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素說

華夏民族,發源於大河南北,成長於三川五嶽,發揚於五湖四海,屹立於世界東方。中國的歷史悠久,從而形成了它獨特的歷史文化,與西方國家迥然不同,也大大的影響了亞洲各地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到底融入了怎樣的元素?

元素一:餃子,血總濃於水

說到餃子,大家一定不陌生。餃子是中國的傳統美食之一。薄薄的一張麵皮,裡面加上豐富的餡料兒,易於製作,美味可口。古代有一首詩云:“細砑霜膚薄,彎環味曲包。拈花生指上,斗角簇眉梢。輕似月鉤漾,白入雲子抄。”就是讚美餃子的,不僅是因為它可口,還有它所涵蓋的中國傳統情懷。餃子易於製作,技術含量低,於是,包餃子,便成了過大年時,全家老小,上上下下,都能做的節日“運動”。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坐在炕上,有的擀麵皮,有的和肉餡,有的已經開始包了。大家坐在一起,嘮嘮家常,談談這一年發生的事兒,其樂融融。正是因為這股濃濃的年味兒,餃子深受國人喜愛,且不僅如此,它也廣受老外讚揚。河南南陽縣的餃子可謂是天下出名,連美國的某部長也曾到那兒去吃餃子,且對餃子讚不絕口,現在,南陽的餃子,已經開始“申遺”了。餃子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元素的代表之一,正是因為那小小的的餃子裡,融入了中國傳統的人情、親情、和諧、美滿、團圓等文化元素,正是這些文化元素,這些帶有濃濃的中國年味兒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使得貌不驚人的餃子躋身中國元素代表的行列。

元素二:燈籠,薪火永相傳

燈籠,逢年節時極為常見。相傳,燈籠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夏時期,不過當初它可不叫燈籠,而是叫“通丁”,原始的寓意是子孫滿堂、薪火相傳。千百年後的今天,大部分人都已忘記它原來的寓意,而是將它作為過年時增重年味兒的裝飾品,現在,它的寓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它寄託著人們對來年生活的美好希冀,代表的是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倖幸福福。在這不滅的燈籠里,滿載著華夏民族對新新未來的美好祝願,點亮著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嚮往,燃燒著古國子民對榮華富貴的熱切追求。裝載著濃濃中國味兒的燈籠,它不作中國元素,那誰還能加入中國元素之列呢?

元素三:中國結,情有千千結

詩云:“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中國人對於自由婚姻愛情的嚮往,從古至今,從未斷絕,而這“千千結”,正是帶有著對美好愛情祝願的毋庸置疑的中國元素,它有點像西方的朱古力,朱古力代表的是濃濃的愛念,但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討厭直白的東西,特別是對於愛情,喜歡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來表達,這帶著“結”的中國結,自然就充當了男女相思相戀的信物。一串一串的紅絲繩,通過自己的雙手編織成結,贈與自己的另一半,濃濃的愛意也就蘊含其中了。誰說浪漫是個法國詞兒,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情調,只是少有人記得罷了。當然,這中國結所包含的遠遠不止愛情,不同的結有不同的編法,不同的編法又有不同的意蘊:玉佩上的叫“如意結”,稱心如意;扇子上的叫“吉祥扣”,大吉大利;菸袋上的叫“蝴蝶結”,“蝴”與“福”諧音,代表福運送至。中國結,為國人送來福氣,代表著對愛情的美好嚮往與祝願,如此中國結,當然要成為中國元素的重要一員。

中國歷史綿延千里,中間誕生的中國元素又何止這三個?文房四寶,竹蘭梅松,還有文字、茶韻,數不勝數;更不用說中國元素還在不斷出現,這福娃,就又成了新一代的中國元素了!這些都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稀世珍寶,我們要保護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不要等它遺失後才後悔莫及,了解中國元素,保護中國文化,是我們華夏子孫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