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作文:那一次,我是觀眾

那一次,我是觀眾

高一一班 楊逸涵

一模過後,大家的神經都緊繃了起來。班級里壓抑的氣氛絲毫不因天氣的轉暖而有所緩和。原本只愛嬉笑打鬧的她,也開始愈發頻繁的拉著我往圖書館跑。

她的成績並不是很好,一直徘徊在年級中游。但她每天都樂呵呵的,似乎志不在此。看著她坐在圖書館發奮的樣子,身為好朋好友,很想去幫她。於是,我開始向她推薦好的習題,在課間幫她解決問題,而她也很樂意接受我的幫助……

就這樣,一直努力到二模。她的成績一下子衝進了班級前十,在她所謂的“慶功宴外加答謝宴”上,她告訴我,班主任希望她能在班會上做經驗介紹。對於像我這種成績不拔尖,又很穩定的人來說,能為同學做經驗介紹是一份“殊榮”,而這份殊榮從未降臨在我身上。心中的小失落油然而生……

班會的日子很快就到了,輪到學生經驗介紹的時候,我抬起頭,看到了講台上她的身影。鞠躬的時候,兩側的短髮滑過臉頰,自然下垂。直立起身後的她,面帶微笑,活潑又不失嚴謹,開始了她的講話。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站在講台上的她,聲音甜美,微笑得體。在講話過程中,眼睛掃過每一個人,只有在換段的時候會低頭看一眼稿子。經過了精心準備後的她,自信從容的樣子大有演說家之風采。但身為好朋友的我,還是看出了她的緊張。她食指的指尖一直在不斷地摸大拇指的指甲蓋,這是她的慣用動作——在她迷惑不安的時候。所以在她再次望向我的時候,我回以她一個笑容,出於朋友的笑容,也是處於一個觀眾敬佩的笑容。

她那天所講的內容,不少是出自我們之間的聊天。我不得不說,如果站在台上的是我,我不一定會有她的自信流利。或許我,真的更適合當一名觀眾,給她掌聲和笑容。

那一次,我是觀眾

高一一班 莊巧郡

今天坐捷運,人潮如涌。大概是因為周一的關係,每個人的心情似乎都分外惡劣,對著每一個不停往前擠的人和大聲吵嚷的人都皺起眉頭。看著狹小車廂里的眾生百態,突然想起了以前的我。

小孩子嘛,總是可以被原諒的。我一直抱著這種心態,從國小到國中。從初一開始,我就得搭乘公共運輸工具了,但我仍然這么想,似乎心安理得的。直到那一次,我親自做了一回觀眾。

大概是初二吧,當天很晚才下課的我心情非常煩躁。好不容易在黃莊這種交通樞紐站擠上車,眼前的一根扶手卻已被人全部占據。不是很多人,而是一個人,大概還比我大幾歲的大姐姐,把整個身體都掛在扶手上,旁若無人的大聲談笑。周圍人看起來可不太高興,全都皺起眉頭,儘量的叉開腿站穩——944路車向來開的很猛。

在不停急剎車的糟糕路況中,整個人群顛來倒去。不得不說,幸虧人夠多,無數人擠在一起倒是保證了沒人摔倒。那個已經激起眾怒的傢伙仍然趴在柱子上,讓人無處可扶,大的刺耳的聲音在狹小的車廂里迴蕩。夜色中的車廂里,許多疲憊的人正眯著眼看她,大概是睡覺被吵醒的人吧。又不是軍訓,你喊哪門子號呢?耳朵備受折磨的我不無惡意的想。

終於一位年紀比較大的婦女,領著一個小孩子的,開口了。“請問,你能小聲點嗎?”誰知此人脾氣真不怎么樣,非常沖的一句“幹啥?沒看我正打電話呢!”又把事情添油加醋地向手機複述了一遍,其中自然有不少的歪曲,仿佛她才是受害者。周圍已經有人竊竊私語起來,所談無非是這個人沒有教養。

但是,仔細想想,聽起來非常簡單,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有教養呢?回想一下,我本人不是也經常趴在柱子上,聊天時大聲嚷嚷嗎?做來時非常自然,仿佛理所應當的事,從一旁以觀眾的角度看來,實在是忍無可忍。當你正是這些事情的主角時,你看不清楚事情的全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的自然都是這個道理。

觀眾永遠看得最明白,因為他們是在旁觀,看著前因後果。想想電影裡的主角,好像挺傻。當你是主角時,你做的可能還不如他。人們根除不掉的壞毛病,大多也源於這一點。從那以後,凡是遇到問題,我都假裝自己是個觀眾,總是能找出最好的方案的。

那一次,我是觀眾

高一一班 佘曉晨

拋開所有煩擾與糾紛,那一次,作為觀眾,我真真切切看到愛浸透生命,鐫刻出一段永不退色的親情與溫暖。

——題記

在我的家中,媽 媽和姥姥似乎有吵不完的架,媽 媽有時也會禁不住向我抱怨姥姥對她的凶和不關心。深陷紛亂的局面,我不由得想跳出來一次,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看這似乎頗具爭議的親情。

一天晚飯前,我去陽台取東西,卻看到一向怕冷的姥姥一動不動地站在窗前。蕭瑟的寒風浸漬了夜晚,從紗窗中透進來。姥姥裹緊了身上的外套,目不轉睛地盯著窗外。“姥姥,大冷的天兒您看什麼呢?趕緊回屋吧。”我好奇地上前問道。“唉,都這么晚了,你媽怎么還沒回來?也不打個電話回來……”她咕噥著,心不在焉地回應我。

我不禁一笑。姥姥依舊站在那裡,眯著眼睛望向窗外。風吹起她的絲絲銀髮,在月光的映襯下柔柔地飄動;她那雙平日裡“凌厲”的眼神中竟也透著一股柔情,穿越了寒冷與寂靜,想必一定寄託著愛與牽掛吧?

雖然,我和老爺好說歹說把姥姥勸到飯桌,可她看起來真是心不在焉的,好似人在餐桌,心卻在陽台。她草草地吃了兩口,扔下碗就倚著那行動不太利索的雙腿,又去了陽台等待。

靜靜的夜,瑟瑟的風,似乎只有“沙沙”作響的樹葉回應著等待的姥姥。姥姥來回地走著,停留在一扇又一扇窗前,變換著視角遠眺。她有時用粗糙的手緊緊把住窗台,有時又背著手,費力地踮起腳望去。在我的眼中,那是一個浸滿愛的背影——姥姥那“望穿秋水”的眼神中,凝聚了多少未被媽 媽所見的情感!而我——作為觀眾,全看見了啊……

終於,一輛白車緩緩駛入視線,媽 媽的身影終於出現了。姥姥一下子來了精神,急吼吼的張羅著倒水、熱飯,我和老爺在一旁根本插不上手呢。

媽 媽一進門,想必一定感到一股溫暖撲面而來吧。可是姥姥立馬換上一副“兇巴巴”的表情。“怎么這么晚才回來!也不知道給家裡打個電話!……”看到這兒,我的心中卻湧上一股溫暖……

那一次,我站在觀眾的角度上,見證了一段親情與溫暖。我終於明白,那不是段頗具爭議的親情,只是姥姥把愛藏在心底,不讓“當事人”看出來罷了。而我,一個觀眾,卻都看到了,看到了那愛浸透生命,鐫刻出一段永不褪色的親情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