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節日的高中作文600字

我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有關傳統節日的高中作文,僅供閱讀!

中華傳統節日——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每想起這首詩,去年過清明節的畫面便一幅幅浮現在我的眼前。

”媽媽,媽媽!“我跑下樓對媽媽說,”都八點了,你怎么也不叫我起床啊?我上學遲到了。

那知媽媽平靜地對我說:“去把睡衣換了,陪我去掃墓。”

恩?喔!今天學校放假了,是清明節。

換好睡衣,帶上掃把、抹布以及水果籃和一大堆紙錢,我便和媽媽上山了。

途中,我看見許許多多的人都準備去掃墓,便問媽媽:“媽,今天為什麼要去掃墓?”

“因為今天是清明節呀,掃墓是為了讓死去的親人住的安心,就和我們經常打掃房間是一樣的道理。”媽媽說。

“那為什麼要把水果帶去,死人又不會吃,還燒紙錢幹嘛呀?”我問。

媽媽喘了一口氣,說:“把水果帶去,是圖個安心,寓意死去的親人在陰間有飯吃;燒紙錢寓意他們有錢花,不會挨餓受凍。明白了嗎?”

“明白了!”我笑著回答。

轉眼間,我們便來到了外公的墓前。我用掃把把地上的落葉清理清楚後,就幫媽媽把墓碑上的灰塵擦乾淨。

打掃工作完成了後,媽媽把水果籃放在外公的墓碑前,便開始燒紙了。

“別把或弄到樹葉里去了,小心點兒。”媽媽叮囑我。

我小心翼翼的那紙錢往火爐里丟,生怕把山燒起來了。

過了好一會兒,終於燒完了。我“咻”地站起來,真是腰酸背痛。看著眼前乾淨的墓碑,還有正在由黃變黑的紙錢,我快意的笑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再次朗讀起著首詩時,我真想大喊:“清明的習俗真多!”

看,這就是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

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全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我喜愛的一個傳統佳節

春節是我國特有的一個傳統佳節,它的習俗也非常多:吃年夜飯呀,長輩給孩子壓歲錢呀,看春晚呀……我最喜歡吃年夜飯和放煙花了,請看小鏡頭:

鏡頭一:歡樂年夜飯

晚飯時間到了,廚房裡忙的不可開交。過了一會兒,一陣陣香味伴隨著笑聲飄了出來。一會兒工夫,飯桌上就擺滿了美味佳肴:雞鴨魚肉,樣樣都有;西餐中的牛排,媽媽親手做的薯條,鮮美的紅燒肉,好不豐盛!大家對號入座,一邊吃著飯,一邊聊著天,我和兩個堂弟也不甘落後,我們輪流講著故事、笑話,真是全家老少,喜氣洋洋!

鏡頭二:美麗煙花夜

吃完飯,我和堂弟叫著跑著去拿煙花,有三大箱呢!爺爺怕我們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就給我們每人一炷香。大堂弟自告奮勇先來,他把四個小的煙花並排放好:只要點燃一個,其他的也會燃起來,那樣可好看了!只見他小心翼翼的挨近煙花,火頭還沒碰到煙花引線,就像受驚的兔子一樣尖叫地跑回來。“哈哈哈”,我和小堂弟看到他那狼狽的樣子,捧腹大笑。我們點得多了,手法也巧妙了起來,三個小人兒竟在一個多小時裡點盡了一箱半!我們抬頭觀賞起煙花:真美麗!紅橙黃綠青藍紫,什麼顏色都有,甚至還有雙色、三色的;形狀也各不相同:半圓的,笑臉的,小花的……我們一邊點一邊笑,大人們也沉浸到這個歡樂的氛圍中了。你瞧,爺爺跑著回來了,他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他呀,也在放煙花,看他這樣,就像一個老頑童。

煙花的火光照在我們那一張張愉快的笑臉上,真開心!十二點了,大人們放起了爆竹,噼里啪啦,震耳欲聾。

我愛年夜飯,更愛春節;我愛放煙花,更愛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