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19高考作文五篇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領域的人對手機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這是理所當然的。有人說它是科學家幻想的結晶,有人說它是改變人們思維的工具,這些都是可貴而自由的言論,我們應該予以接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讓手機為我們服務

有人說,手機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也有人說,手機疏遠了人與人的關係;有人說,手機讓我們將世界玩轉在手心,也有人說,手機讓我們寫不出“今宵別夢寒”的詩句。手機到底是什麼東西,竟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想如果愛迪生“穿越”到了21世紀,他將會對他看到的一切感到驚訝——車裡的人們直勾勾地盯著手中的小玩意,無暇顧及窗外柳枝剛剛冒出了芽;過年了,孩子們不跟身邊的家人朋友慶祝,卻拿著一個黑子飛快地摁著什麼;更有甚者竟24小時離不開那個小東西,拿著它吃飯、上廁所、抱著它睡著……是什麼東西這么有魔力,甚至左右了人類?

盧梭曾說:“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閒聊才是我一輩子最忍受不了的事。”手機越來越方便,人們思考的時間是否會越來越少?科技越來越發達,會不會讓人文色彩缺失呢?當人們執著於關注那些陌生人而忘記關心身邊的朋友;當人們不斷在網上抨擊社會的不公而在現實中保持緘默;高考滿分作文當人們無法控制自己拿出手機翻來翻去消磨時光……手機已不再是我們的工具,而變成了我們的“奴隸主”。

那是不是說手機的發明是個錯誤?當然不是。錯的不在手機,而在於我們自己。我們無法阻擋科技的進步,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科學總是要服務於人文的。我們有理由相信貝爾發明電話,是為了聽聽他思念的人的聲音;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是想完成小時候想觸摸雲彩的夢想;而愛迪生髮明了電燈,是為了向人間灑下光明。我們不能背離科學發明的初衷。

其實科學與人文並不相悖。或許通訊發達、交通便利的今天,我們無法寫出古人“多情自古傷離別的”詩句,不必感受生離死別;但我們同樣有古人沒有的自由,可以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新的時代自會賦予人們新的人文內涵,而不會因為科技的發展就使文化停滯不前。

別忘了,“人”才是主體。讓我們從現在起改變自己,讓手機、讓科技真正服務於人類;讓我們別再成為手機的“奴隸”。

請保持信號中斷

有一個女生正和男友過馬路,一輛機車迎面駛來,男生立刻推開女生,以自己的身軀擋住機車,被撞到在地,鮮血直流。女生十分悲傷,立刻拿出手機拍下來,發微博說:“親愛的受傷了,好擔心……”

看到這裡,你是否和我一樣心不由得顫動?是否在想,男友受傷了,應該做的是立即送醫院,守候在他的病床前而不是打開微博,把男友受傷的不幸當一條八卦新聞發到網上,獲得譁眾取寵的虛榮。

這個時代怎么了?手機在人們的情感生活中,似乎取代了太多的角色:朋友、親人、助手……很多的事實表明,手機正在吞噬著我們的人性。

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這更是可怕的。像是毒品,容易上癮;像是瘟疫,不受控制;像是噩夢,而且,對不起,你已經被他盯上了。

手機在給你種植虛榮心,感受到了嗎?在別人掏出蘋果五代,打小鳥,切西瓜的時候,那種身心汗濕,那種沒臉掏出自己直板諾基亞的羞愧,已經暗示心魔早已深種。

你會花掉很多錢去買高檔手機,你已經步入深淵,手機的周邊產品通常也不廉價,但為了充面子,你還是買了。然後,方便快捷的購物更會使你浪費不必要花費的金錢。

保持距離,熱愛生命

螢幕上的小人被飛彈擊中燒成一塊焦炭,“GAMEOVER”的字樣跳出來,閃爍不停。

脫力,我癱倒在床上。床墊里的彈簧突然受力,發出細小而刺耳的聲音,在耳邊迴蕩。

眨眼,眼眶乾澀,砂紙一般打磨我的眼球,視網膜粗糙——這是連夜刷微博看日劇熱烈討論入江直樹福山雅治的結果,我清楚地知道。

大腦空白,我與天花板對視,眼神沒有焦點。天花板蒼白無力,雖無語卻也像面鏡子,映照著我的乾枯。是的,乾枯。整日如同行屍走肉,已經連續幾個月沒有過寫作的欲望。

諷刺的是,即便事實如此,還是要撐門面一般地告訴自己:

我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人。

這是掩耳盜鈴式的安全感。

已經不記得上一次流淚是在什麼時候了,我第一次覺得,有淚可流,也是幸事一件。快忘記那是怎樣鮮活的感覺了吧——那種名為感動的情緒。胸膛里那顆曾經擁有堅定信仰與洶湧情感的潮濕溫潤的心,現在滿滿滿滿都是石灰。它們是乾澀的毒藥,我以鮮紅的血液餵養,不能自已。它們滲透進我的心臟,腐蝕我收縮的肌肉,血液變成紫色,凝固,肌肉紋理不再,散發惡臭。我卻無感。這對我沒有任何觸動。表情麻木僵硬,瞳仁空洞渙散。

我穿行於記憶之中,我在試圖找尋,那個對於文字和泥土有著強烈信仰的我,屬於自己的我。

手機與幸福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領域的人對手機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這是理所當然的。有人說它是科學家幻想的結晶,有人說它是改變人們思維的工具,這些都是可貴而自由的言論,我們應該予以接納。

正如不同的人詮釋著心中不同的幸福定義。

有的人拿著蘋果五,覺得金玉滿堂的物質生活才是他們心中的幸福。為了這份“榮耀”,人們節衣縮食、加班加點,有的不惜獻出臟器,有的不惜出賣身體……

我們自然可以鄙夷他們,用“可憐者”、“無知者”、“愚蠢的人們”來形容他們,卻怎么也不能否定他們對幸福的定義。因為同一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也是可以改變的。當他們後悔時,就將有新的幸福在等待他們的創造。

有的人更喜歡諾基亞,覺得它經摔,信號好,正如這些人對幸福是這樣定義的:找一個安穩的人生伴侶,過一個平淡而互相扶持的生活。

科學的背後是真理

“人類一動腦,上帝就發笑。”我想,這並非只是表明上帝的萬能,而是人類對於力量的崇拜,漠視了對於真理的堅守。

人類往往因為新的發明創造而興奮不已,進而崇拜無數的科學家,卻忽視了這些成就背後科學家們堅守的真理。愛迪生的真理是堅持不懈,海倫·凱勒的真理是永不放棄,耶穌的真理是愛你的仇敵。這些先賢影響著人們,但如果沒有他們對真理的追求和堅守,他們的成就不會如此光輝。

三十年前,中國人因為渴望財富而重新被世人認識。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人因為渴望真理而被世界知曉。從吉林大火到加納中國工人遇襲,再到延安城管部門被網友熱議,微博的出現喚起了人們對真理的渴望。新媒體新技術的出現,讓人們眼前一亮的同時,也讓曾經看穿錢眼的人們認識到了分辨善惡曲直的重要。

AK-47的發明者後悔自己發明的武器害人無數,核子彈的發明者也不會想到後人對核武器會如此忌憚。當自私、嫉妒、貪婪被我們“默認”為人性的一部分時,是否我們該反思,這些東西甚至比科學發明更重要。人們徘徊在真理與現實之間,卻往往丟掉了永恆的真理。“習武先習德”,而似乎在我們的教育中,德行的修養早已被技藝的高低所取代,忘記了教育的初衷。

“不是槍殺人,是人殺人。”這是美國前總統里根的名言佳句,應發起我們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