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安徽高考作文素材

有些考生認為高考語文作文不好寫,寫出來的作文槽點太多,最主要是較好的審題立意,還有寫的內容不能支撐好論點。因此平時要多閱讀,多積累寫作的素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xx安徽高考的作文素材,供大家參閱!

20xx年安徽高考作文素材(一)

公祭日:以國之名悼,以歷史之名緬懷

今天,是首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今天,站在歷史的憑欄處,人們以某種肅穆儀式追憶逝者、緬懷英靈。悼以國之名,祭以民族之大義。

民族劫難,無法因時間消逝而抹去;歷史疤痕,也被許多人的記憶存檔。77年前,秦淮河畔、金陵城中,一場舉世震驚、慘絕人寰的屠殺,讓三十萬同胞慘遭屠戮,讓山河為之泣血。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烈的悲劇之一,亦是中華民族永遠消不掉的傷痕。

77年過去了,時過境遷,可對那些死難同胞的悼念、追思,卻絲毫不能因時間河流的沖刷而淡去光色。與追悼逝者伴隨的,還有對這場屠殺關聯命題的思考,如民族復興、和平願景、人道尊嚴等等。而這些,都始於對歷史的銘記,正如某句名言佳句所說的: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也正基於此,讓銘記歷史找到一個可倚靠的欄桿,讓激越情緒得到一個集中迸發的出口,成了我們“以史為鏡”“汲取教訓”的方式,也是撫慰逝者的必由路徑。

如今,終於有了這樣一個標註著刻度的日子,能以警鐘鳴響,喚醒我們或已沉睡的民族歷史記憶,也在傳達歷史痛感中砥礪我們前行。隨著今年2月全國人大對公祭日的立法確認,13億人民終於得以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裡,用舉國同祭的莊嚴儀式寄託哀思,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共同祭奠中,我們可宣示正義的音量,也憑弔生命的凋零。

要知道,在歷史的宏大敘事背後,站立著的從來都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他們的苦難指控著每一份指向無辜者的罪惡,也提示著戰爭的殘酷。我們無法輕易將其簡單化約為一個抽象的群體,只能把他們經受的人道主義災難寫進史書。

公祭日是為“溯及過往”,更是為了提醒今人:勿忘歷史。一如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銘記歷史是為了不重蹈覆轍。當然,這不是什麼歷史宿怨的低回,也非民族主義的發酵,而是讓我們能穿透時空迷障,去打探到歷史的幽深之處,對災難進行記憶的溫習,進而知恥而後勇,化痛感為前行的動力;究其旨意,也絕非培養什麼仇恨,將民族感情矮化為街頭泄憤,而恰恰是讓我們在是非之辨中,懂得守護和平。

誠然,我們無法穿越到歷史現場中去,去親歷、見證那些罄竹難書的惡,可擦拭掉記憶石碑上的塵埃,至少能讓歷史被看見。它有利於將罪惡的指證存照,據了解,隨著國家公祭日臨近,新徵集的7602件珍貴文物、《南京大屠殺辭典》等著作及大屠殺死難者姓名,都以較為豐富翔實的確鑿事實,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殺的真相,也讓罔顧公義、企圖歪曲歷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謊言不攻自破,讓為軍國主義招魂者無法諱認那一段歷史。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撫今追昔,默哀致敬,就是為了照亮未來,讓未來不必罩上歷史悲劇的陰影,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遠。

而今,我們集體為過往的逝者悼念、緬懷,在記憶苦難的儀式感召中記住那些傷痕,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種奮進推力,既不忘來時的路,更為找到通往未來的方向。

20xx年安徽高考作文素材(二)

“亞洲版奧斯威辛”應被全世界記住

77年前南京那個最冷的冬天不僅應該被中國人銘記,更應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傷痛記憶。12月13日起,時為中國首都的這座城市陷落後的一個多月里,侵華日軍血腥屠殺了30多萬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xx搶劫、焚燒破壞,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77年後,中國將首次以國家名義悼念那場災難中的死者,在13日舉行國家公祭。這意味著中國要進一步固化以南京大屠殺為代表的日本侵華罪行史實,並將其上升為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共同記憶。

由中國最高立法機關決定設立的這個公祭日,將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77年後才來臨的以國之名的公祭,正是要與當前一些人的“歷史健忘症”針鋒相對作鬥爭,尤其是警示以安倍晉三為代表的日本右翼正視歷史,妥善處理現實問題。

南京大屠殺事件被稱為“亞洲版的奧斯威辛大屠殺”,是二戰期間侵華日軍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一例。南京軍事法庭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早已將日本軍國主義永遠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

但一段時期以來,日本右翼質疑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人數、抹黑倖存者,甚至將南京大屠殺誣為虛構,辯稱為是為鎮壓俘虜叛亂,試圖將真實的歷史記憶徹底抹去。他們還參拜供奉有侵略並屠殺中國人的日本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

他們甚至篡改歷史教科書,企圖將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從日本人特別是日本年輕人的記憶中抹去。不少日本人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殺,卻只記得日本是核子彈爆炸的受害者,認為二戰中日本是受害國而非加害國。否認南京大屠殺及其他戰爭殘暴行為,實際上成為日本右翼否認侵略歷史、進而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突破口。

中華民族在二戰中遭受了巨大傷痛,在國家層面集中祭奠死難者,這與中國的大國地位相符,也符合國際慣例。二戰後,美國、俄羅斯、波蘭等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形式祭奠遇難國民,加強民眾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的歷史記憶。

令人遺憾的是,南京大屠殺的國際認知度比起二戰中的其他一些慘劇,要低得多,沒有獲得相應的歷史地位。

在西方,由於戰後美國對日態度的變化及東西方陣營的長期對峙,南京大屠殺歷史一直沒有引起國際社會足夠關注。今天,許多人不了解這場災難。

今天,歐美國家的一些人對中國在二戰中的歷史貢獻刻意漠視,在中日歷史和領土主權爭端中採取縱容日本一再破壞戰後秩序,這就是新的綏靖政策。這是遺忘歷史的表現。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忘記歷史必將重蹈覆轍。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說,如果我們不向歷史學習,我們將被迫重演歷史。

因此,在明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前夕,中國舉行國家公祭,是對日本右翼的警示,更是要讓這段慘痛的歷史在全人類的記憶中紮根,防止歷史悲劇重演,從而維護世界和平。

隨著越來越多親歷與見證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衰老、離世,以國家公祭的方式撣去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上的灰塵也十分緊迫。

中國人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只有敬畏死者、追念先逝,社會之風俗道德才可以漸漸篤厚起來。在當今中國,舉行這樣規格的公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愛國”等主張相契合,不單是對死難者的祭奠,更是對民族精神的一次喚醒,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此間觀察家指出,中國強化民族記憶的目的不是為了渲染仇恨。正如已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所說:“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

20xx年安徽高考作文素材(三)

貪官悔過書的功利性分析

“我頭上缺少黨紀國法這根高壓線,忘記了為人為官的底線,私念像精神鴉片,麻痹了我……”這是昨日媒體披露的南京原市長季建業的悔過書內容。落馬官員發表懺悔自白,季建業遠不是第一個。《法制晚報》記者從近年來的公開報導中發現,至少有53名落馬官員進行過公開懺悔。其中,近六成人回憶了自己的貪腐史,剖析個人貪腐原因。最常見的開頭是“我是農民的兒子。”有14人這樣表述。

每逢貪官落馬,在其受到黨紀國法的處理之外,還有道例牌菜,就是寫悔過書,或聲淚俱下地向司法機關和公眾表達懺悔之意。這些人搭乘人生“過山車”直達谷底,台上威風八面,台下淚眼婆娑,對比之大,也常是坊間熱議的話題。但俗話說“嘴是兩張皮,張口不費力”,有時見到其中某些人懺悔得信手拈來,就像在背台詞,我都分不清這究竟是他們掩藏已久的真心話,還是備好草稿的表演而已。

貪官之所以愛懺悔,與我們積累深厚的“懺悔文化”恐怕不無關係。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經驗,從小做錯事怕家長打,怕老師罵,最好主動認錯,並積極表達悔恨。悔過不能光嚼舌頭,情緒的配合也很重要,因為一般來說,大人面對嚎啕大哭的孩子很難下得去手。如果你很冷靜,說明態度還不夠誠懇。而如果你挨了訓還要笑,就跟我小時候一樣,別說老爹不信你真的知道錯了,還會認為你完全是在挑釁。

當然,對於貪官來說,《刑法》並沒有把悔罪作為法定從輕處罰的情節,也就是說,你再痛徹心扉也未必能影響判決。但是,一個把自己擺得較低的姿態會影響社會評價,並有助於改善輿論環境。基於此,對於退無可退的落馬官員來說,他可能就有一種僥倖心理,如果我的卑微能讓辦案人員和外界有一絲惻隱之心,那就應該一試。你也看出來了,無論兒時認錯,還是落馬後悔過,本質上都是功利的。

從語詞的角度分析,懺悔者習慣以“我是農民的兒子”來起頭,也透出這種實用主義的心態。強調草根出身,表達的是奮鬥之不易,容易為人所同情。此外,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這話的意思還包括我雖有錯,本質上還是個好人—瞧,這還是在爭取寬大處理。還有一點,拿身份作託辭相比指責制度有漏洞也更為安全。懺悔套路如此相同,以至於觀者不能對悔過者的真心與否冀望太高,更別奢談警示作用。

有意思的是,貪官悔過書還經常被人搬出來,與其此前在台上說過的話作對比,有些就是主抓廉政教育的。我看這種對比倒是更有警示意義,應該多做,看哪些同志打自己臉最重,最不怕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