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觀後感600字

由國台辦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拍攝的四集歷史文獻紀錄片《台灣光復》在中央四套播出後引起熱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台灣光復觀後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台灣光復觀後感600字

台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共同奮鬥的勝利成果。這段歷史表明,兩岸同胞不管經歷過多少艱難困苦,也不論有多長時間的隔絕分離,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始終是一家人。”

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70周年紀念日,兩岸各地舉辦了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在28日舉行的國台辦例行發布會上,作為新聞發言人首次公開亮相的國台辦新聞局副局長安峰山表示,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時刻,大陸有關部門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對於兩岸同胞共同銘記歷史教訓,緬懷先烈功勳,弘揚抗戰精神,共謀和平發展,同心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處於重要節點,兩岸同胞應當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絕不能讓來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得而復失。

在兩岸慶祝台灣光復70周年之際,民進黨方面卻極力迴避,並利用日本與美國等1951年片面簽訂的《舊金山和約》炒作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試圖為“xx”尋求法理依據。民進黨主黨蔡英文聲稱,關於台灣光復,兩岸雙方應承認分歧,相互理解和包容。

對此,安峰山回應記者提問時指出,台灣光復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是中華民族的自豪與榮耀。民進黨的一些主張是與我們整個民族感情相違背的,其所要的“理解和包容”不過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的一種“xx”史觀而已。

安峰山強調,希望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加強交流溝通,化解偏見和分歧,共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推薦:

台灣光復讀後感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代表在台北市正式接受日軍投降,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被日本帝國主義以戰爭手段強行攫取的寶島台灣又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歷史的滄桑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台灣割讓給日本,是日本侵略者長期蓄謀武力強占的結果。

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逐漸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隨著國力的逐步增強,日本軍國主義者征服世界的野心也越來越膨脹。日本明治政府有一個對外侵略的“大陸政策”和“南進政策”,“南進政策”的首選目標就是征服中國的台灣。1874年,日本以琉球遭風難民被台灣牡丹社居民殺害為藉口,出兵侵犯台灣。在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抗和清政府的交涉下,日軍這次侵台的陰謀沒有得逞。1887年,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擬定一份《征討清國策》,妄圖在一場侵略戰爭之後,將我國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舟山群島、台灣、澎湖等地劃歸日本版圖,同時將我國其它地方分割為東北、華北、江南、青藏、內外蒙、甘肅、準噶爾等幾個小國,分別附屬於日本(李-登-輝在《台灣的主張》一書中所鼓吹的將中國分割成七個有“充分自主權”區域的說法,最早的版本即源於此)。日本侵占台灣的陰謀,在甲午戰爭後終於得逞。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軍在朝鮮、遼東戰場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在隨後舉行的談判過程中,清政府由於戰場上的無能完全失去了發言權,沒有絲毫的討價還價的餘地。日本政府首先以“全權不足”為藉口,將清政府派往日本談判的“全權大臣”尚書銜衙門大臣、戶部侍郎張蔭桓和兵部右侍郎、湖南巡撫邵友濂逐回,給了清政府一個難堪的羞辱。在清政府又重新派出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談判後,日本大臣伊藤博文告訴李鴻章,對日方提出的條款,中方“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也就是說,如果不全部同意日方提出的條件,那就繼續打下去。由於清政府已經沒有了再打下去的能力和勇氣,只能任日本政府在談判桌上予取予求。特別是在割讓台灣的問題上,日本政府更是表現出一副志在必得、急於吞併的嘴臉,這在伊藤博文和李鴻章的談判過程中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李鴻章曾經問道:“台灣全島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強讓?”伊藤博文回答:“此系訂約商讓之事,不論兵力到否。”李說:“賠款還須請再減五千萬,台灣不能相讓。”伊答:“如此,當即遣兵至台灣。”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軍國主義對於台灣是處心積慮、圖謀已久的,當清政府暴露出軟弱無能、不堪一擊之時,它就會不失時機地猛撲過來,將其攫為己有。

台灣被割讓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中國人民為洗刷這一恥辱進行了長達50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從馬關簽約、台灣被割讓的訊息傳到台灣的那一天起,台灣人民反對日軍占領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簽約的訊息傳到台灣,台灣民眾掀起了反割台的浪潮,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當條約被正式批准、割台已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時,台灣各界人士和廣大民眾自發組織起來,從日軍登入台灣的第一天起,就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由北到南,在5個多月占領台灣全島的過程中,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共有包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內的4800名日軍官兵死亡、2.7萬人負傷。其傷亡人數比在甲午戰爭中日軍的傷亡人數還要多出近一倍。台灣軍民用自己的頑強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頑強意志。

1895年11月,日本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向日本政府報告“今本島全歸平定”。然而,正是從這時起,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爭取回歸祖國的鬥爭也拉開了序幕。在1895年至1920xx年前後長達20xx年的武裝抗日運動中,台灣各地的民眾先後在林大北、陳秋菊、詹振、林李成、胡嘉猷、劉德杓、簡義、柯鐵、黃國鎮、林少貓、林添福、簡大獅、詹阿瑞、黃茂松、蔡清琳、劉乾、林朝、羅福星、余清芳等愛國志士的領導下,前仆後繼,與日本軍警展開了殊死戰。他們的鬥爭,許多都以恢復中國對台灣的主權為訴求。其中,胡嘉猷的義軍公開使用光緒年號,宣稱“此次征倭,上報國家,下救生民”;柯鐵義軍的旗幟上寫著“奉清征倭”四個大字;羅福星領導的鬥爭以“驅逐日人”、“光復台灣”為號召;余清芳領導的噍吧起義也提出了“光復台灣”的口號。武裝抗日鬥爭基本結束之後,非暴-力的民族抵抗運動又在台灣島內逐步地發展起來。以林獻堂、林呈祿、蔡培火、蔡惠如、蔣渭水、王敏川、連溫卿、謝春木、林木順、謝雪紅、簡吉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志士,先後分別領導了議會設定請願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工友總聯盟等,通過他們的組織和宣傳,島內民眾的民族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運動形成了一個高-潮。在以後反對日本殖民當局推行的“皇民化運動”的鬥爭中,許多台灣民眾以堅持民族氣節為榮,不向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淫威屈服,堅持不學日語、不改日本姓名,體現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1937年,隨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許多台灣民眾紛紛加入到祖國抗戰的行列中來。他們或者到重慶,或者去延安,參加抗日工作。他們在祖國大陸先後組織了台灣革命青年大同盟、台灣革命民族總同盟、台灣革命團體聯合會、台灣革命同盟會等抗日組織,進行抗日活動。他們深知,只有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台灣才能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台灣革命同盟會1942年3月就曾經聲明:他們“確信台灣必能重返祖國”,“台灣民眾之最大熱望,即系重返祖國”。

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擴大,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付出了3000多萬人犧牲的代價,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下,終於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收復了寶島台灣,洗刷了國土被割讓的恥辱。台灣回歸中國,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的支持和認同。1943年2月1日,中、美、英三國首腦簽署的《開羅宣言》明確宣告:“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簽署,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申明:“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1945年10月25日,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的舉行,就是具體實施《開羅宣言》的步驟之一。而中國政府代表宣布“全權統一接收台灣、澎湖列島之領土、人民、治權、軍政設施及資產”,面交給駐台日軍代表的命令,就是台灣重歸中國的法律檔案。

雖然從1895年到1945年,台灣有50年的時間離開了祖國的懷抱,但1945年台灣重回中國版圖、重新置於中國主權之下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台灣寶島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把台灣和大陸分開。不論“兩國論”,還是“一邊一國論”,“台-獨”分-裂勢力企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都違背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損害中華民族的感情,與13億中國人民為敵,是絕對不可能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