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觀後感4篇

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光復》的《國殤》、《忠骨》、《統戰 》、《復疆》等不同側面展示了台灣的歷史、台灣同胞英勇不屈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台灣光復後的建設與發展,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台灣光復觀後感4篇,希望大家喜歡。

台灣光復觀後感300字

由國台辦和中央電視台聯合出品,九洲文化傳播中心和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共同製作的四集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光復》今年4月26日,《台灣光復》劇組在威海劉公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先後實地拍攝了東泓炮台、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丁汝昌故居、陳列館等中日甲午戰爭有關歷史遺蹟。去其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以來,山東威海市組織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台辦系統、廣大台屬以及常住台胞、台商觀看,在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大家一致認為,該片再現了台灣被迫割讓、台灣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全民族抗戰勝利終獲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歷史變遷,展示了台灣光復後的建設、發展狀況以及近十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獲得的豐碩成果,揭示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反映了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團結禦侮,共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期待兩岸早日真正的統一!

台灣光復觀後感200字

由國台辦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拍攝的四集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光復》在中央四套播出。

該片從《國殤》、《忠骨》、《統戰 》、《復疆》等不同側面展示了台灣的歷史、台灣同胞英勇不屈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台灣光復後的建設與發展,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大家深深感到,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陸與台灣同根同文,生生相息,命運與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心聲。

台灣光復觀後感600字

台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共同奮鬥的勝利成果。這段歷史表明,兩岸同胞不管經歷過多少艱難困苦,也不論有多長時間的隔絕分離,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始終是一家人。”

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70周年紀念日,兩岸各地舉辦了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在28日舉行的國台辦例行發布會上,作為新聞發言人首次公開亮相的國台辦新聞局副局長安峰山表示,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時刻,大陸有關部門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對於兩岸同胞共同銘記歷史教訓,緬懷先烈功勳,弘揚抗戰精神,共謀和平發展,同心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處於重要節點,兩岸同胞應當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絕不能讓來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得而復失。

在兩岸慶祝台灣光復70周年之際,民進黨方面卻極力迴避,並利用日本與美國等1951年片面簽訂的《舊金山和約》炒作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試圖為“xx”尋求法理依據。民進黨主黨蔡英文聲稱,關於台灣光復,兩岸雙方應承認分歧,相互理解和包容。

對此,安峰山回應記者提問時指出,台灣光復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是中華民族的自豪與榮耀。民進黨的一些主張是與我們整個民族感情相違背的,其所要的“理解和包容”不過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的一種“xx”史觀而已。

安峰山強調,希望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加強交流溝通,化解偏見和分歧,共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台灣光復觀後感1000字

台灣被割讓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中國人民為洗刷這一恥辱進行了長達50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從馬關簽約、台灣被割讓的訊息傳到台灣的那一天起,台灣人民反對日軍占領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簽約的訊息傳到台灣,台灣民眾掀起了反割台的浪潮,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當條約被正式批准、割台已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時,台灣各界人士和廣大民眾自發組織起來,從日軍登入台灣的第一天起,就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由北到南,在5個多月占領台灣全島的過程中,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共有包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內的4800名日軍官兵死亡、2.7萬人負傷。其傷亡人數比在甲午戰爭中日軍的傷亡人數還要多出近一倍。台灣軍民用自己的頑強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頑強意志。

他們的鬥爭,許多都以恢復中國對台灣的主權為訴求。其中,胡嘉猷的義軍公開使用光緒年號,宣稱"此次征倭,上報國家,下救生民";柯鐵義軍的旗幟上寫著"奉清征倭"四個大字;羅福星領導的鬥爭以"驅逐日人"、"光復台灣"為號召;余清芳領導的噍吧起義也提出了"光復台灣"的口號。武裝抗日鬥爭基本結束之後,非暴-力的民族抵抗運動又在台灣島內逐步地發展起來。以林獻堂、林呈祿、蔡培火、蔡惠如、蔣渭水、王敏川、連溫卿、謝春木、林木順、謝雪紅、簡吉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志士,先後分別領導了議會設定請願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工友總聯盟等,通過他們的組織和宣傳,島內民眾的民族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運動形成了一個高-潮。

在以後反對日本殖民當局推行的"皇民化運動"的鬥爭中,許多台灣民眾以堅持民族氣節為榮,不向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淫威屈服,堅持不學日語、不改日本姓名,體現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擴大,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付出了3000多萬人犧牲的代價,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下,終於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收復了寶島台灣,洗刷了國土被割讓的恥辱。

而中國政府代表宣布"全權統一接收台灣、澎湖列島之領土、人民、治權、軍政設施及資產",面交給駐台日軍代表的命令,就是台灣重歸中國的法律檔案。

雖然從1895年到1945年,台灣有50年的時間離開了祖國的懷抱,但1945年台灣重回中國版圖、重新置於中國主權之下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台灣寶島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把台灣和大陸分開。不論"兩國論",還是"一邊一國論","台-獨"分-裂勢力企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都違背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損害中華民族的感情,與13億中國人民為敵,是絕對不可能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