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成敗

高一

“勝者為王,敗者這寇。”這是古往今來的統一論調。那么,是什麼決定了失敗與成功?

想當年,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和劉邦二分天下。當時,劉邦的軍事實力遠遠不如項羽,那為何結局是劉邦成了漢高祖,而楚霸王項羽卻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

我認為局面是從鴻門宴開始扭轉的。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婦人之仁,趁機殺了劉邦,結局會不會有所改變?如果他抓住了這一絕佳機會,會從此成就一番霸業嗎?

再者說,項羽在垓下被圍,將士無一人生還。有位老叟願助他渡江回江東,他寧死不肯。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正如杜牧在《題烏江亭》中所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他卻說:“八千江東子弟無一人生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後吟著《垓下歌》,在烏江邊結束了他的一生。婦人之仁的高傲,固執,是他最致命的弱點,更是他失敗的原因。反視劉邦,他雖無將相之才,身邊卻有無數高人助他渡過難關,成就千秋大業。當然,這與他個人性格:心計深,善於收買人心,有點小聰明有密切關係。當年,看見秦始皇出行時的豪華陣仗,跟項羽:“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氣風發不同,他只說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此。”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內心對權力的渴望,也從側面反映出他的城府之深。

從當時的歷史環境看,項羽出生於官宦之家,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貴族少年。所以和民間有一定距離,又少年得志,破釜沉舟,魄力了得。《垓下歌》中提到:“力拔山兮氣蓋世。”因此,他又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囂張性格。

而劉邦出於民間,深知民間疾苦。他當亭長時,就深受百姓愛戴,這是一個良好的民眾基礎,久而久之,眾人都知他愛才惜才的性格,正如《大風歌》中所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吸引大批人才加入他的陣營之中。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得寡助”。劉邦的得道多助,成就了千秋霸業!

綜上所述,漢高祖的稱王,楚霸王的自縊,孰是孰非,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人生路上,誰沉浮——性格。作為90後,我們應注重自己性格的塑造。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磨鍊自己的意志,鍛鍊自己的性格。這樣,我們才能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問鼎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