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吳錦泉觀後感3篇

感動中國吳錦泉觀後感1

今天,我觀看了“20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後,心裡深受感動。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吳錦泉。

20xx年8月9日,吳錦泉收聽廣播時得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土石流災害,將磨刀掙來的硬幣湊上1000元錢送給紅十字會捐給災區。20xx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吳錦泉得知此訊息後,將兩年來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掙下的1966.2元辛苦錢,通過紅十字會捐給災區。自20xx年汶川地震之後,累計捐款37000多元錢。吳錦泉,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過八旬,僅靠磨刀為生,生活並不富裕,老兩口還住在三間破舊的瓦房裡,但他關心社會,為村里修橋補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兒,將自己的辛苦錢毫無保留地捐獻出來。

我看完後,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捨己為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

感動中國吳錦泉觀後感2

磨刀老人吳錦泉的事跡,在南通早已家喻戶曉。老人繼去年入圍央視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候選人後,今年再度入圍。上個月22號,中央電視台開放20xx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投票平台,老人得票數目前已經突破191萬。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每天堅持為老人投票。

吳錦泉,一位磨刀老人的事跡感動了通城。儘管已到耄耋之年,僅靠磨刀為生,生活非常清苦,他卻樂善好施,將磨刀得來的微薄收入用於慈善公益。年復一年,老人共捐出了4萬多元。老人說過,堅持公益是他的一份心意。人們競相為他投票,正是被他的精神力量感染,被他樂此不疲地投身公益慈善的熱情所感動。

吳錦泉是一位老人,他自身屬於需要關懷的弱勢群體。但他並沒有簡單地滿足於被關懷,而是努力地發散自己的光與熱,為公益慈善事業貢獻力量。4萬多元,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一位以磨刀為生的老人來說,他的這4萬多元可能就是他收入的絕大部分。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老人持之以恆地投身公益慈善事業,他的這份執著值得其他人學習。通城百姓競相為他投票,從老人的得票數我們能夠感知到社會道德文明的溫度。這說明,他的事跡已經感動了很多人。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每天堅持為老人投票,這是道德的力量、文明的力量。

人們被磨刀老人感動,更需要拿出向磨刀老人學習的實際行動。磨刀老人磨刀一次也就賺個一兩元,4萬多元是他磨刀上萬次才能得到的收入。不少人幹著的工作比老人光鮮,掙的也比老人多。我們要努力掙錢,做物質上的富翁,同時也應該努力做精神上的富翁。人皆有同情心、惻隱之心。我們的身邊或許就有老弱病殘孕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對於他們,我們不能一毛不拔,而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其實,人生的際遇千變萬化。我們的幫助,能夠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堅定生活的信念。磨刀老人能夠積極為公益慈善事業貢獻力量,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為建設文明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個人都積極行動起來,為困境中的人提供幫助,社會道德文明之花將才會激情綻放。

我們都是社會的成員,社會成員之間需要守望相助。20xx年12月,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發布“鄰里守望”志願服務活動倡議書,號召人們從關愛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你我做起、從日常做起,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和殘障人士,用志願服務使每一個遇到困難、渴望幫助的人得到及時的關愛。磨刀老人,樹立了投身公益慈善事業的標桿。投身公益慈善事業,讓守望相助精神落地生根,每個人都要激發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形成守望相助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道德文明的溫度,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感動中國吳錦泉觀後感3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這次讓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吳錦泉老人了,20xx年8月9日,吳錦泉收聽廣播時得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土石流災害,將磨刀掙來的硬幣湊上1000元錢送給紅十字會捐給災區。20xx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吳錦泉得知此訊息後,將兩年來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掙下的1966.2元辛苦錢,通過紅十字會捐給災區。自20xx年汶川地震之後,累計捐款37000多元錢。吳錦泉,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過八旬,僅靠磨刀為生,生活並不富裕,老兩口還住在三間破舊的瓦房裡,但他關心社會,為村里修橋補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兒,將自己的辛苦錢毫無保留地捐獻出來。

社會需要這份“堅守”,需要這種正能量,這些中國好人來自生活,他們鮮活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每天發生,我們每個人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們的精神品質向我們傳遞著正能量。看完這次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份愛心和熱心,把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和社會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我們應該加強對好人的表彰和宣傳,這也是在更大程度上激發人們內心深處“善”的信念,用好人精神去感染其他人,指引大家跟隨內心的善念,做一個存善念、有善心、做善事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