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高一作文700字

有理想的人生才美麗,追求理想的生活才更加的有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理想的高一作文7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理想

相傳有一隻小鳥,它的理想就是飛過汪洋大海。但是一路上有太多的風雨,僅憑小鳥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它選擇了一截樹枝,以便於自己能夠隨時休息。最終,這隻小鳥飛過了海洋。

實現理想的旅途中總會有許多風雨,你是否會因為那些而偏離正軌?如果是,就請找好你實現理想所必須的那截樹枝吧,它會為你指引一條正確的道路。

那截樹枝可以是坦言失敗。我一直很喜歡沈從文,尤其是沈從文身上所散發出的名家風範。記得曾經有一篇文章名為《沈從文“寫課”》給了我諸多啟示。何謂“寫課”?原來是沈從文第一次給同學講課的時候太過緊張,準備好的一堂課的內容幾分鐘就講完了,隨後他拿筆在黑板上寫了原因,坦言自己的失敗。假設那截樹枝是坦言失敗,我想即使失敗了我們也能夠重新站起來,不畏懼任何艱難險阻,矢志不移地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

那截樹枝可以是謙遜。中國有句古語:“滿招損,謙受益”,所以謙遜是實現理想必要的素質。一個人只有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步步為營。自然界中有一種很奇妙的現象——靜水深流。投身到人的身上也就是說凡是有能力的人從來不顯露自己,正所謂“真人不露相”。假設那截樹枝是謙遜,我們就能始終清醒地認識自己,量力而行,將理想一點點轉化成現實。

那截樹枝還可以是信任。“人無信不立”,一個人要想向前走,最重要的就是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大環境,信任便是這主要因素。我們不可能事事順心,我們更不可能凡事都自己克服。所以我們需要信任,同他人一起共創美好未來。假設那截樹枝是信任,那么為理想奮鬥的就不只是個人,而是一個群體,實現理想的機率自然而然就加大了。

無論你選什麼,但那截樹枝絕對不可以是逃避,驕傲與猜疑,否則就像運動員衝出跑道,離理想越來越遠。

有一位大師窮盡其一生練就了“移山大法”,但秘決只有一個:“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真正移山是不可能的。理想也正是這樣,我們需要自己去爭取,而那截樹枝使我們不會偏離目標。

去追尋理想,風景這邊獨好。

理想

在求學的路上,我想是人一生中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永遠不會了解。在這說大就大,說小就小的學海里,我乘著一葉用辛苦編織的小舟獨自一人遨遊,天氣變幻莫測,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雷電交加,而我卻不想低頭,寧呆在風雨中挺立,因為我不想為一個靠氣勢壓人的敵人而戰敗,我會繼續走,不後悔,當到達一個又一個成功的驛站時,我都會明白是理想讓我撐到這一關,也只有理想才能讓我有追求與信念和以後的美麗人生。

我不想說人無完人,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卻認為自己能因理想而改變。我會記得年少輕狂的我為瑣事而暴跳如雷,偷懶不做功課,享受安逸的生活;我會記得我因學習累而放棄這條有火把的路,卻在黑暗中酣睡,用“條條大路通羅馬”來安慰和掩飾自己;我更會記得因為理想,我的人生重新閃亮,以往的驕縱變為成熟,相信在以後的路上,她仍是我的良師益友,患難之交。

沒錯,千百年來,與理想同行而發生奇蹟的故事比比皆是。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讓我領略了一代偉人的風範;柏林選擇自己的事業,而放棄月薪800美元的工作,讓我知道理想有多高,成功就有多大。如果沒有阿姆斯特朗兒提時的登月夢想,又怎能有人類歷史上的新突破,種種的一切,已讓理想的超能力成為亘古不變的事實。

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目的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而在我看來,理想這個奇異的變形人,變幻莫測的魔法師,讓我們有了追求,追求中又確定了堅定的信念,最後擁有了美麗的人生,用數學中的等量代換定理來說,就是:

理想,圓你美麗人生。

理想

沒有理想的人像草木,在春天發芽,到秋日枯黃,對於生死它做不出總結,面對絕望它提不出希望。

沒有理想的人像死水,為什麼聽不見它的歌唱?原來它已為現實的泥沙逐漸淤塞,變成污濁的池塘。

沒有理想的人像一間空屋子而無主人,它緊緊閉著門窗。生活的四壁堆積著灰塵,外面在叩門,裡面寂無音響。

一個人若是沒有確定的目標,任何風向對他都不是順風。打從記事開始,我們便不斷編織七彩斑斕的夢,夢的始源是相同的,但它會隨著時間的步伐不斷的變幻。

在涼爽的夏夜,常常會飛來一隻只螢火蟲。那幽幽的藍光很美,映照著我們的第一個童話夢,用螢火蟲穿一串項鍊,佩戴在胸前,很美。

脫去了孩子的稚氣,我開始理智的思維,想著自己考入大學,得到一份受人羨慕的工作,一家人過著幸福、充實的生活。

可當我眼前浮現出英法聯軍在中國土地上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滿清政府在武力威逼之下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在南京那片寂寥地下,有無數的冤魂的呻吟……我又有了新的想法:丈夫所志在經國,期便四海皆衽席。冥冥之中,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

十七八歲的我們,不再相信中國的地大物博,因為早在上個世紀之前,外國殖民者就開始瓜分中國,所謂的“天朝上國”已不復存在,我們自恃四大發明而洋洋得意,最終還不是被自己發明的火藥轟開了家門。“落後就要挨打”,一個國家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強盛起來。

無論是廟堂之高的文天祥,還是處江湖之遠的顧炎武,只要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有義務肩負起祖國復興的責任,都應該為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添磚加瓦,奉獻自己。假如中國是一個浩瀚的海洋,我甘願是其中的一滴水;假如中國是一無垠的森林,我甘願是其中的一顆小草。只要我活著,就要為祖國發光發熱,死了,羽毛也要腐爛在九州大地上。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唯有這個理想,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