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家記憶紀錄片觀後感

《國家記憶》主要展現黨史、國史、軍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各領域重大工程建設、揭秘重大決策背後的故事、講述各階層各時代代表性人物,記錄講述黨的奮鬥史、創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史、改革開放進程史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20xx國家記憶觀後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xx國家記憶觀後感篇1

《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章東盤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xx年10月第一版。

書中所有圖片都是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時期由美國攝像兵拍攝(美國還有這兵種!)。

這是一本抗戰時期中緬印戰場圖片記錄,從檔案文獻的層面呈現給讀者中緬印戰場的真實情況。

參加中緬印戰場的中國軍隊,謂之為中國遠征軍。在台灣劉鳳翰著《抗戰·論國軍與抗戰》一文中有《滇緬戰場》一小節,記有四次作戰:

1.滇緬路作戰(民31.3.19-6.6):中國遠征軍第一路羅卓英統第五軍杜聿明、第六軍甘麗初、第六十六軍張軫與日第十五軍飯田祥二郎中將所轄第十八(牟田口廉也)、三十三(櫻井省三)、五十五(竹內寬)、五十六(太田米雄)師團在緬北――鄂克春、同古、尋達西、斯瓦河、平滿納、毛奇、羅衣考、普羅美、任安羌、棠古、細泡、臘戍、曼德勤、密支那、阿恰布、蘇拉瓦、荷馬林、昔董、雷列姆及滇西――惠通橋、龍陵、騰衝、畹町、孫布拉蚌等地戰鬥,國軍無傷亡記載,日軍傷亡30.000人。

2.緬北會戰(民32.10.24-民34.3.30):中國駐印軍由史迪威統新三十八師孫立人、新二十二師廖耀湘、第十四師龍天武、第五十師潘裕昆與日緬方面軍河邊正三中將所轄第十八、二、四十九、五十六(田中新一、岡奇清三郎、竹原三郎、坂田靜夫(前)、森茂樹(後))師團在孟關、太洛、於邦、瓦魯班、拉班、加邁、西通、密支那、孟拱、八莫、平堡、南坎、新維、臘戍、猛崖等地戰鬥,國軍無傷亡記載,日軍傷亡27.649人,被俘395人。

3.滇西作戰(民33.5.11-民34.1.19):中國遠征軍衛立煌統第十一、二0集團軍、第六、八軍與日第三十三軍本多政材中將所轄五六師團(主力)與十八(同前)、二(同前)、五十三(武田馨)師團各一部在松山、龍陵、騰衝、臘猛、平戛、芒市、遮放、畹町、猛育等地戰鬥,國軍無傷亡記載,日軍傷亡34.017人。

4.緬甸作戰(民33.7-民34.6):中國駐印軍第一軍孫立人會同英印盟軍與日緬方面軍木村兵太郎所轄第二、十五、十八、三十一、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馬奈木敬信、山本清衛、中永太郎、河田槌太郎、田中信男、竹原三郎、林義秀、宮崎繁三郎、佐久間亮三)等師團在緬甸中南部作戰,日軍逐次抵抗掩護主力撤退,傷亡頗重。

“國軍傷亡無記錄”,不是沒有傷亡,四次滇緬作戰日軍傷亡9萬餘人,國軍可能要加一倍以上吧?在網上查是20多萬(非官方)。可以想見滇緬作戰的殘酷。

這本書的圖片就包括這些作戰的記錄。

書中記錄了國軍跟我們所聽到的不一樣,他們穿草鞋,骨瘦如柴,抵禦比他們強大得多的日本兵。甚至還有童子軍。

他們為國家的獨立付出了流血犧牲,他們是國士,但卻沒有得到國士的待遇。“我由此更加困惑對中緬印戰場的紀念,由於我們自己的政權更迭,由於當年盟友的反目,竟然從此擱置。六十五年了,每一年諾曼第海岸吹響軍號,當年為自由而戰的軍人得到全世界致敬的時候,我們的怒江邊寧靜如常,只有水牛在巨大彈坑形成的塘子裡打滾。”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感嘆。這感嘆傳遞給我,傳遞給所有的讀者,產生的是更強烈的感嘆。

可是我們的國士卻至今遭冷落,在中國本土連一塊安息的地方都沒有!印度的蘭伽、緬甸的八莫中國遠征軍的墓地大部分被毀,屍骨被棄荒野。台灣的資料記載,孫立人得知新38師在緬甸的墓地被毀掉後,仰天長嘆,每年清明節,都會到後山上給這些緬甸的孤魂野鬼燒紙紀念。

前些時候,黑龍江方正縣政府出資,為日本開拓團建公墓,還建了一面長6.9米,高3.8米,漢白玉和青石的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牆。日本開拓團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拓”,分明是掠奪者,連他們都有了公墓,我們的國士卻沒有,這有點說不過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承認國軍是正面戰場,到現在30多年過去了,只是影視作品上有些突破,宣傳國軍抗戰的題材多了起來,但是如果在對待戰死的或活著的抗日國軍個體的問題上,有一些實質的突破,比如給他們建公墓,

20xx國家記憶觀後感篇2

《國家記憶》主要展現黨史、國史、軍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各領域重大工程建設、揭秘重大決策背後的故事、講述各階層各時代代表性人物,記錄講述黨的奮鬥史、創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史、改革開放進程史等。

通過大歷史、小細節引領國家觀、歷史觀、價值觀,展現家國情懷、中國道路、中國精神、時代潮流、民族命運、大國夢想的沿革,為國家為社會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國1949》將播出1-5集,通過查找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採訪諸多專家、學者和親歷者,節目展現了1949年中國政局的變化、解放戰爭的進展、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決策,以及當時的中國國情狀況。

這五集分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進北平》、《從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開國大典》五集,節目通過講述這一時期各個重大事件背後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發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畫出半個世紀裡中華民族為尋求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艱辛歷程。

20xx國家記憶觀後感篇3

20xx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也是中國航天的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國已經發射了“長征七號”火箭和“天宮二號” 空間實驗室,還將在第四季度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這將在全國掀起新一輪關注航天、關注科技創新的熱潮。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央電視台的支持下,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十二院)與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以高標準製作了專題紀錄片《國家記憶(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該片共採訪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師孫家棟院士、載人航天工程原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神舟5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等24位專家,拍攝了原國防部五院舊址、火箭研製廠、風洞實驗室、錢學森圖書館等10多處現場,查閱了大量歷史檔案。

經過近4個月的緊張工作,順利完成了所有拍攝和製作工作,將於10月7日20:00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

該片共包括5集,分別是《艱難歸國路》、《命運的抉擇》、《長箭趁東風(上)》、《長箭趁東風(下)》和《巡天第一星》。該片形象地反映了在毛主席、周和聶榮臻元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錢學森帶領航天科技工作者創建中國航天事業和研製“兩彈一星”工程等重大歷史事件,內容豐富,史實確鑿,畫面震撼,情節感人。該片也是我國今年計畫播出的、唯一一個紀念錢學森與航天事業60周年的專題片。

在同類記錄片中,本專題片實現了多個突破:

首次反映了錢學森主動尋求歸國的艱難歷程。錢學森雖然具有優渥的科研生活條件,但是,為了回到新中國,遭受了多重磨難,最後想盡辦法回到祖國。

首次展現了系統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錢學森帶領航天人探索出來的系統工程方法;該片反映了航天系統工程產生、發展和套用到社會經濟領域的全過程。

首次披露了許多重要歷史事實,包括蘇聯專家幫助研製“東風一號”飛彈、國家困難時期航天工程“下馬”之爭、兩次啟動衛星研製工程等。該片在歷史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都達到一個新高度。

該紀錄片在送審時,得到了張文台上將、錢永剛教授、“錢學森與中國航天課題組”專家、北京出版集團和中國航天十二院領導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