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為本,仁善是源

趙氏孤兒的故事千古流傳,無論是否確有其事,它所蘊含的精神甘露都滋養了一代代中國人。正因如此,它才會被無數次改編,千年不朽。對於京劇等版本,實在沒能力欣賞,不過就電影版與電視劇版來說,相信大多數人認同的,應當是電視劇版。當年電影版趙氏孤兒上映,的確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然其對於“程嬰"這個整個故事靈魂人物的顛覆性改編,同樣受到詬病。“忠義”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倘若程嬰真的是個庸俗的小市民,他哪裡有那一股義士之氣支撐他十九年的堅持。如此改編,直言不諱的說,是糟蹋了經典,是對當下這種庸俗思想的附和。古代文人有“文以載道”的自我要求,而在電影等大眾傳媒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是不是也應承擔起對傳統文化的責任呢。

隨著時代發展,古人的思想必然會落伍,像君君臣臣這樣的封建等級的維護論調,當然要拋棄。可我們五千年文明難道一無是處嗎,該丟不該丟的傳統一股腦全丟了,換來的是什麼,是人們對於道德缺失的無力的哀嘆。當年孟祥斌事件,圍觀者無數,居然沒一人伸手拉一把,抑或遞一根木棍,令無數人心寒。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有救人之心,見此情形,便沒了救人之膽。傳統的忠孝仁義的精神其實深扎在每箇中國人心裡,一旦環境適宜,便會從上冒出嫩芽。只是這嫩芽何其脆弱,全社會對義士的理解支持與幫助,就是那呵護的雨露陽光,令其茁壯成長,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無數人攜起手來,就是為國家,為家庭遮風擋雨的森林。古有大同社會,今有和諧社會,其實都是這種美好願景的體現。最美司機,最美教師等等等等,是我們對道德回歸的殷殷呼喚,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畢竟,人性向善,作為高中生,我真心期盼即將踏上的社會能給我們的赤子之心一個棲身之所。不用在碰的鮮血淋漓之後,神思古人,找他們做同路人,引用劇中程嬰的話,願“吾道不孤”。  

善惡不難分,難的是在大利小利,大義小義間的抉擇,說到底還是跟自己較勁,就像貓和老鼠中,老鼠耳邊會出現天使和惡魔,最終勝利的往往是天使,所以老鼠才會難得的當一次正面形象。小時只是看熱鬧,而今重溫,原來他們都是老鼠自己。善的老鼠用叉子打敗了壞的老鼠,阿狸有這么句話:“每個人心中都藏著惡,只在你敢不敢面對。”而危機關頭,無數人證明了,天使會無比強大,讓你做出本能的善行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是為仁義,儒家思想因被歷代統治者當做駕馭臣民的工具而被詬病,但千年風霜過後,其政治功能已不重要,孔孟的仁義追求,才是無數儒生的立身之本,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輝。它是我們的精神基因。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良人已萎,芳香永繼,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可作為今人的心情吧。

人生天地之間,這世間萬物,皆親如一家。此乃天理。而做人記住八個字:忠義是本,仁善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