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聯考語文寫作範例:必修課

寫作範例:必修課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必修課,與“選修課”相對,是指必須學習的課程。從小到大,從校內到校外,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一門又一門的必修課。有的是按規定必須學習的,有的是你自覺完成的;有的費時不多,有的需終生研習……

請以“必修課”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題意理解】

認真研讀提示語,是審題的第一步驟。提示語共有三句,第一句揭示了“必修課”的內涵性特徵——“必須學習”,即要求“必修課”內容必須含有對人生成長、生命成熟、社會進步有著積極意義、正面推動的必要性因素,因此,“苦難”、“寂寞”、“失敗”、“孤獨”……不能算“必修課”,而“正視苦難”、“耐住寂寞”、“從失敗中崛起”、“慎獨”……才是“必修課”。第二句是從時間、空間角度開啟思維,據“校內”理解,語數英自然可算是“必修課”。第三句話指出“必修課”的強制性及自覺性、階段性與長期性特徵。

“必修課”的命題意圖在於引導考生思考人生、社會歷程中那些必須時常加以溫習、修煉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可能正處於逐漸消失、弱化的狀態。“必修”二字強調的是該事物的必要性而非充分性,換言之,是該事物對人生成長、社會進步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價值。扣住“必修課”的“必要性”和“成長性”兩個內涵,才算是至切題意。

【構思指瑕】

1. 停留於“是什麼”式的表象描述,而缺少“為什麼”的理性分析。比如有同學寫“孝道”應成為人生必修課,此立意不錯,可惜的是,文章主體部分羅列如今不孝的種種表現,而沒有分析不孝帶來的危害以及“孝道”對社會、人生的重要性意義。此算部分偏離題意,此屬四類卷。

2. 並列式的“偽議論”。比如有同學的分論點是“奉獻應成為必修課”、“誠信應成為必修課”、“責任應成為必修課”,全文缺少統一集中的中心,而且沒有議論文應有的事理分析。此類卷屬四類卷。

3. 停留於概念邊緣的泛泛而談,而沒有對概念的精準剖析。比如視“必修課”為一個籠統性概念,談“必修課”對人生的意義,開口大且浮於表層,此類卷當屬三類下。

4. 穿靴戴帽的套作仿襲。比如有同學首尾指出“朴與華”是“必修課”,主體部分大談“朴與華”而置“必修課”的特徵於為顧,此類卷當屬四類下或五類卷。

【評分細則】

本次評分嚴格按照五類捲來打分。一類卷63—70,二類卷56—62,三類卷49—55,四類卷42—48,五類卷28—41,六類卷27以下。

一類卷:切合題意,立意必須準確、深刻、獨到,能緊扣“必要性”、“成長性”內涵闡發,內容充實,語言流暢,文體特徵鮮明。

二類卷:符合題意,立意準確,能體現“必要性”、“成長性”內涵特徵,但個性色彩不太鮮明;內容比較充實,語言通順,符合文體要求。

三、四、五類卷:基本符合題意,“必要性”的特性不強;有部分內容未有扣住“必修課”來談,內容基本充實,語言基本通順,基本符合文體要求。 根據情況再分出三、四、五類卷。

六類卷:對題意的理解有較大偏差;內容空洞;語言基本功較差;文體不明。(有其中情況之一者,即歸入此類。

【範文示例】

必修課(提綱)

1.娛樂社會不可迴避悲劇。感受悲劇,應成為人生的必修課。(入題句)

2.悲劇能凸顯人類生存的困境,張顯生命的強力。(必要性一)

3.因此,感受悲劇,就能觸摸精神的偉大與崇高,從而喚醒人的價值感。(必要性二)

4.然而,中國人更喜歡大團圓式的喜劇結局,總不自覺地把生活中的悲劇改成藝術中的完美。(轉折)

5.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感受悲劇,心靈容易淺薄,靈魂不易偉岸。(分析危害證)

6.其實,現實生活中並不缺少苦難這一悲劇性因素,但慘劇之悲與悲劇之悲有別。(聯繫現實)

7.當然,我們並不期待現實人生與悲劇同行,但悲劇感應成為我們的心靈養料,感受悲劇應成為一堂永遠的必修課。(主題句)

必修課 (全文)

在現代社會,娛樂正藉助文化而大行其道,而那些文化中的經典悲劇也正離我們遠去。人們早已淡忘了普羅米修斯的被啄之痛、俄狄浦斯的放逐之悲,奧德塞的漂流之苦……當有一天,悲劇從視野中淡出,我們的淚腺還能分泌出清澈的液體嗎?感受悲劇,理應成為人生的必修課。

悲劇能凸顯人類生存的困境,張顯生命的強力。西西弗斯被罰永無休止地推石上山,其悲劇意義在於揭示了人類的苦難與生存困境。正如給太后唱戲的伶人所戴的紙枷鎖,一層薄紙就將一個生命牢牢看鎖,人生的渺小與無助,在悲劇中被揭露無遺。因此,哈姆萊特只能中劍身亡、劉蘭芝也只能舉身赴清池。然而,悲劇之真正價值在於明知毀滅而甘願被毀,主人公也正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生命的張揚與價值的彰顯。西西弗斯的堅忍、哈姆萊特的追索、劉蘭芳的執著,已成為經典的人文標本鑲嵌在人類精神的長廊中。

因此,感受悲劇,就能觸摸精神的偉大與崇高,從而喚醒人的價值感。單就那些經典電影中的悲情片段就足以震撼人心:《勇敢的心》中威廉•華萊士臨刑前那渾厚的“freedom”,《海上鋼琴師》中1900與郵輪同毀瞬間的沖天浪花、《美麗人生》中圭多被斃前給兒子留下的大步向前的一幕……感受這些悲劇,眼睛會在淚水中日益清明,心靈會在疼痛中逐漸充實。

然而,中國人更喜歡大團圓式的喜劇結局,總不自覺地把生活中的悲劇改成藝術中的完美。於是,便有了焦劉合葬,墳上枝葉交錯,鴛鴦雙飛;於是,便有了梁山伯與祝英台死後化蝶,永不分離;於是,便有了杜麗娘的還魂復活,與柳夢梅終成眷屬……喜劇的結局固然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但容易禁止現實的種種苦難、人生的百般無奈。湯顯祖的還魂童話,總抵不過歐•亨利含淚的微笑,令人心碎。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感受悲劇,心靈容易淺薄,靈魂不易偉岸。傅雷曾說:“沒有悲痛的人生是輕佻的。”悲劇正是穿過膚淺的表象,直抵人心深處的力量。同樣,一個民族如果只愛喜劇不愛悲劇,這個民族就容易在感性的鬨笑中迷失方向。反之,一個民族喜愛悲劇,這個民族的理性思維會格外發達。在古希臘那兩個世紀的悲劇時代中,哲學得到了空前發展,人類理性思維異常活躍。

其實,現實生活中並不缺少苦難這一悲劇性因素。近年來的震災、礦殤一次次刺激著國人的情感,但人們的關注點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慘劇而非悲劇上。慘劇之悲,悲於“聽任自然”的無奈與無助;而悲劇之悲,悲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絕境反抗。多感受一些悲劇,心靈將更為堅韌。

當然,我們並不期待現實人生與悲劇同行,但悲劇感應成為我們的心靈養料,感受悲劇應成為一堂永遠的必修課。

1.必修課

古人寒窗苦讀數十載,不覺堪困,但只求金榜題名,能平步青雲,能聞達於諸侯。於是,他們成才的必修課便是“四書五經”的背誦。但亦有沆、瀣等人,沆瀣一氣,崔沆僅憑姓氏之親單取崔瀣入仕,這件事被人揭露之後,其醜聞也浮出水面,遭人詬病。然後,和考官拉關係扯迎親似乎就成了眾考生的新的必修課了。

我在想,發展生存的必修課難道就是“走後門”、“潛規則”嗎?

前不久爆出的“北影門”,某女分不及第卻依然如願以償,為什麼?因為考官從她身上也“如願以償”了。顯然,類似事例多不勝舉。為做女主角,一念之差把自己賣給了導演;為爬上官職,兩袖之間不藏清風卻暗送禮金;為求好功名,三思之後仍毅然走後門拉關係……難道這就是人成功路上所做的必修課?不以真正科學文化知識來武裝自己,卻坦裎露體向潛規則投懷送抱,這些人寧可“另闢蹊徑”、“投機取巧”,闖進了各種“門”中,並自己以為是通天大道。可笑就好比原來日常所需的米飯或麵食是一個人吃飯的“必修課”,但此人為滿足更挑剔的口腹之慾開始以零食果腹來權當午飯。長期如此,此人健康狀態還能得到保證嗎?顯然,不能。顯然,那些“門”徒亦不能成功。於是一個人的生存發展的必修課不是“走後門”、“潛規則”。

那么,我們人生在世所要深入遊刃於肯綮的必修課到底教些什麼學些什麼呢?筆末微提,成竹在胸,筆落生花,白石老人以“不教一日閒過”總結了他人生中的必修課,孜孜不倦地觀察繪畫,才能在一紮方寸之間鉤勒潑墨出旖旎風景。一位旁聽生似乎奮筆疾書著什麼,“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好一個直面慘澹人生的猛士,魯迅以他鏗鏘筆調和戕伐熱情概括了他的人生必修課小結,針砭之氣,紙不能掩。過道上走過一位手捧竹簡、低頭沉吟的素衣書生,口中吐納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這團皓白之氣氤氳了文天祥一生的必修課……毋庸諱言,對於他們來說,雖孔方匱乏,容貌不濟,但真正的必修課依然是他們每個人心中各自堅定的信仰理想,“合乎禮義”,“學不可以已”,“兩全忠義”,“德才兼備”……

人所要學的必修課,不是逞一時之快的旁門左道或投機主義,而是立足於社會的信仰理想。

定位:一類文

點評:切合題意,審題、立意準確、深刻。

2.必修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近日,網上又爆出一則訊息,一人在某看守所內離奇死亡,經調查小組核實,此人因洗臉而死。這不禁讓我想起前些日子的“躲貓貓”事件,今後是否還會有“洗腳”死,“吃飯”死,也就無從知曉了。雖然這件事在網友的評論中已漸漸平息,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一點思考:難道我們就不能為一個人的生命負責嗎?

生命如兒戲,這是我所領悟出來的。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就給一個人的死而蓋棺論定,這也未免有些草率了吧。可所謂的專家卻還壯著膽子說這是事實,是經過調查核實的。他們肩上有這一條人命的重任,有中國整個法律體系的重擔,這樣做也未免太兒戲了。這不免讓我想起波蘭客機失事,國家領導人不幸遇難的事情。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何波蘭總統仍舊會用一架已經服役了27年的,期間還經過了幾次大修的飛機。後來仔細想想,波蘭有這一套嚴格的監督體系以及法律體系,人們把重擔交託給他們,他們盡力完成,相信在波蘭,這種“洗臉死”的定論就大不可能出現了。與之相比,我們是否應該更好地反思一下。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機制,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體系。但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體制是每個國家的必修課,它是公平的體現,更是承擔責任的準繩。

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前段時間中鬧得沸沸揚揚的賭球事件,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對國家的不負責任。他們背著滿心的期待,卻做出了讓人失望的事,是利益的驅使,腰包是鼓了,可我卻看到了中國的眼淚。為什麼此類事件屢禁不止?這不免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或許這問題也出在了體制身上。 一套完善的體質,或許不能約束每個人的行為,但可以相信的是“洗臉死”事件,賭球事件的發生會微乎其微。當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責任,當一個國家有完備的武器,他還能不強大嗎?

責任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一套完備的體制則是每一個國家的必修課。

3.必修課

去年長江大學三名大學生為救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報導猶在耳畔。今年清明將至,人們紛紛趕來英雄離開的地方,舉行各種弔唁和紀念活動。只見在攝像機鏡頭前,一群衣著筆挺的老人朗誦了詩歌,內容無外乎“多么年輕的生命啊”云云。接著,少先隊員們趕忙在一旁栽種起了“英雄樹”。圍觀的人群也是湊熱鬧的多。少見真正面色凝重的。在失望之餘,我深切地感到:“靜思已成為全社會應加強的一門必修課。”

首先,靜思的基礎是靜,而這靜正是我們所缺失的。光從上面這件事來說,在紀念死者時喧譁作勢本已不合常理,而以各種形式宣讀出“他們的某某精神值得學習”更是剝奪了人們靜思這行為背後的意義的權利。可見,在靜思這門必修課上,人們的基礎還很不紮實。

其次,“思”是這門必修課的關鍵。在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倡導交流與合作之時,思考的力量卻被淡化了。一堂課上,學生若不是在解題,那必是在聽講,若是什麼也不做,則會被認為是在浪費時間。恐怕那個“吾嘗終日而思矣”的荀子在今天會被認為是個遊手好閒之徒吧。由此可見,這門課上,我們尚在及格線上掙扎。

那么,怎么做才能在這門必修課上取得進步呢?第一,摒功利心是十分重要的。舉行紀念活動不應以引起媒體觀注或造成某種社會效應並帶來經濟利益為目的。功利心使人盲目,浮躁並遠離靜思的境界。第二,養成對事件客觀評判冷靜分析的能力。不要被報刊上作者的觀點所牽引而版面看待。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字不直接呈現觀點,而是給人多個思考的角度。童話是一種,小說也是。

學好了靜思這門必修課,我們才不至於在快節奏的生活和爆炸著的信息中迷失自我。要知道,任何人在外部特徵和日常瑣事上都相關無幾,唯一使你與芸芸眾生不同的便是內部的思考能力和深度。靜思是通向成功和內涵的捷徑。

微茫中,看到一個母親牽著年幼的兒子,手裡捧著白花,靜靜地站在江邊。母親說:“那裡,曾有三個哥哥……”

4.必修課

雄鷹想要搏擊長空,它將飛翔作為它的必修課;獅子想要成為百獸之王,它將奔跑作為它的必修課。

必修課是什麼?必修課是你不得不上的一些課。為什麼你不得不上?因為它教會你一些最基本的本領。

雄鷹只有練習好飛翔,它才有搏擊長空的可能;獅子只有練習好奔跑,它才有成為百獸之王的可能。

認真上好必修課,讓你擁有堅實的基礎。鋼琴之王弗朗茲李斯特,在他只有十歲的時候,就已苦練鋼琴,異常刻苦。他先是演奏一些前人的曲子,不斷地演奏,不斷地進步。這些刻苦的演奏正是李斯特的必修課,最終他的琴技日臻完美,為他成為鋼琴之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世界籃壇第一人,科比布萊恩特,在他以高中生身份進入nba聯盟,他並不被看好。但他堅持每天刻苦的訓練,光投籃每天就至少一千次。這些刻苦的訓練正是科比的必修課,最終他的球技登峰造極,為他一統籃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認真上好必修課,讓你擁有堅實的基礎,讓你跨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便是光有必修課就足夠了嗎?麻雀也會飛翔,為什麼不能搏擊長空?小狗也會奔跑,為什麼不能成為百獸之王?因為我們不僅需要必修課,還需要選修課。

認真上好選修課,讓你擁有輝煌的成功。李斯特若只止步於演奏前人的曲子,他最多只是一個出色的演奏家。造就他鋼琴之王的榮耀的,是他在鋼琴上創造極具表現力的管弦樂效果,首創的交響詩體裁,發展的自由轉調手法,樹立的浪漫主義原則。這些創新是李斯特的選修課,是這些選修課造就鋼琴之王的榮耀。科比若只止步於單一的投籃訓練,他最多只是一個出色的投手。造就他籃壇桂冠的輝煌的,是他在場上的洞察力,是他敏銳的嗅覺,是他霸氣十足的統治力。這些是科比的選修課,是這些選修課讓科比主宰比賽,造就籃壇桂冠的輝煌。認真上好選修課,讓你真正走向成功,擁有輝煌的成功。

必修課是用來夯實基礎,選修課是用來深層發展。基礎是成功的第一步,但幫你真正走向成功的是選修課。我們應該在認真上好必修課的基礎上,認真上好適合自己發展的選修課。必修課,選修課,它們終將把你推向成功。

5.必修課

都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作為長輩,首先就應得到尊重,何況他們還撫養我們長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倡導我們,首先要孝順自己家的長輩,然後還要尊重其他長輩。孝順父母,無疑是我們的必修課。

但又有人說,這誰都知道,難道這還用得著給我們上課?是的,所有人都知道要孝順,但真的人人都做到了嗎?君不見,多少老人被遺棄;君不見,多少父母無人問……這樣的事例,社會上還少嗎?隨著這不再鮮見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堂必修課是時候給人們上一上了。

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雖然富裕了,但思想觀念都有些不正確。自私、冷漠,這樣的心理導致一些兒女不願照顧家裡的老人。他們覺得自己忙,覺得照顧父母累,便想著把父母推給其他兄弟姐妹照料。但一旦人人都這么想,老人最後到底誰照顧?父母養大了一群孩子,但最後卻像皮球一樣從孩子們手中拋來拋去,無人願接。我曾親眼見到一個老太太,年紀太大,躺在椅子上,已無動手能力。一旁幾個兒女們一旁邊為了瞻養問題吵得面紅耳赤。我當時才三年級,都覺得好寒心……報紙上的這類報導,誰家老人幾年無人問,最終餓死在家,好幾天才被發現的文章也開始屢見不鮮。我想,這還是我們中華兒女以孝為先的結果嗎?

當然,這類現象還只是少數,會遭到大部分人的唾棄。但是,養老人的子女,都能真正孝順父母嗎?雖然父母在家,但一天都晚受到訓斥。子女們待父母極沒有理貌,常常嫌他們嘮叨,煩人,或是哪裡不順眼,也常為些小事吵得不可開交。他們就孝順了嗎?他們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大家自己想一想,平時同父母說話,一直是客客氣氣的嗎?即使父母有錯,但他們也是長輩,作子女的理應受到寬容。

現在,還有一種興起的方式便是將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子女確實忙,但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把孩子養大,自己年紀大了都要住在公寓裡自己生活,由一些非親非故的職工照料,難道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嗎?

我想,孝順父母,是每個人心裡都明白的,但現實的不容樂觀,讓我們發現,這還是一堂所有人學習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