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影片觀後感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一個既悲慘又溫暖的勵志故事,如此征服人心,可見人們對悲情和勵志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下面網要分享給你的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影片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影片觀後感篇1

少有的一部印度電影,商業模式下的電影,過多的追求了票房而往往忽視了對人的感動。

任何一部好的作品,無不來源於現實的生活。現如今,仍然有數以百萬計的印度人沒有脫離赤貧狀態。他們居住在大城市的周邊,去享受不到該享受到的尊嚴和繁榮。混亂不堪的居住環境、無法保障的生活條件,以及世人的冷漠眼光。

首先,請允許我忘記主人公的名字。我想名字永遠只是一個符號,只是他人認識你的一個手段。你以前叫張三,現在叫李四,但你依然是你。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無法複製,那就是童年。這個階段是人類最純真的時代。可以沒有棒球場,但不能沒有快樂。他們在一直奔跑著,是為了逃避殘酷的現實。這其實是社會的悲哀,或者是印度社會的悲劇。其實你永遠都不能去評論一個國家,因為你永遠不會了解她,即使是你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在貧民窟,警察是不關注貧民的生死的,抑或許他們更期望這么多的貧民可以在一夜之間消失。最悲慘的地方必定會有最悲慘的事情,主人公的母親成為了宗派鬥爭的犧牲品,而他們自己僅僅為了生存便成為黑社會盈利的工具。

這個世界,富人幾乎是擁有一切的。他們坐賓士、開寶馬、游泰姬陵,心理卻想著看到最為美好的印度。但是現實總是可怕的,真實的印度其實就是數萬人聚集在一起洗那些其實不需要洗的衣服和瞬間被拆分的一輛名車。有錢人擁有自己的宅院,擁有自己的廚師,出入尋歡作樂的場所,掌握部分或者大部分窮人的生死。我可以說,在人人仇富的年代,壞人就是富人。只有他們懂得如何獲取金錢,如何出賣良心。貧窮的人是容易被欺騙的,因為他們的需要實在太微不足道,一盤子羹飯就是他們的全部。當然,貧富的轉變只在一剎那間,只要你足夠壞,足夠沒有良心。但忍耐超過一定限度,任何人都會爆發。到那時,生命就沒有意義了。殺一個或殺一百個的現實意義是一樣的。要生存,那么必須要戰鬥。

愛情呢?很純真。愛情永遠會使人迷惑,它讓人毫無理由的追尋,也許並不是為了什麼結果。喜歡一個人還需要什麼理由呢?愛情,讓人邁出第一步,然後鬼使神差的邁出更多的步。無論天涯海角,只為把那個人追尋。等待也許是痛苦的,但至少你是在懷著一份期望在痛苦,這也許就是愛情的意義吧。倘使你等的那個人沒有來,那么你失掉了整個世界。其實在愛情面前,金錢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要維繫這份愛情,金錢確是萬能的。

當孟買不再是孟買,但愛情卻依然是愛情。當然富人不會這么早的消失,那么窮人也一直存在。死亡,鬥爭。然後還是死亡、鬥爭。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影片觀後感篇2

在低矮的貧民窟中,那裡有狹窄的街道,雜亂的人群,渾濁的河水,觸目驚心的垃圾,還有個單純卻又執著的傑瑪。

經歷了躲避保全的追打,目睹在宗教衝突中被打死的母親,偶遇里了在大雨中瑟瑟發抖的女孩阿堤卡。逃離乞討蛇頭之後,再火車上在游離,在車廂內賣東西,或者從車頂順著繩索爬下來偷盜。流落到泰姬陵時假扮內行去當導遊。在這不斷被生活折磨之中,傑瑪始終保持著善良之心,毫不猶豫把自己因挨打而得來的100美元給被弄瞎雙眼在地下道悽然高唱的流浪小孩。在艱難的生活環境中依舊不放棄尋找丟失的女孩阿堤卡

最後他走進了“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節目,因為他知道阿堤卡喜歡看這個節目。但令他想不到得是痛苦的生活經歷居然在答題中派上了用場,每一道題目仿佛就是當年的寫照,刻骨銘心的經歷,不用思考就可脫口答出。用那顆執著的心堅持到最後,贏得了兩千萬盧比,同時找回阿堤卡。

在印度幾十年變遷中,傑瑪所經歷過無數個磨難卻用微笑面對人生,不埋怨,不自哀,還樂於助人就是一個預言,預示他未來之路會一片光明,他用親身經歷自己作出了預言。

一個人的生存環境影響著性格,性格決定你對生活的態度,態度預言著你的命運。具有良好心只質的傑瑪不愧是貧民窟的白萬富翁。

由此看來,人生的每一步似乎都是一個預言。

呱呱墜地是否含著金匙羹是一個預言,預示著出生在一個富裕之家還是貧困之地;

和幼稚園朋友的融洽程度是一個預言,預示你親和力強弱;

在學習生涯中成績好與壞是一個預言,預示著你能否成為明日之星;

在工作中的表現也是一個預言,預示你未來是飛黃騰達或者是一事無成。

的確,預言無處不在。

大學校園,輕鬆而愉快的氛圍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你忙的不可開交。此時的你是否擁有屬於自己的規劃呢,對未來學習和未來就業是否選定了目標和方向呢。四年後的今天是身懷絕技還是懵懂無知融入社會,這期間的點點滴滴又何嘗不是一個預言呢。

想要得到自己滿意的預言是必須付出行動。例如,在五彩繽紛的校園生活中抓住重點-----以學習為主,以社團活動為輔。學習時專心致志,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素養與素質。參加活動時全身心投入,通過社會實踐而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提前見識社會中各種現象。但學習和社團是不能顛倒的。我們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才能不懼風浪揚帆起航。

今天的一切都是明天的預言,此預言的美好與否只能取決你的行動。傑瑪用不屈的性格預言了自己光明的前程,你是否也能用微笑去預言自己未來之路呢。

預言每一天,期盼多一點,從這裡開始,從此刻開始,從身邊點滴做起。只要記住心中想要的,每一個地方都可以開始,每一次努力都是美好的預言。

奮鬥吧!讓你今天心中的預言成為明天的命中注定!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影片觀後感篇3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一個既悲慘又溫暖的勵志故事,如此征服人心,可見人們對悲情和勵志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

在貧民窟長大的孤兒賈邁爾·馬利克,參加了一個電視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只要答對所有的題,他就可以拿到20xx萬元的獎金。此前連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政客、學者都在這個節目中一一敗下陣來,18歲的賈邁爾卻能一路過關斬將,直衝向最後一晚的最後一道題,只要回答這最後一個問題,他就能拿到最後的獎金。可就在這時候,賈邁爾卻因涉嫌作弊被警察逮捕。是啊,誰能相信一個幾乎沒有文化知識的小男孩能答對所有的問題呢?而又有幾人知道賈邁爾真正參加這檔電視節目的初衷只是為了尋找他一生的摯愛——拉媞卡。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賈邁爾向警察講述了自己在貧民窟的成長的故事,通過他對自己艱難人生的描述,所有人都明白了,他能回答出電視節目裡的那些問題,絕非偶然和作弊。原來從他的生活經歷中都能夠找出每道題的答案,因為這些答案都是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得到啟示的。

片子中最沉重的也是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賈邁爾在警局裡的供訴那段,揭示了賈邁爾為何碰巧了知道那些問題的正確答案。那些答案伴隨著賈邁爾充滿血、眼淚和恐懼的人生軌跡,見證了印度普通百姓的悲歡離合,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艱辛坎坷。大規模宗教衝突、險惡的孤兒院、顛沛流離的浪蕩生涯、黑幫團伙——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令人絕望和窒息的不公不義充斥著底層社會,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威脅著每一個人。相依為命的哥哥乾起了刀口恬血的殺手行當,初戀女友淪落風塵,不變的惟有賈邁爾那顆善良、正直的心,和對愛情、正義、幸福的堅強信念與渴望。

貫穿影片始終的大仲馬小說<三個火槍手>,是非常傳神的設定,也為這部底色頗為殘酷的電影賦予了傳奇的氣質。

這邊賈邁爾對拉提卡說:“我們會住在哈爾博大路旁的大房子裡。你。我。還有舍利姆。三個火槍手。”

“月光下。你和我。我們一起跳舞好嗎。”但是不久就出現了劇情中最讓人心痛的一幕,在最後一刻,舍利姆鬆開了手,放棄了三個火槍手中可能成為累贅的拉提卡,看著拉提卡的身影消失在軌道的盡頭,我也不由心痛一番。

賈邁爾並不是天生的聖人,他那悲天憫人的淡淡哀傷始終貫穿在整部電影中,三個火槍手的分離為日後賈邁爾挽救拉提卡的一切努力做了極好的鋪墊。賈邁爾從開始逃亡產生的同情,在和拉提卡共患難時進化為友情,在乞丐集團時升華為親情,到青少年時期違背諾言的愧疚成為他尋找拉提卡的動力,之後第一次拯救拉提卡令愛情萌發在兩人之間,整條感情線清晰純潔令人動容。

三個火槍手中的另一位,賈邁爾的哥哥舍利姆,同樣塑造的非常成功,他與賈邁爾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沒有任何道德約束,沒有不現實的浪漫氣質,他相信適者生存,行事果絕。他有救賈邁爾的勇氣,有殺死黑幫頭目的果斷,也有出賣拉提卡換取富貴的貪婪和殘忍,但在最後一刻,卻被賈邁爾的執著所打動,救出了拉提卡,將自己埋在畢生追求的金錢中,與黑幫頭領火拚,從容赴死。其實這個人物最接近大仲馬筆下的三個火槍手的共同性格,即對俗世的聲名財富有著熱烈的追求,但又將友情置於自己最為看重的名利之上。

三個火槍手中,拉提卡代表愛情,舍利姆代表親情,賈邁爾偏代表友情和大愛。這從後來賈邁爾和在乞丐集團不幸被毒瞎變為盲童的孩子相遇,可看出賈邁爾對於自己倖免遇難深深愧疚。這些不幸的孩子命運是相同的,賈邁爾就是拉提卡,就是盲童,就是任何一個貧民窟里可憐不能自主命運的孩子;不同的是,賈邁爾有一個愛自己捨命保護自己的哥哥。這也令最後實現夢想的賈邁爾和拉提卡一起共舞的歡樂畫面充滿了辛酸的淚水。因為這個畫面是殘缺的,三個火槍手總不能在一起,總要犧牲其中一個才能保全另外兩個。正如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賈邁爾的人生充滿了爭鬥和抉擇q/a,最後夢想成真一半也令整個故事更具現實意味。

人生是藝術作品中最大的一個主題,即便是一個混混一個流浪漢的人生也可以是一部史詩,所以描寫人生的藝術作品,通常都令人嚴肅的透不過起來,而博伊爾描述賈邁爾的一生,卻生動的極富感染力。當賈邁爾快樂時,我們也神采飛揚,當賈邁爾處於險境時,我們也手心冒汗,當賈邁爾的女友拉媞卡離開他時,我們也黯然神傷。

<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非常值得觀眾去細細品味,裡面很多的細節設定都有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節目主持人給賈邁爾提得第一個問題竟然是問他某部電影的主演是誰,而那個主演恰恰是賈邁爾小時候最崇拜的,為了得到他的簽名,還鬧出了笑話,讓人忍俊不禁。這段情節有一種致敬的味道,很多導演由於特別崇拜電影這門藝術,會專門拍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比如托納托雷的<天堂電影院>,文德斯的<光之幻影>,博伊爾大概是在這一段里,以自己的方式來向電影這門藝術致敬。

這部電影的成功得益於導演不粉飾、不矯情、不折騰。貧民窟里的殘酷人生,印度這個亞洲新興國家的夢想和希望,通過克制的鏡頭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所以動人,在於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與殘酷,而又在這樣的殘酷中未曾放棄其理想與純真。電影的很多段落頗似童話,但又將這童話很殘酷的毀滅掉。片中未放棄的理想的寄託,是主人公賈邁爾。他未像哥哥舍利姆那樣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只是從不放棄。為了一個偶像的簽名可以跳進糞坑,他不放棄夥伴,在逃出生天之後仍回到火坑尋找被困於黑幫的夥伴,他愛一個人,不論時間和環境怎樣改變,仍像阿甘一樣的絕無改變。他沒有任何的豪言壯舉,驚世駭俗的舉動,他只是一直,不拋棄,不放棄。這個人物讓庸庸碌碌的我們為之慚愧,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