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饑荒觀後感1500字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1942河南大饑荒觀後感1500字,希望大家喜歡。

1942河南大饑荒觀後感1500字

昨天去看了馮小剛的大作《1942》,兩個半小時下來後,原本懷著輕鬆愉悅心情入場的我,出來時心中卻只有沉重和悲哀。

這部影片真實地記錄了1942年發生的河南大災荒,事實上,這是一段被很多人遺忘的歷史,然而這場使千萬人流離失所,橫屍遍野的慘痛旱災的確在河南這塊富庶的土地上發生過。

194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旱災降臨在了河南,夏秋兩季莊稼全部絕收,滴雨未下,蝗蟲肆虐,很快整個河南變得赤地千里,老百姓們面臨了一場十分嚴峻的“吃”的問題。於是許多人在家鄉的糧食吃盡後,不甘願在原地等四,於是帶著一家老小,開始了一場向著山西的逃荒的漫漫長路。

本片用了兩條線索來陳述整個影片的內容,分別是河南延津的土財主和他的長工一家,還有就是當時國民黨的政府官員。這兩條線索形成了兩個極為強烈的反差,當財主和長工一家正在逃荒路上飽受飢餓的折磨和親人陰陽相隔的痛苦時,國民黨的政府官員卻在繁華的重慶整天歌舞昇平,明知有如此嚴重的旱災卻置之不理。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頗具諷刺意味。

老財主本是延津一帶的富戶,家中略有積蓄。可惜不巧趕上了河南的災荒,游離在外的土匪因為飢餓,於是就集體來到老財主家門口要搶吃的。老財主不得已只好讓自己最信任的長工拴柱快馬加鞭到縣裡去調兵,自己則先款待土匪,以此來爭取時間。不料事情敗露,惹怒了土匪,老財主的家中的工人與土匪發生交火,一時間整個大院裡一片混亂,老財主的兒子被殺,倉房裡的糧食也悉數被搶,使老財主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可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巧又是災荒的年頭,莊稼絕收,糧食緊缺,整個延津縣都陷入了飢餓的危機。於是不得已,全縣的人都開始了逃荒的道路,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條道路竟會布滿悲傷與絕望。

在逃荒的途中,不計其數的人因忍受不了飢餓和行路的痛苦和勞累,最終死在了路上。生存下來的人則是繼續疲勞地向前趕路。老財主一家本來帶了足夠的糧食,可是不巧碰到了國民黨的士兵,又遭遇了日本戰機的轟炸。在混亂中,糧食傢伙全部被無恥的兵痞所搶掠。這裡十分直觀地反映了當時國民黨士兵的無理和無恥。他們雖然是國家的保護者,卻根本不體恤人民,在日軍轟炸後的混亂中,很多國民黨士兵爭相搶奪災民的財產,甚至還強占一些年輕的女孩,那樣子不像是一個軍紀嚴正、訓練有素的國家士兵,反倒像是街頭的無賴和山中的土匪。

在遭受這次的搶掠後,老財主一家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災民,也開始了他們的人生悲劇。而飢餓的折磨也是越發地難耐,財主的舊日長工甚至在夜裡偷偷地背著妻子要將自己的女兒買給別人做童養媳,而價錢卻只有三升小米。可見當時的災荒到了怎樣嚴重的地步,往往到了這個時候,平日的金玉可能還不如這三升救命的小米。

逃荒的道路上,老財主的親人因為無法忍受嚴冬與飢餓的折磨,相繼悽慘地去世了。到了洛陽,昏庸的政府竟然不放災民進城,軍需官甚至還要從災民當中挑選年輕的姑娘去供他消受,赤裸裸的置民於水火不顧,最後老財主不得已,將自己的女兒賣出去了,也只換得五升小米。

最後老財主最終成為了這個吃人社會的犧牲品,在自己的孫子也被他不小心悶死後,他徹底地悲傷和絕望了,去往陝西的道路也被軍官封死。最後,他心灰意冷地孤身一人,在這冷漠充滿寒威的世界上回頭走去。此時的他只求一死,只想死得離家鄉近一點。

我覺得這部電影和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有些相似,同是反映的舊社會的悲哀,同是描述的一個人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的悲慘歷程,只是不同的是,《駱駝祥子》是人格的墮落,而《1942》則是心靈的墮落,從希望走向絕望,被這個吃人的無情社會吞噬的過程。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當時國民黨政府官員的昏庸。

在河南發生如此駭人聽聞的大旱災,甚至已經有人因為飢餓開始煮食自己孩子時。蔣介石卻依然鎮定自若地在華麗的重慶政府中與美國大使聊天,外交部部長聽到《時代周刊》的記者白修德反映的河南情況時甚至還認為這是天方夜譚。政府官員明知道有災情,卻只是向外界一味地推說不嚴重,繼續他們那糜爛的生活,而此時的河南卻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美國記者白修德為了尋求真相,孤身一人前往河南,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切,在經歷了一場可怕的大轟炸,見證了河南災民真正的悲慘處境後,向政府官員報告,那些官員要么是閉門不出,要么是踢皮球一樣地將責任踢來踢去,最後終於報告給蔣介石,迎來的卻是蔣介石的訊息封鎖。可見當時的國民黨已經無能到了何種地步。

與此同時,河南的逃荒路上,早已經是餓殍遍野,野狗甚至都開始撕扯人的屍體。災民們都枯瘦如柴,道路兩旁全是衰草黃土,每日只能靠吃樹皮草根生活,人們的眼中不再有希望的色彩,只有絕望的死灰,而凜冬的寒威和漫天飄舞的冷酷白雪,也使得他們更加悲慘淒涼。

據不完全統計,因為這場大災荒而餓死的人數大約有三百多萬,而河南當時的人口有三千萬,也就是說,有十分之一的人在這場大災荒中死去,十分駭人,同時,也令人感到欲哭無淚,這場浩劫,如果政府救災及時,如果國民黨的士兵能體恤人民,不強行徵收軍糧,如果官員不是如此貪污腐敗,可能就不會有這么多可悲的人,也不會那么多飽受饑寒,體會到了世態炎涼的,絕望的人在這茫茫長路上悲慘地死去。三百萬人啊,三百萬個家庭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災難,怎不令人揪心,怎不令人為之悲哀。

而在這場浩劫中,令人感到十分可笑的是,三百萬人的死亡,三百萬人的悲劇,政府官方的統計人數卻不及其千分之一!簡直荒謬至極,令人悲憤至極,令我深感當時的政府無能。

河南政府官方統計,在這場大災荒中的死亡人數:1062人。

1062,這個數字,怎能對得住那三百萬死去的絕望的人。1062,這個數字怎能對得起那些在正月家家戶戶的喜慶的鞭炮聲和年夜飯的香氣中卻依然在這數九寒天流離失所的災民?

這時,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世界上的各種悲劇都是魔鬼的傑作,但是,事實上,這些始作俑者都是被魔鬼鑽入身體的‘人’。”

那些政府官員,就是被魔鬼鑽入身體的人。

這部電影,雖然票房表現平平,但是在我看來,卻是馮小剛最為成功,最為震撼人心的作品。也只有他,才能將這一切揭露地如此徹底,讓那段充滿著寒冬的威冷、災民的絕望的歷史赤裸裸地無比真實地展現在觀眾眼前,使觀眾感受到歷史的沉重。

同時,令人最為心寒的,不僅僅是當時政府的無能和災民的悲慘,更有軍隊的無能。這些兵痞雖有四十萬人,且都裝備精良。而敵對的日軍只有區區六萬人。在這樣雙方兵力相差懸殊的有利條件下,國民黨軍竟然損失了三十多萬人!一連丟掉了河南二十八座城市,然後灰溜溜地逃出了河南,將所有災民都拋給了日軍。

國難當頭,在官員的歌舞昇平、紙醉金迷下,是無數掙扎在死亡線上的河南災民在逃荒路上的茫然和飢餓。事實上,這場旱災,並不只是一場單純的天災,更是可悲的腐朽的舊社會的寫照。當老百姓的淚已流乾,心灰意冷,生活的前途早已失去光明的色彩時,那些達官貴人卻只是一味地繼續自己糜爛的生活。這是個別人的悲哀,也是國家的悲哀,更是整個民族的悲哀。在那個荒唐悲慘的年代,人的性命已經不值一提了,在生存欲望的強迫下,河南的許多災民甚至殺死自己的兒女以此來填飽肚子,可是蔣介石呢?那個最高統治者呢?那個整日在青天白日的照耀下威風無比甚為英明的“人”呢?非但不採取有效的救災措施,反而還繼續無情地向已經水米不打牙的河南災民索取,搜刮民脂民膏。老財主一家的悲慘遭遇就是這一切的縮影了,在這種悲慘的時刻,或許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脫。

今天豐衣足食的我們,不妨想想,在那個時候,幾千萬居無定所的人,游離在熟悉的故鄉,陌生的道路上,只為了一頓飽飯而奔波,在逃荒的道路上最終悽慘地死去,成為野狗充飢的食物。活著的人,也只能繼續受著官員兵痞無恥的剝削,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形容枯槁地在世界上絕望地行走,是怎樣一幅悲慘的畫面。

當你通過銀幕,跟隨那些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人群行走在逃荒的道路上,你或許就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才是悲哀與絕望。

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像《唐山大地震》一樣的感動,而是一種凝重,一種歷史的凝重,就像《勇敢的心》一樣,使人們不禁深思,在這悲劇的外表下潛藏的真正的人性與道德。

說來慚愧,1942的河南大災荒雖然如此慘絕人寰,令人駭人聽聞。但是我卻沒有在歷史書中過多地找到關於它的記載,可以說,這是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但是馮小剛卻把它重新描畫了出來,讓世人熟知。

溫故1942。

真心希望有人在看到這篇文章後能不吝嗇那幾十塊錢去電影院欣賞一下這部電影,你在感到沉重和悲哀時,也能感到一絲欣喜,因為中國終於有了一部真正的堪稱巨作的電影。

不能忘記那段悲慘的歷史,因為它不容忘記。對於歷史的凝重感,我們應該時常放在心間,雖然國家早已經不再是以前積貧積弱的弱小之國,但是1942卻依然是一個警示,其實這才是被動挨打的真相。戰爭並不是外表上的,我們平時在愛國主義電視劇中看到的戰場上與敵人的豪情萬丈的拼殺,而是1942中無數絕望悲傷的災民和被烈火燃燒過的萬里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