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作文

哀哉!有的人對孝理解不透,也對父母的需求不理解。尤其是在傳統文化已瀕臨危機的今天,加上忙碌的工作,許多人便以工作或者別的為藉口,用金錢代替孝心,長年難得回家一看。

在中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11世紀,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詩經》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的詠嘆。《論語》中也有關於孝道的實錄:“孟武伯問孝:‘父母惟其疾之憂。’”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莊子也對孝進行了闡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可見,孝的觀念在古時就早已被聖賢推崇至此了。

中國的傳統孝道文化用十二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是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辭官盡孝的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中進士,先任大理寺評事,後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能承受路上的顛簸,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拯便馬上辭去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保證的孝心受到官吏們的交口稱頌。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拯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去的。

“父母在,不遠遊”,這是古代孝道的重要內容。包拯雖中進士,被授以官職而不去,就是這個原因。包拯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今人的表率。除此之外,周文王也可佩做我們的道德先鋒。

周文王姓姬名昌,當他做世子時,每次去朝廷見他的父親王季三次。在清晨雞啼時,他就穿好了禮服,到父親的寢門外問安。等宮裡的小官回報安好以後,文王才面露喜色。正午和傍晚,又各去向父親請安一次。有時,王季偶爾感覺身體不適,文王的臉上,就充滿了憂愁的神情,連走路都走不穩。等王季復原了,他才高興起來。並且告訴掌廚的人每頓要做一些新鮮的菜餚,變花樣,再呈上。

周朝國運的綿長,是歷代所不能及的。姬姓之後,百世昌隆,都是文王的孝德所開啟的。

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一些禮儀制度,調解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力量,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西蜀初年,司馬氏剛得到天下時,就倡導以“孝”治國。清聖祖康熙帝和漢武帝也是以“仁孝”治天下,才推動自己千秋霸業的成功。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五十六個民族聚成一個大家庭,大家能和睦相處,共建和諧中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孝道文化的感染性。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古語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其不待。”對父母之孝不要等其老,也不要只是表現在一年半載的那么幾次的孝敬中。真正的孝,應該滲透在年年月月,時時刻刻。父母一生為兒女無私奉獻,他們並非要求報答,而盡孝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即使社會怎么變遷,我們都不能扭曲孝道的內涵。

當“孝”在舉國上下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時,國家定然會安泰,社會定然會和諧。如今。我們正在倡導與構建和諧文化社會,那么,每個人都應該從“孝”做起,這不僅使人人應該做到的,也是人人能夠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