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我的最愛作文

大概是受了父輩的影響吧,不知為何,我總愛讀魯迅的文字。

那可能是多年以前的一個秋天,午飯過後,我坐在爸爸的書房中翻閱著那些塵封的書籍。忽然翻到一本線裝的《吶喊》,我的心仿佛被拳頭打了一下,全身過電般的抖動,,這就是《吶喊》?我歪著頭,輕撫著那已泛黃了的書頁,想撿拾出那份關於它的東西,但我只尋到了一個名字——魯迅。這就是那個叫魯迅的人寫的吧。喔,我那時竟會冒昧的,竟不已“先生”來稱呼這位對我影響頗大的作家。我仿佛被這個名字召喚著,就像蒲松齡搖著扇子,在蓬草屋下,筆間那狐女勾引那秀才一般召喚著,將我拉去,傾聽他彷徨時的吶喊。

父親卻推門進來了,看見我手中的書,笑道:“書蟲,沒書看了?《吶喊》?好,好,拿去吧。”於是我便開始傾聽的生活了。

每天做作業時,我都會忍不住拿出它來,好像幾天沒吃飯,有人故意拿著噴香的飯食在誘惑你一樣。我是個沒大有自制力的人,自然是抵擋不了誘惑的。於是我就極小心的,伸下手去探索,找尋出那本泛黃了的《吶喊》。每次,我都會扭頭望望讀書看報的父親,生怕他發現。但他可能聽到了那脆脆的翻書聲,放下書訓斥我。但似乎不像往常那般嚴厲,我也挺著胸,心安理得的聽著。

我其實只是看熱鬧的,並不完全懂得先生的文字是什麼意思。只是感覺讀起來很舒服,很愜意,就像那個秋天的午後,陽光慵懶的透過百葉窗,靜靜的在身上鋪散開來一樣。

文至一半,我不免抬頭向右望望先生的面容。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大概是先生《吶喊》這本書的詮釋。

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幾遍,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感受。

從開始時的走馬觀花,到現在的字句斟酌,我愈發感受到“兩年餘一卒,荷戟獨彷徨”的孤獨了。在魯迅先生那一面,真的是如同叫喊於那無門無窗的牢房中,妄圖叫醒愚昧的國民,但真是聲嘶力竭了。

紙張泛黃了,墨印的香氣仿佛香爐中點燃的松柏的味道,《吶喊》的精妙我的笨筆寫不出十萬分之一二,但它帶給我的,就是如此了。

午後,陽光,線裝書,我忘不了那日香氣掠過鼻尖時與你結下的緣,忘不了你脆脆的言語。

不知道單四嫂子家兒子的墳近日掃了沒有,木偶人似的閏土也時常憶起故鄉的海邊沙地上空那一輪金黃的明月嗎?七斤的航船濺起的水花,是否破碎在了六一公公的羅漢豆上了呢?

《吶喊》告訴我,它還在訴說孤獨呢。

此時,它還在靜靜躺在我的書桌上,吶喊於書山題海之中,正如先生和他的文字一樣還是那么孤獨呢。而像我這樣,在同齡人中仍翻閱著線裝的,墨印的,紙張泛黃的《吶喊》的孤獨者,怕真是要一直孤獨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