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

虛擬讓我們更加成為人,並藉此我們應與虛擬保持一定距離,人應超越虛擬、真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滿分作文】

現實一種

虛擬,一種模仿現實的姿態,訴說著超越現實的夢想,卻不敢回過頭來,直面現實。

的確,虛擬可以創造出一種新現實。關上燈,戴上“眼鏡”,你就可以置身各個具體的場景。技術越發達,逼真度就越高;技術越成熟,實在感就越強。VR,就是一種技術。

然而VR又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它更是一種哲學,一種態度。它在本質上迎合了現代人的種種需求。

對充實感的需求。前一秒你在試衣間,下一秒你在候診室。手錶的滴滴答答再也不會對你造成“時間不夠用”的困擾。你一刻也停不下來,像一隻鏇轉的陀螺,對超越感的需求。它給你帶來偌大的力量感,賦予你在時空經緯網間自由穿梭的能力,讓你擺脫現實逼仄的平凡,感到無所不能。

對新鮮感的需求。日復一日的機械式勞作沒了。在這裡,你擁有多重生活,品嘗這不同風味的情景,走馬觀花地領略各種可能。

就像海綿,抱得越緊,就越難以鬆開。一切對於現實的不滿,對於無限可能的嚮往,一切遠方,一切詩意,都在這塊海綿里。

人類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指出,這樣頻繁地將“眼鏡”戴上摘下,不僅讓人模糊了虛擬與現實,還可能加深人們對於現實的不信任,使人們愈發認為,只有在虛擬中根據個人喜好需求“創造”出來的新現實,才是最好的現實。它,剝離了人們與當下。那些對於充實感、力量感、新鮮感的追求,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追去嗎?

更多的是一種假象,一個購買注意的循環。根本上,一個人的時間無法增多,一個人也只能擁有一種生活。充實感的背後是用今天支付明天,新鮮感的而背後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去看別人活膩的地方”。

它給人提供了很好的出口,一個逃避現實的出口。只是,人終將面對現實,當“眼鏡”不得不摘下,開關不得不關閉之時,習慣了虛擬的你,又將怎樣面對這個陌生的現實呢?

那么,我們應該擯棄它,扔下它,遠離它,不去看它?

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逃避。宣揚自己熱愛現實的背後,是麻木、默然於現實的心靈。

事實上對於充實感,力量感,新鮮感的追求,人皆有之。它們與現實構成了兩個看似矛盾的維度。

而真正所應做的,不是捨棄一方追求另一方,而是讓VR回歸到一種工具本身,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它的存在,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現實的另一方面。

虛擬,源於現實,是現實的需要,也是現實的一種。用海綿自主地擦掉虛擬與現實的界線,讓虛擬完善現實,成為一種現實。

與“虛擬”保持一定距離

自二戰中一台圖錄機發明,網路遍及全球,虛擬世界一點點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曾以為這些被我們人類所創造的機器只是一個服務於我們的無智的編程,但當谷歌阿爾法狗輕鬆打敗棋王,當在一個被視為人類引以為傲的思維,創新領域被人工智慧輕易戰勝時,我們不能不正視AI、VR將在未來扮演的角色,當 “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虛擬比真實更真時,我們是否還需要費力區別這兩者?

於是便會有人視VR為猛虎洪水,悲觀地認為若我們允許虛擬進入、干涉我們的生活,人類便將滅亡,而我認為大可不必如此,虛擬蓬勃發展帶來的利處是明顯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會的溝通成本,購物、看病、交流、娛樂的定義都將被改寫。想像一下,一些生下來就被認定殘廢的人們,一些本自以為一生都無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間,無法用腳接觸泥土的人,在擁有VR後可以再一次認知這個世界。不僅僅是殘疾,一些因經濟原因無法見識世界的人也可藉此開闊視界。虛擬是在幫助我們更清楚的認識世界,甚至我們可以這么說,虛擬使人更加為“人”。

我從不反對虛擬與生活的結合,但在我們歡喜於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方便時,我更想提醒,我們不能一味的沉浸於虛擬中,從而被虛擬所奴役。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到:“人終將毀於他所熱愛的東西。”一味甚至盲目的讚美虛擬,甚至將虛擬當做全部的人生並以此為平常,人類便將失去他最寶貴的東西——人性及思維創造,若我們完全擁抱這個虛擬構成的新世界,沉迷於虛擬對我們感官上的刺激,我們便會漸漸依賴虛擬,從而成為虛擬的奴隸,甚至走向滅亡。

我們對虛擬保持距離,是因為我們還在乎真假,也許虛擬可以營造真實,但我們無法欺騙自己的內心。

事實上,虛擬與真實的靠近,人工智慧與人類的相似,這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考慮一個問題,即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人”這個事終究與我們創造出來的虛擬有什麼區別?人究竟區別於其它的地方在哪裡?

我認為,這便是人性,便是人願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為人,便在於人是一個橋樑,人應當被超越,若我們沉迷虛擬,我們便將停滯。我希望,我們應該在VR的幫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東西,VR為物,應被我所用,也許終有一天我們人類將進化為尼采所預言的“超人”。

虛擬讓我們更加成為人,並藉此我們應與虛擬保持一定距離,人應超越虛擬、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