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觀後感

《黃金時代》描述了女作家蕭紅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令人唏噓的愛情,影片塑造了一群意氣風發的少年,還原了一個充滿自由思想和海闊天空的時代。那么,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黃金時代》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黃金時代》觀後感篇一

在看電影前我總喜歡看一下人物背景,我認為這樣能夠更好地感悟人物的靈魂。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蕭紅的資料時,還是被驚到了,我並不驚訝於她的文學成就,畢竟文學家比比皆是,而是她的勇氣徹底征服了我。

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愛情,在文學中她意氣風發,纖纖玉指便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她的《生死場》《商市街》充分體現了她的文學天賦。

聶紺弩就曾說過,蕭紅是用自己的天賦在寫作,她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商賈小販還是風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蕭軍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寫作,雖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靈氣,整體來較,蕭紅的文學造詣確實是高於蕭軍的。影片中蕭軍也曾因這些話而疏遠了蕭紅,造成了二蕭在感情上的隔閡,而這些,蕭紅自己是不知道的。

許廣平女士在描述蕭紅時說過:蕭先生是感情勝過理智的一個人,別看她在文章中天馬行空,在感情中卻失去判斷。無論是她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還是在王恩甲拋棄她而去時自己仍舊期盼並一味相信他還會回來一樣,她在愛情中深深沉溺並樂於其中,不能自已。也許這也是她的福分,畢竟有些人一旦受傷,便會關閉心門,這正是蕭紅的勇氣所在。

蕭紅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過,和蕭軍在一起的時光,是她最美的時光。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現在我仍記得影片中的蕭紅在蕭軍對她逐漸冷淡,並有情敵出現之時,曾問過蕭軍:如果我沒有你所期許的才華你還會喜歡我嗎?蕭軍是這樣回答的,怎么會呢。

也許正是因為這句怎么會呢,因為愛情,才把蕭紅從現實的窘迫中拉到文學的路上,並使她越走越遠,蕭軍無疑是她文學上的一大助力。

二蕭因文學而相知相戀,卻並沒有相守。二蕭在最美好的時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開更是宿命。蕭軍的大男子主義和敏感自我的蕭紅,注定無法相守,其實作為一個局外人,我卻更希望蕭紅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能有份安穩,可是現實終歸是現實,美好僅僅存在於憧憬之中。

看完黃金時代這部電影,給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蕭紅的決絕與堅強。作為一個女性,她私奔,追求自由,被拋棄,卻仍有一份無可奈何的樂觀去面對生活,孤獨無依的生活;作為母親,兩次懷孕。卻沒有一個孩子在她身邊,不是生活所迫,將骨肉送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中看著襁褓中的嬰兒,內心卻無比的孤獨與寂寞。

在醫院的病床上,她臉色蒼白,嘴唇緊閉,卻有神經質一樣的笑聲,不知是諷刺還是苦笑。所幸,文字一直陪伴著她,在她孤立無援時,她用文字描述著世間的美好,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始終勇敢堅強,不管是愛情還是生活。

破陋的瓦牆,糟亂的擺設,窘迫的生活,每日食不果腹。時刻逃亡,從北方到南方,從哈爾濱到香港。坎坷情路,汪恩甲,蕭軍,端木,還有陪伴她最後一段時光的駱賓基,究竟誰才是她最後的歸宿,我們無從知曉,只能從她的文字中體會靈魂深處的聲音。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夠保持這樣一顆單純的心,說到這,我好像聽到蕭紅對著遠方自言自語:我只是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寫作,僅此而已。可是那個時代不允許,就這樣,四處漂泊,她的文字好像也經歷了風雨的洗禮,越發的精緻,扣人心弦。

我就像他划過的一根火柴,轉眼就成為灰燼,然後他當著我的面劃開另一根火柴。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何如此悲涼?蕭紅亦如那根火柴,在她的黃金時代邂逅了美好的愛情,即使沒有結局;短暫的一生如煙花般絢爛卻又一閃即逝,當她走在荒涼的街道是苦笑,還是黑暗?

影片中曾演到蕭紅獨自一人在屋內時,便關掉所有的燈躺在床上,只在頭頂留下一個搖曳的蠟燭。她便製作手影,或大或小,或寧靜或活躍。滿屋的寂靜,只有牆上的影子在黑暗中跳躍,照亮了她那蒼白的臉頰。這情景,不禁讓人感到心疼,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

蕭紅曾對朋友說,自己的一生走的是敗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

下面這句話。便是一語成箴:不錯,我要飛,但與此同時我覺得,我會掉下來。她反抗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的東北小城,足以驚世駭俗,但與此同時她又強烈的追求自由與愛情,追求一生的歸宿。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與任性也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筆。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遇人不淑,顛沛流離。這十六個字準確的描述了蕭紅的一生。一次次的拋棄與背叛,這是她作為一個女性的不幸,也是新舊道德下積壓的不幸,更是混亂時局下必生的產物。

我們不知道歷史中真實的蕭紅時怎樣的,只能從文獻中了解她的一些生活片段,拼湊出她那偉大卻又短暫的一生,感嘆她令人心痛的過往,沉浸於她筆下的文字,看著她似一個幽靈在荒蕪的街道飄零,在精神世界裡徜徉,在現實中勇敢頑強的生存。

是的,生存,因為在動盪的年代,在文化高壓的政策中,沒有生活,只有生存二字可以形容。有人說,這部影片過於詩化,雖然唯美,卻不符合大眾的口味。而我們是無法使歷史上的人物符合我們的想像的,因為那是活生生的人,有經歷有情感的動物,而非美好的憧憬。我們無法看到真實的蕭紅歷史重現,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演繹,通過故事回味那個被成就和被毀掉那個女子,在膠片上領略屬於她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觀後感篇二

大多數人的是被時代推著走,而在這個電影裡的蕭紅是走在自己的黃金時代。

有人說,電影裡沒有時代,只有人物。這不正是編劇和導演所要的嗎?只是大家習慣了用男性視角看大時代,看大開大合,看熱血沸騰。而一部女性視角的電影就讓大眾覺得冗長、不適、冷淡。

她是如此追求自由,她背叛家族,她懷著孕抽菸,她跳窗逃走,她把第一個孩子送人,她給魯迅寄去生死場,她隻身去日本,她說她只想找個地方好好寫作,她不想政治,她隨意花錢給高額的小費,她第二個孩子的莫名死去,她為自己的腫瘤手術簽字。

她有小女生的爛漫和脆弱,也有女人的堅韌和柔軟。她在漫天雪地里說,鞋帶散了,帶著少女的頑劣的態度。她在火車的視窗深情地勸簫軍跟她一起走,帶著女人獨有的溫柔。她擋在端木的前面,面對動手的簫軍,帶著她獨有的俠女的氣度。

電影裡說,蕭紅的《呼蘭河傳》是一個異數,大家都在寫革命,她在寫故鄉。而當多年後,人們遠離了戰爭的滿目瘡痍,才發現這顆明珠般的作品。

電影裡的蕭紅用一生都在證明她這種逆時代洪流的性格。最開始,通過魯迅討論上海左傾作家就是牆頭草的時候點了一次,當她在日本的“黃金時代”的時候,她說她在籠子裡又點了一次,當她選擇懦弱的端木的時候再凸顯了一次,而對《呼蘭河傳》的評價繼續點題。

記得妹尾河童在自傳體小說里《少年H》有這么一段:“H觀察人們接下來會怎么做,發現眾人都很巧妙地隨波逐流。就如同H潛入海中所見到的裙帶菜一樣。裙帶菜會隨著潮流晃動而不抵抗。可是根部仍然附著在岩石上。或許應該活得像裙帶菜一樣才自然。“不過我辦不到,我不要當裙帶菜,我又得繼續當抵抗水流站立的木樁了,”H心裡想。 現在我們也是一群裙帶菜。”

成長好像是一個妥協地過程,而在大時代里,蕭紅卻沒有做裙帶菜,沒有隨波逐流,她安靜柔韌地堅持自己的寫作,像一個木樁一樣。儘管一路漂泊,從呼蘭河-青島-上海-日本-臨汾-西安-武漢-重慶-九龍-港島,她卻一直沒有改變,她還是憑藉自己天生的才華譜寫自己的黃金時代。

她也受了很重的傷,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她仍然堅強面對。身體上她有肺結核,還有腫瘤。心理上,在面對背叛、暴力、懦弱的時候,她還在婚宴上說:“我和端木蕻良沒有什麼羅曼蒂克的戀愛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永遠分開的時候,我才發現了端木蕻良。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希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她被許多人懷念人,熱愛著。有魯迅,有作家,有編輯,有戀人。雖然她說你們都是簫軍地朋友,但其實大家更深深愛著這個才華橫溢和敢愛敢恨的小女孩。從這個角度,電影裡採訪式的鏡頭,正好從側面說明了大家對蕭紅的愛,而鏡頭前最有力的兩次哭泣也是為了說明所有與她接觸的人都被她人格的魅力所感動,連吃下糖果都無法阻止由於失去她,帶來的苦澀和淚水。

選擇湯唯來演這個角色是絕妙的,她也不負所托。蕭紅的安靜、自由、任性、才華、美好、敏感和堅韌也一定程度上與湯唯的經歷共鳴。沒有一定經歷的女人,演不出“筋骨若是痛得厲害了,皮膚流點血也就麻木不覺了”的蕭紅。湯唯眼底不滅的倔強和嘴角那一點清淺,是蕭紅最好的詮釋。

《黃金時代》觀後感篇三

這篇文章得定個基調。不然下文如何寫其不滿和不足,我覺得這是一部算偉大的作品,一個可以被當作教學片的電影。所以我突然想寫觀後感,題目也正兒八經地寫”觀後感“。只是想記錄下現在的感受。最近老覺得記憶力容易減退

電影將近三個小時,節奏不算快,不能說拖沓。蕭紅的前兩個男人都一筆帶過,蕭紅的朋友們(可能都算蕭軍的朋友們)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對著鏡頭,如同旁白一樣銜接著一個個畫面和節塊。敘述手法直敘倒敘閃回,每個人的台詞幾乎都能找到出處,每個人的閃回都有寓意,每段遭遇都有人出來說兩句,但多數都是“蕭紅之迷”。

說實話,剛開始是有點悶的,不過是個文藝女青年的叛逆愛情史罷了。直到魯迅先生出來之後,三個小時感覺慢悠悠慢悠悠地靜靜流淌,偶爾波折。我基本每十五分鐘換個姿勢,要么前傾,雙手扶椅把;要么後仰,雙手報臂;要么端坐,雙手撐在椅臂上,雙手護交託在鼻子下。並沒有昏昏欲睡的沉悶。只是我坐姿實在耐不住一個姿勢的久坐。

我對許鞍華不那么追崇,以至於我突然發現其實我看過她幾乎所有的電影。這樣如此,覺得這應該算是個好導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