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2024年聯考作文:16套作文題折射教改新走向

點評2024年聯考作文:16套作文題折射教改新走向

這16套聯考作文題究竟折射出怎樣的教育改革趨勢,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思潮?中國教育報特邀多位教育部考試中心聯考命題專家、語文特級教師、國內知名大學語文研究學者,對2024年的聯考作文題進行點評。

作文試題立意緊扣育人導向——

偏重闡述文字材料背後的事理

教育部考試中心語文學科聯考命題專家表示,今年的聯考作文命題總體上體現出聯考改革方向,弘揚時代精神,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能力等4個方面的考查,形成“一點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實現聯考作文試題獨特的教育功能。

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比較典型的如全國二卷作文,利用材料創設風采人物評選的情境,要求考生從3名具有時代風采的模範人物中,選出自己更為讚賞的一位。材料中的3個候選人的原型分別代表著矢志創新的科學家群體、愛崗敬業的大國工匠群體以及尋求個人愛好與社會價值相結合的自由職業人群,呼應著科技創新、邁向製造業強國、提高全民文化素養、建設美麗中國等當代人的夢想,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滲透依法治國理念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全國一卷作文“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直接取材於近期媒體報導的新聞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生態面貌的同時,命題在寫作要求中提出了寫信的文體要求,希望激發考生選擇一個說理的對象,在有明確針對性的條件下,說真話、講道理,表達自己的倫理觀、法制觀,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並踐行正確的法制觀念。

在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題,聚焦岳飛、林則徐、張自忠、鄧稼先等古今中華英雄,直接以“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為題,要求考生寫出英雄人物的風貌和當代青年的真情實感,帶動大家贊英雄、學英雄,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加強創新能力考查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題以“心中堅硬的東西和柔軟的東西之間的關係”為內容,引導考生對“和諧自我”進行思考,考查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見地、有創新的思考。另外,四川作文以“老實與聰明”為題、湖北作文以“地下的泉水”為題、廣東作文以“感知自然的遠和近”為題、安徽作文以“顯微鏡下看蝴蝶”為題,都緊密聯繫生活事理,有助於發揮聯考試題立德樹人的功能。

“總體上,今年沒有出現偏、難、怪的作文題目(材料),平穩中有亮點。”江蘇省正高級教師、蘇州市振華中學副校長袁衛星分析說,今年聯考作文,材料型作文題普遍使用,但材料的內容各具特色,有的是現實生活型材料,如全國一卷、全國二卷、重慶卷、四川卷;有的是寓言故事型材料,如湖南卷、湖北卷、山東卷;有的是哲思語錄型材料,如上海卷、江蘇卷、福建卷;有的是文學文化類材料,如浙江卷、北京卷。這些材料或貼近社會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或富于思辨,具有足夠的開放空間。

對比分析今年的16套作文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康健教授有一個總體印象:各省市作文題提供的文字材料有一個共性,就是普遍偏重於闡述文字材料背後的事理,可供學生髮揮和創新的空間有所差異。比如重慶、山東、湖南等省市的作文材料暗示性相對較強,“按道理,如果提供的材料暗示性過強,一般留給考生自主創作的空間就會相對變小”。

提供的背景材料只陳述事實,不作評判,給考生自由思考的空間,是今年廣東聯考作文的特點。“這個題目著意資訊時代,從不同途徑感知自然時,人與自然的距離這個角度,來切入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具體主題。每個考生可根據自己對自然的認識、感悟、理性展開對自然的審美與思辨,在立意與語言表達上,有自己的特點就好。”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廣東語文學科評卷組組長陳少華說,考生可以通過不同途徑對自然進行或“遠”或“近”的感知和體驗,呈現人與自然的關係,並思考背後的原因與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材料內容貼近時代、社會和學生實際——

注重考查考生的生活閱歷和視野

2024年聯考作文命題仍是新材料作文,從提供的材料內容上說,都帶有非常鮮明的時代色彩,突出時代精神,緊貼時事熱點,貼近社會、貼近學生實際。

教育部考試中心聯考命題專家透露,從熟悉的題材或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成長,引導考生激活人生經驗和知識積累,寫出個性風采。例如,天津作文題是有關“范兒”的流行語,貼近學生生活,親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考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理可講。山東作文題用小中見大、常中見新的名言佳句民諺形式,重慶作文題用“公車等媽媽”的事件等,都易於考生聯繫生活實際,暢談獨到見解,引領考生關注社會生活,思考個人成長方向,努力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這種“三貼近”的材料已成為聯考作文命題選材的常態。

“2024年的聯考作文題目整體上都比較接地氣,指向性比較明確,學生有話可說!”浙江省杭州市餘杭第二高級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蘇賢明認為,一方面今年的作文題貼近社會生活,提供的作文材料大多取材於社會熱點事件,比較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中國夢,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另一方面作文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人生,關注學習,關注傳統文化,關注現實等。比如,全國一卷作文題,引導學生思考“規則”、“親情”、“社會責任感”等關鍵字之間的關係;全國二卷的作文題,3個材料“篤學創新”、“敬業愛崗”和“傳播美麗”,正是當今社會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我們社會所傳播的正能量;浙江卷作文題關注人文和個體,關注作文與做人、人品和文品,自然聯繫到當下的明星犯罪、反腐等;上海卷作文題,關注新時期個體精神的培育,個體和諧之於社會和諧的意義。

有人曾說過,“作文是閱讀下的蛋”。2024年全國各省市作文題的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這種共性特徵,其實也對學生平時的閱讀面和視野是一次全方位“檢閱”。

“對於考生來說,今年的作文題普遍對他們平時的閱讀量和生活感悟、體驗有較高的要求。”袁衛星分析認為,除了呈現學生“思想條理”的真實水平,聯考作文亦能顯現出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今年不少材料對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有隱性要求。

當然,這裡的閱讀,除了讀名著,讀文章,還包括閱讀社會,閱讀人生。以浙江卷為例,“文品和人品”的材料,表面上看,考生的選材範圍有所收縮,但實際上,圍繞著古今中外文人、藝人的作品、人品,考生可以有歷史觀感,也可以有現實觀照,更可以有人生自覺。要真正寫好這樣的文章,既要有文學的閱讀積澱,又要對社會有一定的閱讀思考。

“這實際上要求考生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袁衛星認為,今年不少省市聯考作文提供的材料給了考生寫出自己真正的生活、生活感悟和體驗的空間。比如,全國二卷材料中關於“誰更具風采”的討論,就是能和考生的生活場景相互對接。因為學生的生活中,就有校園風采人物評選。

給考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是北京市今年聯考語文作文的一大亮點。北京市聯考語文學科命題專家透露,北京今年語文聯考兩道大作文題供學生二選一。兩道作文題都尊重考生的生活現實。第一題引導考生和在校生學英雄、贊英雄,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題引導考生關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每個作文題的命制都儘可能指向明確、簡練、清晰,而且每道題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有話可說。

當然,並非所有的材料都符合學生實際。“中學生有他們自己特定的生活場景和圈子,我們很多成人世界的生活與他們存在較大的差異,他們或許並不太了解成人世界的許多東西。”康健教授認為,“不少省份的作文題更多體現的是成人思維、社會思維和城市化思維,比如開車接電話等,其實是城市熱點話題,城市學生因為有生活體驗,所以他們相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是具有競爭優勢的。對開車接聽電話沒太多認識的農村學生在面對這個題目時,可能主要是憑個人想像去完成作文構思,而無法調動自己的生活認知。”

作文材料重在激發學生深度思考——

突出檢測考生的思辨能力

從全國範圍看,2024年的作文題從整體上注重強化材料內容、含意和考生思維的深度,引領學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比較中說理論證,既讓不同學習風格和思維習慣的考生都有發揮空間,又強化試題的選拔功能。

教育部考試中心聯考命題專家分析說,比如江蘇卷以“智慧”是經驗、能力、境界為素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引出對智慧探討的話題,既打開寫作思路,又可以引發考生的自由拓展、多向發散和深度思索。題目本身並不複雜,但要闡釋清楚、論證合理,就需要考生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較高的思維水平。再比如浙江作文題對“人品與文品”、全國漢語文卷作文題“閱讀意義的反思”等試題都提出了邏輯闡釋的要求。這類思考強度較大的作文題,需要考生調動課內外積累的背景知識,清晰而有條理地組織思想和語言,才有可能將寫作向深度展開。從這些試題可見,目前聯考作文對思維能力的考查比以往有了更高的期待。

與往年聯考作文相比,2024年全國各省市聯考作文的不少材料內容思辨色彩有所加深,這對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批判精神有指向意義。袁衛星以全國一卷舉例說,全國一卷材料中女大學生小陳舉報自己父親的行為,是點讚還是質疑?這裡沒有單向的片面結論,而是把矛盾的雙方提供給考生,由考生結合自己的認知和經驗進行理性分析,巧妙地把學生引入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面。從這一點上來說,今年的全國一卷作文題與2024年以“智子疑鄰”為材料,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為話題的全國卷作文題相比,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其現實性、開放度、思辨性特點更為明顯。

當全國16套作文題擺在面前時,康健教授還是最推崇今年安徽省“觀察蝴蝶翅膀”和天津市由流行詞“范兒”衍生出來的這兩道聯考作文題。

“這兩道作文題與其他省份要求考生用華麗的辭藻把事理說清楚的作文題不同,安徽作文題講究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這類題目過去很少,它要求考生用文字把一些具體事務闡釋清楚,這裡面既考查學生的科學精神,又考查考生的文字功底和思維的邏輯性。”康健說,“作文命題有時也很矛盾,提供的文字材料越多,暗示就越多,對考生思維的限制相應也就越多,考生寫出來的作文可能大同小異,很難有顛覆性觀點。但從閱卷的角度來說,限制性多的作文有一個好處就是閱卷時尺度相對好掌握一些。比如,天津市‘范兒’這種簡短材料的作文,其實給學生提供的空間非常廣闊,比如,范兒可以是行業標準,也可以是道德,還可以是職業規範,等等。”

“天津這道題讓考生對‘范兒’發表議論,出得有點不好把握。”北京大學中文系陳曉明教授認為,“因為‘范兒’這個概念非常含糊,也不好定義。同時它是某種象徵的、比擬的、隱喻式的一種表達。這種題目,讓中學生來寫容易寫得浮誇,容易寫得誇張,我個人不認為這個題目出得好。”

陳曉明教授認為,同樣的含糊體現在江蘇卷的作文題里。“這個題目的表達可能有一定的局限,因為智慧可能很重要的是一種天分。這個文章的題目迴避了天分這一點,所以它可討論的餘地、得出的結論就比較片面。比如諸葛亮二十幾歲就出道,顯然不能說他的經驗就非常豐富了,他的智慧跟他的天分有關。特別是題乾中講到‘智慧有其自身的景象’,這句話非常模糊、非常含混,讓人不得要領。”

不可否認的是,含混的作文材料,要求考生具有短時間內準確分析材料的能力,否則寫出來的作文可能謬之千里。山東省青島市九中語文教研組長、青島市高中語文中心組成員陶文以山東省今年的作文題為例說:“在作文題里,孩子對於絲瓜和肉豆的探索是一種求知的表現,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即使是出於好奇,作為家長也應該積極去鼓勵和引導,而父親的否定恰恰挫傷了孩子的這種積極性,父親的觀點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過於現實和功利。很多同學包括網友從順其自然的角度展開行文,我個人覺得跟材料的關係不大,孩子並不是沒有‘順其自然’或者不尊重自然,他只是在做一種探索發現,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而父親覺得孩子的求知行為很可笑,如果一定要以父親主張‘順其自然’來展開的話,我認為並不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