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規則

第一篇:破除潛規則

有這么一則故事引發的爭議,也許是對當前社會最好的隱喻。有個船主,讓漆工給船塗漆。漆工塗好船後,順便將船上的漏洞補好了。不久,船主以漆工補漏救了船工生命為由,又要送漆工一筆錢。漆工以舉手之勞而婉拒。

船主該不該送漆工錢引發的爭議,這實際上是兩個思維體系、話語體系的碰撞。如果是在當下流行的“潛規則”話語體系里,漆工只要將船油漆得光鮮亮麗,就算是完成了本分任務,完全無義務再給船隻補漏。補漏,算是給船主額外的幫忙,當然需要船主的“意思意思”,否則船主就是有“不懂事”的嫌疑了,不給些金錢潤滑,你能保證下次出海能安全嗎?

而在一個尊崇常識、悲憫人性的社會中,船工看到船有漏洞,會下意識的自覺去補上。我們都知道,出海行船半條命,要冒極大的危險的。因此,堵住漏洞、避免船毀人亡,是一個正常人、一個正常社會應普遍遵循的普世價值,沒有必要因舉手之勞堵住漏洞而接受船主額外的饋贈。相反,如果接受了這一大筆錢,反而是對生命尊重的褻瀆。

自從吳思先生本世紀初所著的《潛規則》一書問世後,可謂揭開了一個隱秘江湖世界的叢林法則。在當下,制約人們行為的不是遵循普世價值的明規則,而是要時刻記住的“潛規則”。在演藝圈,年輕的女演員想要早日成名,往往要付出其“演技”以外的代價;在足球圈,普通球員要想成大牌球星,要付出訓練之外的代價;在官場,普通小職員要想不斷進步,就要遵循工作之外的規則,要向上級積極供奉“陋規”和“常例”。在這種風氣薰染下,一些正常的行為,反而被認作不正常。一些本認為應該是常識的事情,就被過分的詮釋與注水。如同20xx年曝出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後,109家奶製品企業集體宣布要確保質量與誠信。最基本的要求,卻變成了最高的準則。這就如同網上一些正常扶危濟貧,就動輒被網民譽為“最美……”一樣可笑,同樣也是缺乏常識的體現,充其量是一種“庸眾的勝利”。

因此,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恢復常識。對一個民族也一樣,我們贏得尊重的方式,不在於生產了多少物質,而在於是否遵循著某種準則,顯然,其中就包含了樸素的常識。

第二篇:向不合理的規則說不

今年3月,在國人的一片反對聲中,佳士得拍賣行將從圓明園盜取的兔首、鼠首銅像進行拍賣。華人蔡銘超高價拍下這兩件文物,但事後拒絕付款,造成流拍,引起輿論的一片譁然。有人稱他為民族英雄,有人認為他惡意破壞規則,而我認為,他只是作為一名炎黃子孫,向不合理的規則說了一聲震驚全球的“不”。

眾所周知,兔首、鼠首以及早先的其他生肖銅像,均是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時非法所得。如今,這昔日的強盜不僅沒有原物璧還,還不顧中國人強烈反對進行拍賣,何異於公然銷贓?蔡銘超作為一個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高價拍下這兩件文物是出於對祖國的熱忱,不願祖國的瑰寶流入他人之手。而事後拒絕付款,則是對不合理的拍賣規則的抗爭。試想,你會花重金從強盜手中贖回自家的寶貝嗎?於個人,這令人義憤填膺;於國家,這辱國辱民族。倘若蔡銘超真的按照所謂的規則向佳士得拍賣行支付相應的款項,那在別人眼中,中國人豈不成了被打了左臉還把右臉湊上前去的任人欺凌的懦夫?所以,在蔡銘超看似無理的行為後面,其實蘊涵著成熟的思考與對不合理規則的奮力抗爭。

中國自古便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訓條,延續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是以此禮數、規則作為約束人的條款,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規則都值得不分青紅皂白去遵守,否則,人就成了規則的奴隸。昔有愛國志士為抗爭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殞身不恤,今有蔡銘超高價拍得銅像後拒絕付款,這些行為,究其本質都是對不合理的規則說“不”,都是對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人類社會基本公理的呼喚。看似無理的鬧劇,破壞的是某些人心中所謂的規則,目的卻是建立起真正符合真理的規則,如果說蔡銘超此舉是向佳士得拍賣行及其無理規則的示威,那么我呼喚更多個蔡銘超照亮那些被不合理規則籠罩的黑暗骯髒的角落!

古往今來,任何一次對不合理規則的抗爭都不是一時的衝動與頭腦發熱,那些看似肆意妄為的不羈後(面)都有理性的思考。李白詠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向渾濁的官場說“不”;蘇軾泛舟赤壁,竹杖芒鞋,硬是以灑脫不羈向坎坷的仕途說“不”;沉鬱的杜子美以“三吏”“三別”辛辣地對“猛於虎”的苛政說“不”……蔡銘超秉承這些力爭,這些不羈,這種精神與豪情,向不合理的規則玩世不恭地大喊一聲“不”!

無關偉大的民族氣節,無關惡意炒作,蔡銘超只是向不合理的規則說了一聲“不”,向真理與公平(發出了)深情的呼喚!

第三篇:走出規則

幽谷,我的所愛。我最喜歡在無人的季節,獨自踏上這無人的小徑,不是欲扮陶淵明的隱士之風。也不為追求“踏雪尋梅”的浪漫抑或“獨釣寒江雪”的超脫。只因想走出那個由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制定的規則,在自然之靈中得以陶冶,找回那迷失在都市混亂之中的真我。

靜靜的深潭,恰似一位身藏不露的隱士,倒映著夕陽一抹淡淡的餘輝。坐在潭邊大石上,竟發現魚兒一群群聚攏過來,自在地向我擺尾致意。我驚異了,驀然想到釣魚池中的魚兒,它們不是生命,只是玩偶,它們具備決定命運的權力。而潭中的游魚,平靜而無憂地生活,它們並非得到神靈的護佑,而只是生活在自然的最平常的規則中……

痴痴想著,竟至於傷感,看見水中映出我真情流露的面龐和淚攏的又眸,我知道此時的我可以盡情地渲泄。自然的規則中,萬物本是互相融合、互相感動的。我們可以感動周圍的人和事,而周圍的山川草木、蟲魚飛鳥亦可感動我們,而達到“獨愴然而涕下”的境界。而出了這幽谷,步入天天面對的社會,在人類的規則下,男人要觥籌交錯地寒暄,女人要極盡嫵媚地微笑,每個人活的刻板、生硬,原本因力圖完美而導致喪失本色的人類,再也無法感知自然的清純與生活的細膩甜美。

對著曠野,對著深潭,感受著自然的撫慰,回到這正常的規則中,我才覺得生活原來可以如此清新而灑脫。對蒼天訴說我心中的壓抑,而蒼天卻許我一個會心的微笑並告訴我:“放下那些自私的規則,或許,你會發現自然的規則同樣適於你們人類。”是啊,人類從出生之日起便覺得自己是世界的寵兒,可以完全不守規則,任意改造社會。誠然,這種心理造就了一個所謂文明世界,然而隨著歷史的步步推移,自我的固定作法漸成了人類自創的規則,這個規則有益於發展的內容固然不少,但自私的成份也漸漸築起了人類與自然的一道屏壁,阻斷了主宰世間的規律與我們規則的互通,於是這自創的規則逐漸淪為唯心和扭曲,致使很多人迷失了本性。

或許,人們該反思下了,或者像我一樣走規則,走入自然的懷抱,理一理生活的得失,反醒一下自己的自私與狹隘。找回那些原本也適於我門的自然規律。

走出幽谷,我奇怪地問住在這兒的老人,為什麼不圍起水潭收門票。老人一安靜地說:“門票是人類的規則,而自然卻希望無私地敞開雙臂擁抱她的每個兒女,她不需要也不願意要門票。”

是的,自然母親廣博而寬客,她仍在苦苦守候,迷途的她的最聰明的孩子,走出自定的小規則,回歸,和諧而美好地譜寫真實的文明而滿載的生活……

第四篇:聰明的規則

其一,不斷更換的“警示牌”

某小區綠地,工作人員為了保護草坪,立了一塊警示牌,上書:“禁止踐踏草坪!”語言簡潔明了,無人不懂,無人不曉,可惜,無效。於是改用婉轉語,寫道:“小草依依,踐踏何忍”, 雖看似觸動人心,但沒過多久,依然失效。最後,工作人員不得已而採用“欺騙之術”,警告:“草坪下有電線!”什麼,有電線!可不敢再踩了——可惜,後因一頑童誤入草坪安然無恙而再次失效。

君子曰:制度規則,難矣!

其二,如何分粥

某甲乙丙丁戊,個個貪心吝嗇。生怕別人多占一分自己損失一毫。五人要平分一鍋粥,該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如此五種方案,任君選一,方案一:從五人中選一名大家認為最公道的人主持分粥;方案二:從別處找個人來分粥;方案三:每人輪一次,最後商議而定;方案四:選一個人分粥,另一人監督;方案五:選一人分粥,但分粥的人要最後拿粥。

君子曰:方案五,甚妙!

如此關於規則的故事在生活中可謂數不勝數。社會需要秩序和協作,而秩序需要規則維護,協作亦需規則的保障,勸說教育人們遵守規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讓人們“不得不”自覺遵守,這樣既可以維護秩序,又可以提高效率——譬如分粥方案五,難道不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經典規則嗎?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闡述了權力之間相互制約平衡的道理。推廣到規則制度,是否可以理解為規則制定者與被制約者之間的平衡制約呢?

任何一種精彩的規則,無不體現“公平地制約”。違反規則者能夠受到相應的制裁——此為公平;掌握權力者無法公為私用——此亦為公平,只有這樣的規則才真正擔負起賦予它的使命。

君子曰:規則社會,多一些聰明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