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甲午風雲》觀後感

120xx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20xx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20xx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甲午風雲》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電影《甲午風雲》觀後感篇一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

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占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鬥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醜惡嘴臉。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

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 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后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

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範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範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準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20xx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20xx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20xx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著“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

電影《甲午風雲》觀後感篇二

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7月。它的發生是日本密謀已久的。觀看《甲午風雲》,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兩次請戰均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後旗艦被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願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願為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甲午風雲》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後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電影《甲午風雲》觀後感篇三

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上升的時候,當全國人民為申奧成功而歡欣鼓舞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有過一個百年的噩夢。那是一段中華民族受盡屈辱的歷史,也是一段中華兒女奮力抗爭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中中華兒女磨練出了許多美好的品質。在這段歷史中,出了許多愛國愛民的真英雄。這段歷史也為將來的欣欣向榮打好了基礎。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英勇的民族,從來不屈服於任何外來勢力的侵略,,林則徐、鄧世昌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在今天,人們為了讓自己牢記這些人物,便把他們弄得英雄事跡拍成了電影。而我也看了其中額一部講鄧世昌事跡的----《甲午風雲》,它講得是: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極力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極力主戰,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工作,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之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在追趕敵艦的時候,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可是,卻沒有人後悔過。這部與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電影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

在電影中,鄧世昌不畏強敵,英勇抗戰的精神已深深感動了我!那膽小懦弱的賣國賊和恃強凌弱的侵略者真是可恥!這幫可惡的侵略者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真是喪心病狂!侵略者的貪婪、自私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感到備份,這要是我們中國人在日本土地上欺凌他們自己的人民,那他們會有什麼感受?一定也是非常憤怒,非常傷心。可這也是因為清政府腐敗,要是國家強大,那還會有別的國家欺負我們嗎?鄧世昌的勇敢無畏、堅強不屈、為人著想的美好品質都是因為他愛國!而如今,我們要做的就是:不忘國恥,好好讀書,振興中華,並學習鄧世昌的美好品質,將來報答這些為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前輩!

走過世紀的風雨,萬里長城像巨龍在雲中穿梭;跨過歲月的長河,珠穆朗瑪峰像雄鷹傲立在世界最高坡。我們的共和國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我們的人民沒有像今天這樣鬥志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