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2024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閱讀

高考,是學子們至關重要的一次挑戰,也是一個人生走向成功的起點,是希望自己能走進心中理想的學府的一次測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2024年高考滿分作文閱讀,供大家參閱。

2024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借風喚花醒,聊贈一枝春

結束了漫長冬日,東風卻遲遲不來。蕭瑟依舊,寒冷徹骨,花兒難以綻放。喚與東風來,相許一枝春,才換回滿園奼紫嫣紅競相開放。是以借東風亦有道,唯有運用自己的智慧,讓他人心甘情願地給予幫助,才能成就心中所想。

徐志摩說:“是人沒有不想飛,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待。”欲飛之人,不愁無翼,因為他們不會在尋求幫助無果之時輕易氣餒。

國人知周杰倫者皆知方文山。年輕時的他默默寫過幾大本歌詞,也投給過演唱公司希望借成名歌手之口讓自己被業界承認。顛沛流離數載,艱辛苦楚在歌詞中寫盡,終於讓他等來一個周杰倫。他的詞成就了一代巨星,也是經周杰倫之口眾人才認識了背後的方文山。若他在演唱公司碰壁之後便果斷放棄,樂壇也迎不來這樣一個輝煌的傳奇。

無助似乎就無望,然而不用自己的智慧想出妙計,怎么讓人給予幫助,如何有那關不住的“滿園春色”?

回看先人們的飛行歷程我們就能明白:萬戶借風箏有過短暫的飛翔;人雖無翼,飛翔夢也曾被稱為無稽之談,但萊特兄弟造出飛機,人終能翱翔藍天。“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他們都與我們無異,正是因為他們“善假於物”也,才能得償所願。

雖說利益驅動他人給予幫助,但我們正是要讓他人看到我們身上蘊含的希望,人們的智慧得到可憑藉的“物”。這才有馬雲吸引他人投資鑄就阿里巴巴的神話,才有中巴的友誼和無數歐美國家投入亞洲投資銀行;才有中國開展多邊外交走在逐漸騰飛的路上。正如xxxx所說:“我們的藍圖是宏偉的,但我們的奮鬥必將是艱巨的。”因為我們在藉助他人的力量時仍需更多努力,才能將這些力量為己所用,成就一個國家偉大復興的未來。

大樹因為用甜美的果實才讓自己的種子傳播到世界各地,無他,因果實甜美,誘惑人心。而我們的花朵待醒,借與那東風吹滿園,贈與它陣陣花香沁人心脾,靜待春的綻放。

2024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換一種方式遠行

身未動,心已遠。

去遠方吧!這仿佛一聲來自遠方的呼喚,輕輕撩撥你的心弦;又似是一句來自靈魂的催促,柔柔拉升渴望遠方的目光。可紅塵的紛繁便同十丈軟絲,輕易縛住你的身,阻隔著遠方的夢。

那又如何,總有一種方式,讓我們遠行。

困住一個人的方式,無疑是殘疾和病痛。無論是史鐵生困於輪椅之間,還是力克、胡哲自出生便四肢全無,他們都仿佛是上帝的造弄者,承受著超於常人數百倍的痛苦。可身體又怎能禁錮一個人渴望遠方的心?就這樣,力克打開他“不設限的人生”,史鐵生也在文學上找到精神升華之路。記得史鐵生曾給他的偶像——美國短跑名將劉易斯寄去自己的一本書,劉易斯回贈他一雙跑鞋。後來劉易斯來到中國,第一件事是拜訪史鐵生。史鐵生笑說:“你送給我的鞋我也穿不了啊。”劉易斯則回道:“你送給我的書我也讀不懂啊。”記者便記錄道:《鐵生穿不了的鞋,劉易斯讀不懂的書》。如果缺陷即意味著不完美,那哪一個人不是被缺陷束縛?我們要像史鐵生一樣,即使被各種不利所禁錮,也要尋一種方式,讓靈魂遠行。

正如那棵飛不動走不得的樹,一粒種子,能讓“我”到達遠方。

銅牆鐵壁,無法囚著一顆渴望遠行的心。前蘇聯飛行機設計師圖波列夫囚於監獄,可他在獄中仍孜孜不倦地設計。終於,他的飛機翱翔於天地,護祖國一方淨土。逝世不久的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身在獄中,即使這般田地,他也未放棄爭取種族平等的鬥爭,甚至對著看守他的獄卒還進行反種族歧視的演講。二十七年歲月,在他出獄那天,黑人也迎來光明。

遠行,無拘形式,只因心向遠方。

我身處之地,青燈重疊,綠水環繞,仿佛與世外喧囂隔離,儼然一派世外桃源。可這也無疑是一種禁錮。遠方的繁榮、絢爛,像是一個耀眼的夢。可又有多少人,可以任性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你聽,考場上紙筆相磨的沙沙聲。你看,每個人眼中鎮靜又嚴謹的目光。是啊,我們正在用這種方式。讓我們走出這座小城,走向美好的遠方。

如果繁雜迷了你的眼,冗長囚禁你的身,你換一種方式運行,只因心靈已飄然而去。

流水清冽,風聲緩緩,宮殿巍峨,街市庭台。

去吧,去吧,它們就在遠方,等你到來。

2024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橡膠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且只生長於熱帶。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由於本土無法種植橡膠只能依賴進口,於是愛迪生提出:“能否從植物中提取類似的成分?”在這一構想提出後,美國研發出了人工合成橡膠。

《大學》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以創新推動了社會進步。在當下,創新應被大力提倡。

創新往往源於現實的挫折與對未來的希冀。正如大樹有對遠方的嚮往但又無法移動,這一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使其以新辦法實現願望。對國家強大的希望與邦聯現實的混亂使美國棄邦聯而采聯邦。同樣,有著對人民更好生活的嚮往,讓中國選擇改革開放而非固步自封。

所以欲先創新,要打破固有的“差不多”這類得過且過的思想,更要打破舊有的溫床。人是有惰性的,而國人思維體系中又有保守、謹慎的一面。正如魯迅先生所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身上,中國人自己是不肯動彈的。”創新的思想保證應是對更幸福生活的追求,有了對未來的追求才會有對現實的不滿,才會產生創新的動力以跳出舊生活。而僅是主張有口飯吃,也就無從創新了。

創新以自我革命形式實現。大樹的新辦法並非仙人傳授,果實也不是上帝為其所掛,而是自出心裁。當代社會競爭加劇,時代飛速發展,只有能創新者可以勝出。反觀百年老店柯達,雖率先研發數位相機,但死守膠捲不放,最終黯然破產。究其根源,在於其公司以其成熟膠捲技術為傲,而不願輕易改變。

這說明創新需要一個自我革新機制。這種機制外在動力是競爭對手帶來的壓力,內在動力是體制內部具備的發展認知,而後者更重要。要實現對舊有的突破和否定絕非易事,雖有外來壓力,人們也可選擇逃避,只有內在對發展趨勢的認識,才可以促使人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從而推動革新,又反作用於這種創新思維。今日無數大型企業秉承創新理念,斥巨資於研發,而創新帶來的成果又使企業煥發新生。

創新最終引向成功。大樹以果實讓鳥獸將種子帶向遠方,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而在現實中,創新作用遠不止此。創新一方面給創新者帶來了物質效益,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努力後精神上的力量的增強。此外,一人的創新起到的帶動作用可以激發全社會對創新的興趣,從而引發萬眾創新,極大地帶動民族、國家乃至人類的進步。

“日新之謂盛德。”大樹用新辦法實現了對遠方的探索,而智力足備的人類更有理由去開拓創新,打開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