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周星馳版影評3篇

美人魚周星馳版影評1

大年初一到電影院看了《美人魚》,影片處處都充滿童年的情懷,故事情節簡單,但簡單中,透著溫暖。只要相信童話的人看過電影之後都會很感動。笑點淚點穿插,少年時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上心頭。周星馳三個字不會騙人,無論是導還是演,都是品質保證。以不俗的才情,說最世俗化的事,以最純粹的心性,做最簡單的事。這就是周星馳。

演員選的挺好的,鄧超正經起來怎一個帥字了得,逗比搞笑的時候完全精分,這才是真正的好演員。羅志祥飾演的八爪魚承包了影片中的大部分笑點,八爪魚掛在風扇上的場景簡直笑劈叉,三條腿穿褲子的梗污的全場觀眾哄堂大笑。林允清秀普通,挺符合角色定位;張雨琦全程黑衣裹身,美艷性感之外更顯攻氣十足,雖是反派卻讓人恨不起來。

星爺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三年磨一劍,星爺最喜歡用喜劇化的方式去表現最悲慘淒涼的境遇,好像在最苦的藥外面裹上一層糖衣,然而細細品味之後,依然是難以下咽的苦澀和辛酸。星爺在每一部電影裡,都想著力表現小人物的生活和內心,《美人魚》也不例外。影片中人魚珊珊是一個單純普通的小姑娘,初涉人世的她穿衣品味有點LOW,有點土,走路很奇怪,但是她純潔、樸素,有著最真的美。童話里美人魚是為愛犧牲的經典形象化身,人魚珊珊也不例外,邪惡又貪婪的人類為了利益填海殺戮人魚,但是人魚卻依然會救落水的人類,這樣的愛才是大愛。羅志祥飾演的八爪魚看似搞笑但卻是悲劇人物,從頭到尾執行殺富豪劉軒(鄧超飾)保衛人魚家族計畫,為了保護珊珊他不惜自殘做燒烤,簡直是教科書式的橋段。但最後女主卻愛上了別人,跟霸道總裁大團圓,痴情的八爪魚只能無奈的轉身孤獨遊走,導演為何要安排如此悲慘的劇情,心疼爪爪20xx秒。而張雨綺飾演的反派,對劉軒也是痴心絕對,時時刻刻追隨他,卻得不到他的真心,人生至少有一次為了某個人忘了自己,許了身,丟了魂,換來的是他華麗的轉身,而她也只能無奈的轉身,轉身,淚早已傾城……

星影電影中的愛情總是那樣的經典:《大話西遊》中的有緣無份、《喜劇之王》中的因愛從良、《大內密探零零發》中的夫妻情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才子佳人、《食神》中默默付出不計回報的愛情、《美人魚》中獨豎一幟的童話愛情,平淡中見真情,以小顯大,感人至深。人魚姍姍純良,她有著單純的復仇欲和純粹的愛情觀,劉軒是一個外表堅硬但內心柔軟的角色,是那種終將注定會被良心感化的人物,最初的劉軒心中只有金錢和野心,見到純潔善良的人魚珊珊之後,他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他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劉軒身心和內心的變化完成了一次洗禮,他和珊珊互相拯救了彼此,讓善戰勝了惡。他們最終選擇把財產捐給了環保機構,一起隱居,享受最簡單純真的幸福。

周星馳的電影裡都會有一個代表真善美的女主,真是真心,善是善良,美是心靈美。至於容貌,不是美的不可方物,便是醜的驚天動地,但不管美醜,一定會是純情的寄託。萬千冬粉之所以喜愛星爺,或許正是因為他心中那一份純真的情懷。

美人魚周星馳版影評2

離開“周星馳”談論《美人魚》似乎是件蠻尷尬的事,誠然錄像廳時代讓大陸青年深受香港電影浸染,但並不是人人都擁有相同的經歷。至少對於少年時代不怎么看電視或錄像的我來講,雖然承認後來看過的周星馳作品多有妙處,但這些電影和我個人的成長記憶或香港情懷沒有什麼關係。

對於《美人魚》的評價和解讀,多數影迷津津樂道於它與影人作品的勾連。哪些橋段致敬了哪些,哪個角色能對應哪個,這讓不是周星馳鐵桿冬粉或者港片資深影迷的觀眾沒法拿出具體例證,有點不敢說話。話說回來,不針對前史的討論,似乎也不會讓這些影迷在意。

“沒看過星爺以前的電影,是不懂他的,不能理解他的。”——這類論調和沒看過原著不能批評電影《小時代》很像。周星馳的金字招牌本身也好像一個IP,只是這個IP的擁躉者,顯得要比一些網路作品的冬粉高級一些。這也是為什麼《美人魚》像大多質量不是非常出眾的IP作品,呈現出一些兩極評論的原因。它是一種自下而上(欠電影票情懷)形成的霸權,按照原有的姿態從上而下(欠電影票行銷)輸出時,則很容易遭到挑戰顯出脆弱無辜的樣子。

周星馳確實是中國大陸影迷文化中,一個極其獨特的存在。開動腦筋,除了“星爺”被觀眾廣泛認可地稱作“爺”,全中國電影人里,還能找出第二個“爺”嗎?

“范爺”就算了,那是調侃。成龍是“大哥”、劉德華是“華仔”、李安是“安叔”、徐克雖被稱“老爺”更多被認作“老怪”、張藝謀是“老謀子”或“國師”,姜文太叛逆,馮小剛太倔強,陳凱歌雲裡霧裡,只有一聲“星爺”水到渠成。爺這個稱呼,既有晚輩對前輩的敬重,也有親切的認同感,區別於對其他演員的認同居多,和對其他導演的尊重居多,主要是由於其角色大多是“平民英雄”出身。和這一影迷話語最接近的,可能該數銀幕形象同樣平易近人的葛優——“葛大爺”。一個是爺,一個是大爺,在影迷處,若提情懷,自然高下立判。

這套已臻完備的影迷話語體系,使得“星爺”這個稱呼登堂入室,甚至在市場行銷處可以大膽合法化——海報上的“星爺陪你過大年”。在放出的新聞劇照中,導演身上的聚光效應也大大超過其他電影和創作者的情況。想像一下“賈爺陪你望山河”、“侯爺陪你捉刺客”都覺得有什麼不對吧。話語權一旦形成默認,其間觀眾自然會被左右方向,迷失判斷能力。

誠然可應尊重真正的影迷,但是作為今天電影最主要的消費群體,生於九十年代、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人,其中絕大多數看個《星球大戰7》要連夜惡補前六部,算起來他們又有多少是“欠著星爺電影票”一路走來?這常常讓人感到困惑,似乎一部熱門電影上映以後,一代人的青春全部成了那個樣,中學沒和同桌玩過綠皮青蛙都好像自己不正常。

當欠電影票的口號早就從民間呼聲變為行銷話語,為了不露出被要挾的尷尬相,附庸風雅而濫竽充數的人反倒覺得跟風是件挺時髦的事。最後,140字短評里能出現五次星爺二字的影迷,大都忘了電影還是集體創作,商業片是貼了作者標籤的產品。跳出圈子來看,如果不是周星馳或港片的真偽冬粉,純粹作為一名一無所知的觀眾,應該如何評價《美人魚》這部電影?

類型與檔期

被愛情感動,大概是被說的最多的,其次是所謂“環保題材”,最後在美麗的大海里,見證童話的圓滿結局。可以說,《美人魚》符合商業類型片對觀眾心理的把握,儘管有波折,但最終積極向上,有障礙,但能一一克服,代價可以不談。愛情+喜劇+幻想是其類型配方,愛情是主線,喜劇是點綴,幻想是背景。

雖說是點綴,《美人魚》的喜劇段落,仍要比近年其他國產影片高級一些。它們不是硬生生的段子,還是結合了一定視聽調度(如暗殺段落和警察大笑)、身份誤認(做雞和鐵板燒)、概念置換(如你妹你媽)的設計。然而在喜劇部分,表演的節奏和對白的聲音,多少有些瑕疵和斷裂。文戲居多,動作頗少,使得幻想造型並沒有太好地結合還算不錯的3D效果,只在高潮部分小小出彩。人魚群所生活的破船場景比較有意思,但幻想之義不能僅限於造型。喜劇和幻想二者共同作用於愛情戲份,加上宏大的陰謀對抗、短促的故事時間,讓男女主角的情感雖有悲憫動人之處,卻缺少了合理流暢之感。

放進賀歲檔來講,它是一部比較合格的愛情片、將就合格的喜劇片、不太合格的幻想片,取決於以什麼心態預期。但關鍵在於,《美人魚》成功地以矛盾的姿態,符合著當下觀影人群的一整套存在悖論:對暴富者仇恨地否定,但渴望窺探其生活,並通過電影提供的物質奇觀實現;口口聲聲對唯美化的純潔心嚮往之,哈哈大笑的卻全都是下三路的三俗梗;以及“不要破壞環境了,大家都去旅遊吧”的中產價值。在這一層面上,它令人感到現實的糾結,卻是大寫的觀眾正確——票房良藥。

最後說回賀歲檔的周星馳,《美人魚》比《西遊降魔篇》讓人欣慰的一點,是有了相對集中的敘事主體(在《西遊》中,唐僧的視角從悟空出現後就被帶偏),能夠形成對男女主角的體認。因而儘管鄧超學得並不太像,還是能夠被認出是周星馳銀幕形象的化身,一位戲謔自嘲的孤膽英雄。美人魚同族人的死去,也因其作為主人公的泛營救對象,有了悲壯犧牲的意義,不再像《西遊》中的死者那樣,在證明猴哥你真了不起的驚悚獵奇之外缺少來由(類型表現方面,《西遊》的幻想成分是壓過愛情和喜劇的)。因為在賀歲檔,觀眾更願意看到的是打打鬧鬧後的休戰,就如以兒童為客群的卡通片反派大都是“我還會回來的”,而不是被弄得血肉模糊。

討論周星馳的作品,很容易過於集中在表演和劇作,而往往忽略了視聽方面的內容。固然,周星馳作品非以視聽見長,但《美人魚》的樣貌還是缺少特點、缺少風格、缺少識別度。單拎出一張劇照或段落,不說是周星馳作品,和其他近年的大陸片有明顯區別嗎?艷麗,堆砌,平滑的塑膠感,浮誇多於沉澱,過於清晰的數字影像,展示了許多讓人不怎么在意也不怎么舒服的細節。

美人魚的腳

有評論者以“《色,戒》+《海豚灣》+《阿凡達》”來形容《美人魚》,真是簡單粗暴形而上的做法。其實姍姍作為人魚的背叛者,劉軒作為人類的背叛者,兩個對立“家族”成員的相愛糾葛,不外乎古典戲劇的套路,對應作品不勝枚舉。周星馳的《美人魚》自然不是童話故事,它在巨觀敘事上更接近於神話的結構。而影片整體所呈現的視覺影像,也實在過於濃烈、鮮艷、飽和,除了照顧如此審美的觀眾,這一處理也頗有漫畫風格。具有神性哲學味的漫畫,或者漫畫般通俗的神話,說到底依然是一個後現代文本,而一文本隱喻和所指的又是什麼呢?

首先必須指出《美人魚》不是什麼環保片,魚是生命,雞也生命啊。他們吃了那么多烤雞呢,美人雞該怎么想?況且露天燒烤也不怎么環保吧。電影借愛護環境之名,實際表達的是對生存空間的憂患意識,並最終將落腳於香港的身份認同。自覺或不自覺地,《美人魚》表達出許多對空間、生態、個體被改造、被異化、被消費的事實和恐懼。

不消說,人魚的一切太“香港”了,而人類的一切太“大陸”了。電影架空了現實空間,觀眾所得見的只是一片陸地、一片海洋和一艘殘船。在陸地上,場景大多是現代的、豪華的、氣派的,角色大多是富有階級,甚至富有得誇張(美女環繞、揮金如土的暴發戶做派),除了談生意,人類抓人魚做實驗的目的也是要賺大錢(大陸的消費狂潮);而失去海域(西方資本)被迫在狹小、擁擠(今日香港的寫照)的船內生活的人魚們,雖然有著基本的社會秩序,卻被凋敝的景觀(極具香港特色的招牌)所圍繞,沉浸在傳統的遊戲(彈弓和滑板)中,長相和扮相也顯出窮困的氣息,更不必提成群被聲吶(制度)所致殘致病者。

那么,“人類”通過“聲吶”讓“人魚”失去“海域”陷在“殘船”之中,圍獵和壓榨商業價值——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奇幻片的設定。因為在此的人魚和人類太像了,他們除了為了適應海洋環境,有著尾巴和腿的不同以外,講話和行動方式如出一轍(本自同根生)。從前的人魚是美麗的傳說,但當人類有了填海的許可和能力以後,他們就只能被驅逐或被利用。為什麼鄧超所扮演的富豪劉軒出身貧苦?因為他從前的確是。“87年的股災、97年的金融危機、20xx年的非典,什麼沒經歷過?”他說。所以他可以與人魚同享街邊的烤雞,而喚起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的久遠往事。這不只是什麼個人的童心,而是兩種身份共有的文化記憶。

在燦爛媚俗的華麗表象,和不可言說的殘忍內里之間,北上電影《美人魚》,就像姍姍在派對出場時的下身。假的人魚尾服,賣弄身姿,混進高檔的社交圈,供人傻錢多速來的人類獵奇消遣。露出的雙腳在妝花了之後被人肆意嘲笑,依靠真正的尾鰭行走之尷尬與疼痛只有自知。殺或不殺?愛又一次解決了問題,求同存異是共識。當銀幕外的人們隨著吳亦凡的視線,饒有興味地揣度著他和她的下身怎樣生活,人類與人魚的愛情,可能已經失敗了。因為這個感人的童話,並沒有迎來兩個種族的大和平。

那片美麗的大海,又在哪裡呢?

美人魚周星馳版影評3

只要周星馳還是周星馳,謎一樣的《美人魚》能難看到哪裡去?幾乎可以肯定,《美人魚》的票房將會創造新的紀錄,但比起票房我們更關心的是:周星馳還是不是那個喜劇之王?

隨著《美人魚》最終版預告片的發布,這部即將於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終於露出真容,主要角色和劇情漸漸有了眉目,全國影迷的期待值能化作怎樣“五洲震盪風雷傲”的票房數字,也成為這個春節檔最大的懸念。

而周星馳,注定又一次成為爭論的焦點。在媒體和影迷中,此前並不乏對《美人魚》不好笑的擔憂,與其說這是一種質疑,不如說它反映著我們內心的一種期待:永遠不要失去這位喜劇之王。儘管無論《美人魚》票房如何,都不會影響周星馳喜劇之王的華語影壇歷史定位,可是我們還是期待:周星馳電影能夠好笑的久一些。

有關《美人魚》的一個細節是:極少參加路演的星爺,在這次《美人魚》全國20場路演中,全部到場站台。這或許說明,在周星馳自己的心中《美人魚》的分量。

當一個導演的創造能夠不被任何力量打攪,《美人魚》或許是最周星馳的電影。可這也意味著:“周星馳”這個華語電影最大的IP,必須為《美人魚》的成敗承擔風險。

喜劇之王的對手其實是他自己。今天的周星馳,與其說要爭取一個注定大賣的票房,不如說在和觀眾的期待賽跑:周星馳必須再次證明自己還是那個——喜劇之王周星馳。

為什麼《美人魚》是最周星馳的電影,卻不是無厘頭喜劇?

《美人魚》好不好看和好不好笑,其實是兩個問題。

通過《美人魚》終極預告,我們已經能夠基本看出這部電影的輪廓。《美人魚》當然還是喜劇,但再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無厘頭喜劇了。

預告片裡,不僅鄧超、羅志祥、張雨綺、林允、李尚正、盧正雨、楊能、白客、孔連順等主角一一亮相,更重要的是,故事情節線已經逐步清晰:人類與美人魚的矛盾衝突很可能成為故事主線,而鄧超和林允飾演角色的愛情戲會成為副線,除此之外,還有美人魚與章魚類的爭鬥,人類與人類之間的較量,預計將構成故事支線,穿插於主線之間。

從電影風格上,與之前星爺電影主打喜劇元素不一樣,在《美人魚》終極預告中更多呈現的是科幻元素,在電影高預算支持下,電影預計會比較接近《西遊降魔篇》的風格,也就是在搞笑之外,特效和劇情在電影中的占比更加突出,當年那個不瘋魔不成佛的周星馳電影時代已經過去了。

不過從喜劇風格上看,應該還是經典的周星馳風味,無論是李尚正版美人魚美艷的畫風、鄧超上來第一句對白:“我剛才被人魚綁架”,還是預告片出現的鹹魚鏡頭,都是我們熟悉的周星馳梗。

可是周星馳畢竟還是不一樣了。從早期那個無厘頭肆無忌憚搞笑的周星馳,到《國產凌凌漆》開始黑色幽默的周星馳,到《食神》開始放入他對人生思考的史蒂芬周,到《喜劇之王》中夫子自道的周星馳,再到《少林足球》開始大量使用特效,周星馳早已從一個喜劇人變身一名電影作者,比起喜劇,今天的周星馳更在意的是“電影”。《美人魚》里的周星馳,注定是華語大片時代的周星馳。

從影片的票房前景看,正如徐克在宣傳現場贈墨寶“大年初一魚水合歡”,寓意《美人魚》一飛沖天那樣,幾乎沒有任何因素可以阻擋《美人魚》票房大賣,觀眾期待周星馳太久了,何況上一部《西遊降魔篇》並沒有令觀眾失望,對於包括中國三四線城鎮來說,“周星馳”三個字就是最好的賣座元素,這箇中國電影最大的IP幾乎注定將成為春節檔的票房霸主。

可是周星馳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意義,卻遠不止票房這么簡單。

如果周星馳把這三個問題都解決,《美人魚》就無敵了

或許只有周星馳電影,在第一款預告片剛剛放出來的時候,就能夠遭遇這么多的質疑,不論是關於影片抄襲的還是不好笑的。

可是對於周星馳來說,比起輿論的質疑,他更大的對手其實是自己。因為周星馳所進入的正是科幻/奇幻題材這個多數中國導演不敢碰或者說不擅長的題材,而如果沒有周星馳,這類電影的市場接受度也是一片未知數。

那么,作為一部融合了喜劇、科幻元素的周星馳電影,《美人魚》可能遇到哪些問題,或者說,觀眾可能在電影中碰到哪些問題?

一、周星馳喜劇的審美疲勞。周星馳電影最大的看點,永遠是周星馳,在電影的每一個鏡頭中,觀眾肯定會尋找周星馳的影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出現在電影中的周星馳對觀眾的影響力比主演還要大。

這個現象的反面就是,周星馳電影的喜劇風格是不是依然符合90後、00後的需求,無厘頭的風格是否逐漸讓觀眾有了審美疲勞?《美人魚》是最好的試金石。

二、特效壓倒喜劇和“情懷”。周星馳曾經說過,電腦特效(Computer Graphic)可以讓一個導演將他腦中豐富的畫面展現出來,他也說過,電腦特效無論任何時候都是為了講故事,最核心的仍然是故事。

可以肯定的是,周星馳一定還會把電影的重點放在故事上,可是即使是最成熟的好萊塢科幻電影,也很難協調兩者之間的平衡,況且是剛剛起步的華語科幻片,一旦成片帶給觀眾特效壓倒喜劇的印象,或者一旦周星馳電影中的情懷被特效覆蓋,觀眾難免會感到失望。

三、大陸演員和周星馳喜劇的適配問題。與《西遊降魔篇》不同,《美人魚》所使用的大陸演員,除鄧超之外,表演經驗還很難跟文章、黃渤相比,而鄧超與上一部中文章不同的地方是,他在這部電影中,幾乎是要演出一個年輕的周星馳,也就是說,一旦《美人魚》的大陸演員表演風格無法和周星馳班底的表演風格魚水交融,表演上不尷不尬的感覺注定拖累影片。

當然,以上這些問題可能一個也不會出現在正片中,因為拍攝這部電影的導演,叫周星馳。

《美人魚》對周星馳這個華語電影最大IP為什麼重要?

為什麼科幻片《美人魚》對於“導演”周星馳很重要?

從20xx年《長江七號》,周星馳最後一次出演配角,之後的《西遊降魔篇》完全退出幕前。可是正如周星馳自己所說,他電影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周星馳。

內地市場的火熱除了讓周星馳登上了中國商業電影賣座導演的舞台,更大的作用是幫他找到了一塊新的試驗田——魔幻、科幻電影。

從《長江七號》開始,周星馳拍攝的每一部——包括下一部西遊電影,都是上述類型。對於需要在個人導演生涯更進一步的導演周星馳來說,甚至於——對於需要向資本證明自己有能力駕馭超大預算電影的周星馳來說,《美人魚》的意義非常之大。

首先,這是一部超大製作。目前關於《美人魚》的投資額尚未完全明晰,但肯定達到了華語電影的頂級投資,足夠大的投入了可以讓導演更有發揮空間,可是也意味著導演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

其次,一旦周星馳都拍不好國產科幻片,這種類型片的未來就更要打上一個問號。《美人魚》不是第一部周星馳科幻電影,但此前的《長江七號》科幻部分很難算成功。國產科幻片的通病是:觀眾無法欣賞到頂級的視聽和特技效果,也感受不到影片的科幻感,現在的問題是,周星馳能不能補上這個短板。

第三,當周星馳成為華語電影最大的IP,一旦讓觀眾失望,勢必令品牌價值受損。正是因為周星馳對於華語電影的意義,觀眾就更難以承受周星馳喜劇的失敗。甚至可以說,影迷比周星馳更擔心《美人魚》不好看,不是擔心去電影院看到一部不好看的喜劇,而是擔心失去我們的喜劇之王。

這意味著《美人魚》必須承擔比普通大片更多的觀眾期待,導演周星馳必須先保證《美人魚》故事的基本質量,還要確保新演員表演不要出問題,即使沒有太多出彩之處,但至少不要犯錯。除此之外,電影還要好笑,還要讓視聽和特效對得起觀眾。

對於周星馳,觀眾永遠期待更多,而永遠在以今日之我打敗昨日之我的周星馳,必須承受觀眾這份高期待,因為它是喜劇之王。

而一旦他這次成功了,就能在國產科幻片蹉跎多年之後,為這箇中國電影似乎難以攻克的類型片市場創造一個新的藍海。

那么問題來了,周星馳能否用《美人魚》證明“周星馳”

《美人魚》要講述的,其實是周星馳童年的一個夢。這么多年過去,無論是“星爺”還是“喜劇之王”,我們的周星馳其實還是那個香港村屋走出來的“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從某個意義上說,周星馳越老,他的電影就越任性地回到了自己的初衷。

周星馳的《美人魚》或許會加入更多的好萊塢類型片元素,但周星馳特色依然會無時無刻出現在電影中,在人設上也是如此,鄧超在電影中的角色和演出,其實就是年輕的周星馳。

從《大話西遊》的內地票房失利到《西遊降魔篇》12.48億元票房,周星馳電影碰上了華語電影市場急速擴張、觀眾急需喜劇大片的視窗期,今天的周星馳依然可以靠臉吃飯,可是他還是用才華嫻熟地平衡了喜劇和特效,不斷向魔幻/科幻題材喜劇挺進。

這么多年了,周星馳從來都站在華語電影的山頂,可又要任性地突破自己,向另一個山頂攀越過去,《美人魚》是他要過的另一座大山。

實際上,從周星馳到觀眾,心中一定有一個沒有說出口的擔憂:如果周星馳從今天開始不再拍任何一部電影,他永遠都是華語電影的喜劇之王,可是如果他繼續拍下去,會不會像老年卓別林一樣,遭遇晚期電影的失敗?

可是周星馳怎么會因為怕輸不再拍下去,那個沒有夢想就好像一條鹹魚的周星馳,永遠懷著下一個電影夢想,永遠是那個電影世界的頑童,而頑童是不怕輸的。

他其實早已無需證明自己,對於《美人魚》過高的期待當然也未必公平。可是我們依然要期待《美人魚》可以帶給我們一部更加不可思議的周星馳電影。

我們如此期待又如此苛刻地對待他的《美人魚》,因為他是周星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