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觀後感800字

昨天觀看看了七七事變這部電影,七七事變學過歷史的同學都不陌生,七七事變的爆發,代表著全國人民統一抗擊日本侵略的開始。下面是Vanky小編為大家整理七七事變觀後感800字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七七事變觀後感800字【優秀篇】

一段歷史,可以濃縮為一部電影;一部老片,可以展現出民族精神;一番感悟,可以表達出愛國情懷。“七七事變”想必每箇中國人都不陌生,小時候聽爺爺講抗戰故事,上學後聽老師講抗戰故事,長大了去博物館親身感悟抗戰精神。而在觀看了《七七事變》這部經典老片後,使我的心靈又一次受到了洗禮。

79年前的今天,是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歷史。北平城外,盧溝橋畔,蜿蜒流淌的永定河沉澱了一個國家的血難,沉默不語的盧溝橋石獅目睹了一個民族的不屈的鬥爭。國難,家難,人難。今天,讓我們再度打開久已塵封的歷史,再次回到歷史上的今天,鮮血染紅山河,哀思祭奠恩仇。

七月七日,這一天我應該做點什麼,因為它之於一個中國公民,就像陣痛之於新生,分娩之於母親。我將重溫歷史,讓它從宛平城、盧溝橋的那一頁開始翻起,從29軍37師219團還擊的槍聲中開始尋找,我的可敬祖輩們奉獻和創造的歷史榮光。七月七日,我必須讓浮躁虛華的心在它面前沉靜下來,因為我是一個有血有淚、有痛有樂、有屈辱與榮光的中國公民。伴隨黎明清風的吹拂,我將捧起一首戰鬥史詩,一首剛剛被從歷史的塵埃中打撈出的無名氏之歌,它是寫給當年戰鬥在最前線的29軍的偉大頌詞:“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委屈忍痛和平保,····立功報國在此橋!”

在它的雄壯節奏和音韻鼓動下,我沒有理由不亢奮,沒有理由不落淚,將一個男人的淚,獻給為祖國而戰、為和平而戰、為理想而戰的光榮先輩,這是一種榮耀,是我作為中國公民的莫大榮幸。我期待穿越時空的心靈感知,期待自己被物質文明泡軟的心能像他們一樣堅強和堅韌、執著而無畏。

在盧溝橋的石獅注視下,那片歷史陣痛之地,國民覺醒之地,戰士奮起之地,我們有責任帶著一顆負疚的心,去那兒憑弔,去那兒緬懷,用心和魂去撫摸與眺望。當夕陽像先輩的背影一樣投掛在我們的臉上,當夏日之風裹著剛烈傳奇的故事撲面而至,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恭候與迎接,像一座石獅一樣向它、向他們致敬,永遠,永遠,因為這是不能忘卻的記憶!

七七事變觀後感800字【經典篇】

歷史的風,吹翻起抗日戰爭打響的篇章,我跟隨著鏡頭重溫那炮火轟鳴的戰爭年代,再現抗日英雄拋頭顱、灑熱血、不畏犧牲的英雄本色。

日本帝國主義大肆張開它的魔爪,從“七七事變”到京津失守,再到淞滬淪陷,大半箇中國已經被日本的鐵蹄踐踏。而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竟還可笑地要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將中國牢牢的囚禁起來。

但,中國人是不可辱的,中華名族是不可辱的,中國人將為國而生,為國而戰,甚至為國而死!想要破了這個“囚籠”,就要拆它個七零八亂!

一場關乎人命,關於民族,關於尊嚴的大戰——百團大戰,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影片中一個鏡頭讓我至今無法忘懷,無法擱淺——硝煙瀰漫,橫死遍野,八路軍以村子為根據,冒著敵人槍林彈雨般的炮火,沿著陡峭的山岩向敵人強攻,負傷的戰士從矗立的山岩跌進了深谷。但一個倒下去了,後面的戰士還是英勇的衝上來,鮮血灑滿了娘子關,僅過了三小時的激戰,八路軍終於占領了娘子關,全部肅清敵人。黎明的時候,鮮艷的戰旗迎著東方燦爛的陽關飄揚在鮮血染紅的娘子關上空……

八路軍那誓死不當亡國奴的精神意志,洗禮著我們全身上下的每一個肌膚,深入骨髓,感染我們的靈魂。這一站,我們勝利了!這一站,將日寇打懵了!

正如新七團的旗手宣誓的那樣:“人在旗在,人不在,旗也在!”

當你在注視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之時,你的心是否感慨難平,是否熱情奔涌?從前的東亞病夫現在已經成為了屹立在東方的巨人!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身如少年的我們,當無悔於先烈,無悔於國家,更無悔於自己!

來吧,每一個年輕的學子!讓我們為振興中華民族而拼搏吧!

電影七七事變電影觀後感

七七事變觀後感800字【推薦篇】

電影沒有誇張修飾等表現手法,真實場景再現民族危亡時刻國家上下一心抗擊倭寇,令人熱血沸騰。影片中人物有血有肉,讓我們這些後輩近距離看到了當年的英烈忠魂。

七七事變後,二十九軍張自忠因為留守北平拖住日軍被人污衊為漢奸,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五戰區李宗仁將軍不忍國難當頭大將閒置,逐請命蔣委員長給張自忠官復原職率部抗戰增援臨沂。臨沂守將龐炳勛與張自忠同屬西北軍出身,因中原大戰有不共戴天之仇,起初李宗仁以為張自忠不願增援這個昔日仇人,沒想到張自忠大手一揮:國難當頭,一切私仇舊怨就不提它了。末了向李宗仁保證:不滅日寇,自當拚死疆場,德公知遇之恩,自忠永世難忘。何等的心胸!何等的氣概!何等的慷慨悲壯!憑著這種精神,強渡沂水硬是擊潰了第五師團板垣征四郎。

藤縣的位置至關重要,川軍122師在王銘章師長的率領下出川抗日,可是一、二兩個戰區以川軍不服從調遣為由驅逐川軍。最後缺兵少將的五戰區給了川軍這個機會,藤縣城下李宗仁將軍希望川軍為國殺敵報效國家,王銘章師長率部表態:122師願與藤縣共存亡!又意味深長的補了一句:以洗川軍20xx年內戰之罪過。藤縣之役川軍5000多人自王銘章師長以下20xx多人壯烈殉國,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嚴,為川軍爭了光,從而正式拉開了台兒莊之戰的序幕。

根據戰前態勢五戰區司令部作了周密部署,勢必全殲日軍。防守台兒莊正面的是第二集團軍池峰城部,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與敵展開決戰,北站一役三營只剩幾人包括營長在內全部戰死,就連地下室關押的犯人都上陣殺敵,可見民族生死存亡時刻愛國之心的迸發。反覆爭奪的慘烈巷戰,陣地幾經易手,為了阻擊日寇大刀上陣,身綁手榴彈與日軍坦克同歸於盡,迫使日軍一次又一次撤退。合圍計畫因湯恩伯軍團遲遲未出現而一等再等,面對傷亡慘重的局面有些人想把部隊撤下了休整。二集團軍孫連仲將軍大怒:敢?誰敢?傳我的命令,士兵們打光了軍官們填上去,大家都打光了,老子就來填!組織敢死隊增援莊內,重賞大洋。敢死隊長帶頭把大洋一丟:長官,眼下咱命都不要了,還要大洋幹嘛?留著這點錢等抗戰勝利了,別忘了給咱立塊碑就行了。言罷振臂高呼殺敵報國,轉身踩著地上大洋跑步增援莊內。這一刻我們見到了忠誠的光輝,民族的大義,而金錢是那樣的蒼白無力。

望眼欲穿也盼不到援軍,池峰城師長決定破釜沉舟炸毀浮橋與敵共存亡,組織人員向莊內敵軍發起進攻。事實上當時池峰城部已抽調不出人員,敢死隊人員是莊外黃樵松部抽調57人,黑夜中只認衣服不認人,見人就砍聽見聲音就開槍,前面倒下去後面跟上去。經過一個多小時以傷亡44人的代價砍死日軍60多人,壓制住了日軍。

局勢存亡絕續,勝敗在此一時。如湯恩伯軍團再不發起反攻後果不堪構想,李宗仁將軍發報要湯恩伯軍團立即出擊,如延誤戰機嚴懲不貸。湯恩伯在李宗仁的嚴令下率軍在日軍背後展開反擊,重創日軍第十師團所部,與此同時莊內守軍全線反擊,殲滅日軍11000多人,生俘900多人,完成我軍全勝之舉。由於湯恩伯軍團錯過最佳出擊時間,原定的殲滅戰變成了擊潰站,日軍餘部在我軍合圍的縫隙溜走。

台兒莊之戰是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讓日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提升了民族抗戰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