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高一作文900字

讀書,是我們知識的源泉,也是思想的啟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讀書的高一作文9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讀書伴我成長

書是精神食糧,它給我們心靈的滋養,讓我們懂得人生感悟人生——題記。

許許多多的大文學家都說過書的重要性,例如: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是智慧的鑰匙。可見,書使人告別愚昧混沌,走向文明的道路。

我從小就被逼著多讀書,但那時,讀書的方式總是囫圇吞棗,沒有仔細的讀。但現在再回過頭來讀“舊書”時,別有一番韻味。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它是溫暖的,它處處洋溢著幸福,令人懷念。讀《愛的教育》,我走進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是怎樣學習,怎樣去愛。文章中的一些畫面讓我很溫暖,很感動。

在《愛的教育》中,把愛比做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樣,因為愛是無限的,是不可計數的。小到同學、老師、父母的愛,大到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

我們等人生中會經歷許多次冒險,對於水手來說,冒險是家常便飯。他們會乘船經歷許多次冒險。用船漂泊時,會經受數不盡的風風雨雨,也會享受數不盡的萬里晴天。一個人會在一生中經受許許多多的浪頭,浪頭總是洶湧無比,驚濤駭浪,讓你害怕,充滿得失之患。但是,小船是被浪頭擊倒,永遠沉沒於茫茫滄海之中,還是平穩地渡過,真正掌握它命運的是你!你既可以讓它從風浪中走出,又可任它被浪頭擊倒,沉沒於大海之中,這一切,都在於你。我讀了《魯濱孫漂流記》,感覺這本書正印證了這個道理。魯賓孫——一個頑強又勇敢的人。魯賓孫——一個孤獨又聰明的人。他能在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獨立的度過二十八年的時光……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魯濱孫是個敢於冒險、百折不撓的人。正是他用這種精神為這本書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而作為一個女孩子,前三部對我而言沒有多大興趣,它們涉及到了軍事、政治、神話,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紅樓夢》莫屬了。書中描寫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愛情悲劇。我只看了一點,就為裡面的故事情節深深著迷了。可見曹雪芹的才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書現在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冰心說過:“多讀書,讀好書。”書是人類文明的指路燈。我不會放棄書,我要繼續探索書的奧秘,享受書帶給我的奧秘。

我讀書的收穫

蜜蜂,在春天花朵中收穫采釀百花蜜;蝴蝶,在夏天翩翩起舞中收穫快樂;農民伯伯,在秋天稻花香中收穫果實;梅花,在冬天收穫獨特的“花香”;我們,在一年四季讀書中收穫知識。

我讀《詹天佑》這篇課文時,收穫的是:“詹天佑面對帝國主義者的狂妄自大和對中國人的極端藐視,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而勇敢受命。他創造性的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使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讀窮人》一文的寫作年代,正是俄國歷史上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期,貴族、資產階級吮吸人民血汗,生活奢華而道德墮落;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然而他們的道德情操卻高尚淳樸。《窮人》這篇小說,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的高尚品德;讀《只有一個地球》收穫的是:地球容易破碎原因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的某些罪惡的行徑不加節制地開採、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在人類無休止地敲詐、勒索、摧殘之下,地球母親現在變得怎樣了?她原先飄逸的長髮呢?她的身材呢?她的衣服呢?不是不允許我們擁有美好的理想,而是我們的理想是那么的遙遠。

我們讀書如同與偉人交流,收穫的是知識。我與“詩仙”一起暢遊美麗的天姥山;我與蘇東坡一起沉醉在充滿藕香的西湖;我與徐志摩一起走過康橋,收穫水中的浪花;我與托爾斯泰一起去感受那山間的美好。讀書,讓我收穫了生命中那潛在的美麗;讀書,讓我收穫了做人生的真諦;讀書,讓我收穫了大自然的美妙;讀書,讓我收穫了生活中的智慧。

我愛讀書,是因為它給了我無盡的收穫;是因為它讓我懂得了勤勞的農民伯伯在收穫著用汗水換來的糧食;是因為它讓我懂得了老師在給祖國的花朵施肥澆水;是因為它讓我懂得了勤勞的蜜蜂在吸去著甘甜的蜂蜜。

總之讀書讓我懂得了人生哲理:破土發芽意味著生命的一個開始,當那淺綠的芽出現在棕色的泥土上時,似乎昭示著我們,一個新的生命開始了。長高了長大了就意味著生命在不斷的延續,在不斷的進步,成長是發芽和結果中的一個過渡階段,人和植物一樣,要么努力吸收水分,一心想著長大,要么荒廢青春,兩者結果是迥然不同的。

正如詩翁泰戈爾所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一樣,就必須努力。我感謝書中描寫的植物,儘管我無法與它交流,但我還是要珍惜它讓我懂得了人生哲理。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管你是努力,還是虛度,總會收穫到許多人生的真諦,這種收穫,可以說是十分珍貴的!

讀書的苦樂之境

人與文學的關係,“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論“入迷”》

很多時候,就如茅盾先生所說,“入迷”——也就是所謂的興趣,決定著我們對待書的態度,決定著我們對看書的理解,更可以營造出讀書不同的“苦樂之境”。

讀書,用心便可以幻化出一整片其樂無窮,妙趣橫生的春天。

我國傑出現代劇作家曹禺寫出了《雷雨》、《日出》、《原野》等一部部極具影響力的作品,這種輝煌的成就,絕非偶然,與他對書,對學習的熱愛是緊密相連的。有這樣一件趣聞:有一次曹禺的家人準備好澡盆熱水,催正在讀書的曹禺洗澡,他進內室以後,很長時間不見人出來,家人在內室處聽聽,店內不時傳出水呼聲,但過了良久,卻仍不見人出來,曹夫人生疑,推門進去一看,曹禺坐在盆內,正讀書入迷呢。他一手握著書本聚精會神的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下意識地拍打水面,他根本沒洗,可水早涼透了。

因為對書藉的迷戀與狂熱,讓古今中外無數成功的偉人暢遊在這片美妙的意境中。

魯迅兒時所讀的三味書屋原名為“三餘書屋”,後經壽峰崗細細斟酌,改為“三味”——“讀書味如稻引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這就是為了能培養學生興趣,引導其積極苦讀。

然而,讀書若沒有了“味”,便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十年寒窗,便 成了一種罪孽,一種煎熬。

曾有一則令人震驚和痛心的報導。

重慶長壽市一名家長為使自已女兒學習進步,在醫生建議下,讓其服用了8年的興奮劑,最終吃出“毒癮”。

這也許就是讀書的負面影響。社會在以光速般的速度前進,惟有用知識充實自已,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可正是這種壓力讓文學失去了它本身精神的內涵,推動人們前進奮發的不再是純粹的“入迷”,而轉變成了種種不同的“目的”,正是因這這,讓一份調查“廣大學生認為讀書是否辛苦”的問卷的答案變成了————“是”。

文明看似在進步,卻更深地被催壞。

讀書被時間分割成兩塊立意截然不同的領域。一方為“苦”,一方為“樂”。那么,“興趣”與“入迷”則是靠攏起它們的融合劑,就讓我們煉製起這種融合劑,培養起一種讀書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