,這個名號可謂是響噹噹,無論哪家哪戶,主婦們總有一個好手藝的,羊的腿骨一起放在大鍋里熬煮,(鍋里只需放一點生薑片和蔥段,其他的是什麼也不用加的。)熬上一會,取出骨頭,用刀把肉從骨頭上剔除,再把骨頭扔進鍋里接著熬,總要幾個小時才夠,把肉切成片,待那骨頭湯熬得發白。散發出純正的鮮味後,湯頭才算弄好,拉好面坯,下入不斷翻滾的濃湯中,加入木耳,冬粉,黃花菜,煮好後瀝去湯放到碗中,擺上肉片和事先煮好的鵪鶉蛋,撒上調味料,再淋上熱騰騰的湯,一碗燴麵才算完成。因為工序繁雜,耗時頗多,主婦們常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準備晚上那一碗熱騰騰的燴麵。這種味道充斥在我的記憶中,每每回味,總是充滿幸福感。如果要問為何河南人獨獨鍾愛它,那我只能說,那裡有家的溫暖,家的味道,河南的人口眾多,外地到此打工時也帶著各地的文化,飲食。他們在這裡交匯,各具特色的飲食比比皆是,可還是無法打亂它原有的滋味。這就是中原,堅強有力的聳立在中國的胸膛上,用他的深沉展現歷史光彩,用它深情的目光望著遊子的眼睛,用它淳樸的滋味撫摸人們的臉龐。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我只想說:“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愛這土地,不是因為父母,而是因為我曾生活在這片土地,我體會過它的深沉,深情和淳樸,它的美,就是我的中原印象。

4.北京印象高一6班 楊欣怡我出生在北京這個地帶,我覺得這對於我既幸運又不幸。北京是一個具有雙重印象的地方,我幸運地親身接觸到了現在的印象,但卻不幸地未曾見過另一種印象。我對於老北京的印象大部分來自於我的父母,他們在回憶自己的過去時多少會有一些老北京的印象。我與父母都沒有見過胡同,但胡同的名字我記住了一些。東交民巷,金魚胡同,菸袋斜街,帽兒胡同,這些胡同的 名字就連我自己也很奇怪是從哪裡知道的,又從哪裡把他們搬入我的腦海。我腦海中,胡同是又一堆青磚青瓦組成,或窄或寬,腳下的路也是由一塊塊石磚拼起,兩旁是一戶戶大門,門都是朱漆的顏色,上面有銅獅子的門環,還有不同數量的門釘。胡同里時不時地傳來賣各種東西的吆喝聲。我與老北京能夠直接接觸的方式便是老北京的小吃。老北京的小吃種類很是廣泛,以前還有一首兒歌里說“老北京的小吃真叫多,三天三夜吃不完。”驢打滾,豌豆黃,奶油炸糕,炸灌腸,焦圈,門釘肉餅,褡褳火燒。很多小吃我都親身品嘗過,老北京炸醬麵的味道是我在這些小吃里最揮之不去的味道。講究的老北京人會放上好幾種菜碼,澆上小碗乾炸的炸醬,那個味道別提有多享受了。這些小吃在以前都是由推車推著在胡同里轉,隨遇而買,因此老北京的小吃又名“碰頭食”或是“菜茶”。當我在吃老北京小吃那一刻,我才會看到老北京文化在我身上留下的縮影。除去小吃,媽媽在回憶過去的時候也常常會提到一些小野草。香椿和槐花算是比較常見的。還有毛毛堆,馬齒筧,蒲公英,零錢兒,當然還有榆錢兒。媽媽說她以前在春天經常從榆樹上擼下一嘟嚕一嘟嚕的榆錢兒,吃起來甜甜的。我對老北京的印象來自我的腦海,而對現在的北京我則是親身接觸了。一棟棟高樓大廈在現在的北京拔地而起,北京開始融合各個地區的元素,原先那些土路早已成為了馬路,交通越來越發達,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這些現代化建築推動著北京進入現代化。到了夜晚,城市中一片霓虹燈閃爍。北京成為了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身處於這樣的北京的我現如今卻感到一種悲哀。因為我看到,這兩種不同的北京印象正在起著衝突。北京在向現代化邁進,老北京的胡同正在一點點消失,老北京的那些小吃也正在被各類地區的其他食物所占據主要地位,逐漸的在退出人們的視線。老北京的文化正在被現代文化一分一毫的吞噬,我忽然覺得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無家可歸的孩子。而這不該是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所應該看到北京,是現代與古老互相融合的北京,我不想失去其中任何一種印象,它們理應是兩條北京的風景線,雙線而行。我堅信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它不應該平白無故的消失,同樣,老北京的文化也不該是現代文化的犧牲品,我希望有一天,北京是兩個時代集於一身的縮影。我相信這不僅僅只是一個夢。

5.天府印象高一5班  李泮XX年夏天,我和媽媽打著去看望出差的爸爸的名義,好好地體驗了一把“天府之國”的生活。  成都的生活節奏遠沒有北京的那么快。我們住的公寓雖然很早就有清潔的阿姨前來打掃,但公寓的外面卻一直到八九點鐘才熱鬧得起來。這對於我這種天生喜歡賴床的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縱使連續n天荒廢了一整個上午,也不覺得怎么樣。下午通常要活動一下,無論是打車去最近的家樂福逛一逛,還是更遠一點去參觀一個兩個小景點,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唯一不好的是那一年出奇的熱,隨時碰到路上的金屬護欄,都燙得要命。下午出行歸來,公寓樓下總能看見三五成堆的乘涼的當地人在打麻將。年近五六十歲的阿婆全穿著十分清涼的吊帶裙,加上更隨意的踩著涼拖鞋,操著一口更流利的我聽不懂的川普,打著清脆作響的麻將。這是常有的風景。從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牌友已經聚集,到了夜幕降臨,路燈都幾近昏黃的時候人群還不曾散去。這悠閒的隊伍里往往還穿梭著零星的與之截然不同的人——擔工。做這一行的不論男女,不分老幼,唯一的共性就是勤奮。恰好公寓內部在改造,麻將堆的旁邊堆放了許多拆成瓦礫的建築垃圾,有兩三層樓高,散沙一樣的從堆放著。擔工就是清理這些東西的,身後背著竹樓,全靠人力地,背下來。往往是我出門的時候他們都已經開始了這沉默的工作,而我回來時,他們還像剛剛開始一樣地沉默地工作著。然而無論是混跡於麻將堆里的人阿公阿婆們,還是穿梭於瓦礫間的擔工們,都是一樣的安然自得。做工的苦與閒玩的樂,都是他們生命中稀鬆平常的部分,不經歷才顯得不完整。 傍晚沿著錦江散步,不出十分鐘便來到了著名的四川大學。然而我並沒有幸進去,所以全部印象都是校園門前的野草,繁盛的野草起碼有三十厘米,埋伏著一個又一個強大的蚊子軍團——所以儘管很熱,我還是願意穿長一點的衣服出門。由於公寓下面是一條有名的商業街,加之消費水平較低,晚飯也多在外面解決。提到晚飯,便必須要說說四川的火鍋了。這裡的鍋底剛端上來就很嚇人,是一整鍋紅的溢出油的湯底。然而吃起起來卻又與想像不同,是麻的。並不是特別的辣,只是有種通透的感覺,非常舒服。這與傳統意義的辣,是不一樣的。  以上就是和成都有關的大部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