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事跡優秀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每年都會向全中國推出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團隊,給人們以精神鼓舞。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感動中國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xx感動中國觀後感

2月18日晚八點,央視一套播出了20xx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連續好幾年都觀看了這檔節目。不變的是熟悉的場景,熟悉的主持人和來自心底的感動,變得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都能從心底觸動你、打動你,讓你從中學習很多。

少小離家,鄉音無改。曾經勇冠巾幗,如今再讓人驚嘆。以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愁。你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耐得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這是組委會給予馬旭的頒獎辭,老人今年86歲高齡,一生節儉給家鄉捐贈千萬巨款,用於脫貧攻堅、教育、公益事業,還有身在市井,未曾放下心中豪情的退伍軍人呂保民,排雷英雄杜富國,鎮定機長劉傳建在緊急情況下,靠著自己嫻熟的駕駛技術和多年的經驗以及肩負的責任心平穩降落,挽救了100多條生命,這些無不觸動你,感動你,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作為一個普通百姓也好,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也好,還是作為一名公職人員也好,我們都要從他們身上學習先公後私,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和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更要學習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和愛國愛民的精神,總之,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人,我們要牢記他們的精神,向他們學習。

看感動中國20xx有感

20xx年2月18日晚,《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獲得“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榮譽的包括: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把生命

近日,在央視“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把生命獻給高原的植物學家鍾揚的事跡再次感動了億萬觀眾。作為一名資深援藏幹部,鍾揚20xx年如一日傾心援藏事業;他在青藏高原行程50多萬公里,收集4000萬顆種子,填補種質資源空白;他把育人擺在重要位置,將高原生態學的人才梯隊真正帶起來,將學科建設帶到一個新的高度。他走了,卻為西藏事業發展留下一粒粒奮鬥的“種子”。

做一粒奮鬥的“種子”,就要在想幹事中“生根發芽”。只有深深紮根於事業的土壤,才能立足發展的根基。鍾揚15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33歲就已經是副局級,為了事業,他毅然放棄所有的職級待遇,來到復旦大學做一名普通的大學教授。有人提議鍾揚出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時,他婉言謝絕。為了支援西藏的發展,他捨棄繁華的都市生活,連續三批擔任援藏幹部,來到條件異常艱苦的地方工作。人們從鍾揚的事跡中領悟到,對待名利要始終保持一顆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平常心,做到為人處事,長留一份寧靜;履職盡責,多存一點淡泊,以平和之心對待“名”,以淡泊之心對待“位”,以知足之心對待“利”,真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做一個事業至上、品質高尚的人。

做一粒奮鬥的“種子”,就要在會幹事中“茁壯成長”。一粒種子的生長,不可能總是陽光雨露,還有風吹霜打。只有艱難困苦,方能玉汝於成。在鍾揚看來,有些事情是難,但再難,總要有人去做。這些年來,為填補西藏的生態學植物學空白,他不懼物質生活的簡陋、不顧生命健康的風險,餐風露宿,跋山涉水,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最荒蕪的地區,常年奔波在無人區、生命禁區、世界屋脊,克服了常人難於克服的困難。鍾揚的事跡告訴人們,要把職業當事業,把工作崗位當作施展才華、服務祖國、奉獻社會的平台,愛崗敬業,夙夜在公,做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擼起袖子加油乾,讓生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發熱和閃光,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做一粒奮鬥的“種子”,就要在乾成事中“開花結果”。“不是傑出者才善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這是鍾揚的一句名言佳句。為帶出一支留得下的學術隊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西藏大學生態學博士點獲得批准,填補了西藏高等教育沒有博士點的空白;西藏大學生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進化生物學的一些研究方面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鍾揚的事跡啟示人們,面對新時代改革發展的偉業,要有一種勇立潮頭的豪邁氣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尤其要敢於直面困難、正視矛盾,主動到條件艱苦、環境複雜、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同廣大民眾一起苦、一塊乾,花大力氣“啃硬骨頭”,下大決心“涉過險灘”,推動各項事業結出累累碩果。

新時代是奮鬥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是努力奔跑的奮鬥者。鍾揚就是這樣一粒新時代勇於奮鬥的“種子”,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他敢於擔當,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追求卓越,在幹事中生根發芽,在奮鬥中茁壯成長,在創業中開花結果。面對新時代的號角,面對新征程的目標,鍾揚的“種子精神”必將激勵著人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腳踏實地、真抓實幹,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中建功立業。

20xx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2月18日,《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播出,程開甲、鍾揚、劉傳建、杜富國、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等人獲頒“年度人物”,贏得了數億中國人的掌聲。

一片赤誠,一生奉獻,為國家“核”事業發展貢獻畢生心血的程開甲;你退後,讓我來,以血肉為戰友擋住危險的杜富國;三十二年駐守,三代人無言付出,將青春獻給祖國的王繼才王仕花夫婦;俠隱於世,見義而勇,制服歹徒而身受重傷的退伍軍人呂保民……他們,以奉獻、以勇敢、以擔當、以善意……鼓舞著我們,感動著我們,一個個平凡名字的背後,屹立著國家與國人引以為傲的民族精神豐碑。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盡的朝代更迭,止不住的世事變遷。在歷史長河中,唯一不變的惟有“民族精神”。回溯過往,從英勇刺秦的荊軻,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從捨身炸敵的董存瑞,到樂於助人的雷鋒……歷經時代風雨與歲月滌盪,如金子般珍貴的“民族精神”,在一代代英雄的傳承下熠熠生輝,支持著華夏民族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如今,“民族精神”的火炬傳遞到千千萬萬個感動中國的新時代英雄手上。他們,或默默無聞的為國家奉獻著,或在平凡生活中閃耀真善美;他們,將“平凡”與“偉大”劃上等號,把“自己”奉獻給“大家”,用“血肉之軀”書寫“不朽偉業”;他們,是民族的脊樑、時代的先鋒、祖國的驕傲。他們定義了這個最好的時代,讓我們看到這世界的真善美,在偶像輩出的當下,他們才是我們最應追崇的偶像。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盲目崇拜,迷失了方向。《感動中國》的出現,像一劑精神良藥,讓我們在感動中明確方向,汲取前行的力量。但感動不是單純地落淚,不是膚淺地感時傷懷,而是“有感而動”,要求我們將備受鼓舞的情感付諸實踐。因此,在感動過後,我們更要在工作、生活中,對標新時代英雄們,時時、事事、處處按他們的標準行事,專心專注做好每一項平凡的工作,在平凡的世界裡書寫燦爛人生。不論身肩何職,身處何地,我們都要以實幹詮釋使命,彰顯恪盡職守、擔當有為的敬業精神;以理想信念為動力,彰顯捨己為人、勇於犧牲的奉獻精神;以知足之心對待名利,彰顯乾淨幹事、清廉自守的正直精神。用實際行動,致敬英雄。

中國,向來是一個不缺英雄的國家。在沒有戰爭的和平年代,我國依舊“英雄”輩出,他們或許沒有撼天動地的本領,卻有著異於常人的擔當。今天,讓我們再次向他們道一聲感謝,銘記這份感動,傳遞他們的精神,讓“民族精神”之火,通過十三億中國人的傳遞,越燒越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抵達光輝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