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滿分作文:膠片

廣東高考滿分作文:膠片

篇一:膠片或是數碼親情都是核心

對那幅照片我一直不滿意,是爺爺的一幅肖像照片,家裡人都說挺好,後來以那幅照片為藍本又做了瓷版畫,但與記憶中的爺爺相去甚遠。

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在他們身邊八年,記憶如磐石,刻骨銘心。兩位老人早已離我遠去,眼前卻總模糊著爺爺踉蹌的腳步,耳畔迴蕩著奶奶的哭泣,永紅什麼時候再回來啊?

儘管不能詮釋內心記憶,但那幅照片我一直珍藏。後來,學會攝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拍那幅照片並放大,現仍在我的書房裡掛著,那是記憶中爺爺唯一一幅照片。

歲月更替,手中有了相機,並從膠片到了數碼,科技改變了一切。房間一角堆積的膠片、影集遠遠不如桌子上那個4T的硬碟所承載豐富,但點滴的記憶,前者所占更為豐滿。

於是,內心常彷徨:我們少了什麼?

膠片到數碼,科技改變的不僅是攝影方式,更是生活方式。一部手機搞定一切,拍照、上網、購物、繳罰款……不經意間,捷運上人手一份的報紙悄然滑落;機場旅客手中的書籍寥寥無幾;親朋聚餐,開心的是這盤菜又可以發朋友圈。

科技是時代發展的產物。1912年,拉蒂格父親送給他一部小相機的時候,很是稀罕新潮,那時起,他拍攝了他的上流社會家庭親情。在那個大動盪時代,其行為僅如低頭走路一般平凡甚至平庸,幾十年後,這些照片成為整個法國社會的時代記憶,入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說到這裡,我感覺,關於“膠片時代與數位技術時代”這個命題實則是個偽命題,最新的科技發明的確取代了舊技術,或許也取代了許多美好,但這些東西,或舊古董或新科技,永遠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掌握人還是人掌握工具,這是個關鍵。或者說,這才是命題所指。

於是,悄然問自己,我,能做什麼?

急劇變化的經濟社會面前,我們是否眼光放得太遠,而無力顧及身邊——父母的健康,親人的需求?

前天,在江西老家的三弟,把手機視頻聊天功能打開,這是父母第一次使用,看到我在畫面里,媽媽興奮地說:“我看到你了,鬍子又沒刮。你看到我了嗎?”鏡頭裡,父母滿面喜悅,綻放的笑容,抑制不住流淌。

有段時間沒回家了,我想,得回去了。對了,父親一直說要爺爺那幅照片,家裡沒有,這次也得帶回去了。

篇二:啊錦的黑白記憶

阿錦攤開那本泛黃的相冊,周邊的角被歲月磨出了須線,她定定地望著裡面夾的黑白照,歲月竟將它裝訂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駁的印跡。她忍著淚,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本就是一本太過倉促的書,唯有自愛,此生不老……

阿錦對這個世界開始有認知的時候,她就覺得這個世界擠滿了黑與白的單調色彩,黑白的電視,有常年晃動的“雪花”;笨重的黑色收音機,吱吱送出美妙的音樂;還有就是父親最珍視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被鑲嵌在精緻的鏡框裡,掛在牆上。父親吃力地抱著微胖的自己,歡悅地指著照片的人兒給自己辨認,阿錦眨巴著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搖搖頭,轉向一旁的毛絨玩具,父親微微嗔怒,卻也無可奈何。阿錦還小,無法將家的概念一針一線的納入她的心底,這時刻的阿錦對於黑白照的第一抹印象,尚未在她的心裡撩攏出動人的漣漪,她哪裡會曉得,一張小小的照片,牽絆住了往後的歲月,絆住了那顆敏感的心。

阿錦漸漸長大,她開始渴求穿上漂亮的小花裙,歡心雀躍地跑去相館,倚在父母懷裡,照上一張全家福。她嘟著嘴,賣力地搖著父親的手臂。父親皺了皺眉,照上一張相,就該意味著這個月的飯菜無法合乎阿錦的心意,倘若她眼淚漣漣,嚷著要吃肉的話?父親望望撒嬌的阿錦,寵溺的眼神不言而喻,他彎下腰去,摟抱起阿錦,說:好,阿爸周末帶你去照相!阿錦的牙齒亮白得像一道閃電,她狡猾地笑著,這世上最愛自己的人,願意摘下最美星星給自己。那個周末,阿錦如願拍下自己想要的全家福,她的笑靨如花,被定格在那個黑白歲月,即使日子艱苦,父母們願付出一切去愛她的歲月。

日子一天天過去,阿錦漸漸長高,父親的背更駝,母親眼角的皺紋也愈深,可唯一不變是,每一年,父親總要全家去照相館照上一張全家福。阿錦的眼裡色彩日漸豐富,黑白的照片也逐漸褪去它奪目的光彩,被一沓沓的彩色照片替代,可阿錦分明看見,父親粗糙的雙手,撫摸黑白全家福的專注與慈愛。

記憶站在一米外的光陰,朝阿錦點頭微笑,阿錦輕輕合上相冊,眼裡頓時起了霧氣,她覺得那泛黃的陳舊的黑白相冊,裝載著那么多的黑白記憶,卻是明晃晃的耀眼,時代永遠會變,可有一些東西,卻固若金湯地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歲月靜好!

篇三:用心觀察與記錄

如今數位相機已經十分先進,人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膠片相機,不顧一卷三十六幅的膠捲幾十元的高昂成本,與暗房裡費心勞神的沖洗過程。這是為什麼呢?正是由於這種種麻煩逼著攝影師在按下每一次快門之前,都能夠仔細深入地觀察被攝物體,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張逐漸顯影的照片背後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記憶。

這種回味在如今數碼照片泛濫的時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們用鏡頭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記憶,以為自己這樣便抓住了時光。

我也曾經這樣天真地認為。我初涉攝影之時曾去過一次西藏旅遊,帶著自己的數位相機。藍天,白雲,碧水,雪山,面對這一切難以用人類語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拍下來。於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間,我的眼睛幾乎未從取景器小視窗上移開過,存儲卡也被填得滿滿的,心想我已記錄下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瀏覽這些相片時,卻再找不回當時的那一份激動了。當時只顧著拍照,卻忘了用心體會旅途的愉快,面對美景的新奇與感動,以及景觀背後動人的故事傳說……我這才意識到,有些東西是難以用相片記錄下來的。

後來,有一次我帶上相機出門“掃街”時,才真正領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區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誘人香味,原來是一家老字號腸粉店。走進店裡,點一碟腸粉,看著老闆在氤氳的煙氣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住舉起相機按下快門。在老城區我又見到一家打制傳統銅器的小店。循著“叮叮”聲走過去,與老師傅打聲招呼,好奇地看著打銅的過程。老師傅看著我專注的神情,露出燦爛笑容,於是我又按下快門。當我回家翻看這兩張照片,我突然覺得自己仿佛又聞到腸粉的香味,又聽到打銅的悅耳聲音。

我這才明白,拍照只不過是給你一個觀察體驗的機會,而照片只不過是回憶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憶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膠片機還是數位相機又有何關係?照片的多與少又有何關係?只要用心體驗,用心記錄,定能寫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