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觀後感精選兩篇

觀看了電影《甲午海戰》,一時間好像穿越了百餘年時光,回顧一番中國人被鞭打的歷史,頗有感觸。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甲午戰爭觀後感精選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看甲午戰爭有感

今天下午,爸爸讓我看了一場電影,叫一八九四中日甲午大海戰,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又一個恥辱。

看完甲午海戰的電影后,我深有感受,就好像穿越了一百一十八年前的歷史,讓我“看見”了大清晚期的一些故事,看見了那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一支當時在世界前五名的北洋海軍怎么會被日本擊沉呢?有三種可能,一、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費用給自己過壽;二、沒有買吉野號;三、沒有了炮彈。一八八三年,他們親自駕駛著那兩艘巨大的鐵甲艦有多么自豪,但是他們不知道中國還面臨的一場巨大的災難,一八九四年,這場戰爭讓李鴻章嚇破了膽,對於我個人來說,這場戰爭的英雄只有鄧世昌,他的於艦同存亡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駕駛的致遠號上有許多門大炮(305門主炮)但炮彈都不夠,於是他就下決心撞沉吉野號,但還是被炸沉了。

中國古代的輝煌,近代的恥辱,讓我們牢記在心,今後長大了再來報答祖國,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中日戰爭觀後感

觀看了電影《甲午海戰》,一時間好像穿越了百餘年時光,回顧一番中國人被鞭打的歷史,頗有感觸。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的開端,直至一年後《馬關條約》的簽訂,隨著遼東半島被無情地割讓,三千萬兩白銀交付給了日本,中華民族面臨著史上最嚴峻的危機。

中國歷來地理位置就相對封閉,北部西伯利亞是荒蕪地區,西邊沙漠和高原阻隔著歐洲大陸的禮貌,南部的海峽難以穿越。中國因此不受干擾地享受著自己禮貌的發展,但也圈住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認知。清朝甚至“閉關鎖國”,不接納外來的先進的事物,卻固守著迂腐的觀念。封閉是可怕的,他盤踞在統治者的心裡,落後的只會更加落後。

那么,中國人想過要改嗎?是的,以前的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北洋水師的成立是標誌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跡斑斑,那時的中國早就雜草叢生。科學技術的更新只是件華麗的衣裳,而中國的制度不改,又怎樣面向世界?官僚腐敗的現象不杜絕,又怎樣迎接外來侵略者的挑戰?慈禧愚昧至極,挪用海軍軍費只為建自己的頤和園,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滅亡相比,究竟哪個更重要?北洋海軍戰敗,天降大雪,頤和園裡的那艘石頭做的精緻的船真是個極大的諷刺。

海上的戰爭是一扇門,敗了,就推開了中國受外來侵略者的凌辱,關上了統治者做的關於天朝的夢。

中國的夢早該醒了。敲碎夢境的,是日本這個極富野心的民族,他們用接近殘忍的方式獲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們譴責日本人的罪行,同時也悔恨當時中國的落後。歷史證明,落後,是要挨打的!

釣魚島問題曾一度被擱置,此刻卻被日本再度拋出。無論這是國家利益的搶奪,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壞,還是醜陋的黨派政治鬥爭,甲午海戰中日本竊據的釣魚島,21世紀的中國絕對不會有半步退讓!

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國的崛起,是龐大的經濟成長數字,是中國能夠與世界首腦平起平坐,是美國在稱霸道路上意識到了“中國威脅”。

如果說以前的中國不夠強大,對抗外來侵略時失敗了,而此刻日本再次顯現出這種占有的野心的時候,中國用最堅決的語氣說不!因為我們有實力應對肆意的侵犯,也絲毫不畏懼!

“每一場大海戰,都決定著兩個國家的命運。”1894年,威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xx年後,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已成歷史。如今,人們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漸漸遺忘了百餘年前的奇恥大辱。此刻,《甲午大海戰》無疑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正如片中多次引用的《天演論》中的句子:“世間萬物,優勝者生存,民族國家也如此,今中華民族若不奮起,必將為人類歷史所淘汰。”雖然早已在歷史書上了解過這段歷史,但當坐在電影院中直觀地感受那箇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起的時代、看著影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時,我的心無疑是沉重的——在課本上正正經經的方塊字背後,沒有人明白那是多少鮮血、多少生命,也沒有人明白這些鮮血是怎樣流的、是為何而流的。

影片從一群懷揣強國之夢的少年講起,我的心也隨之起伏澎拜:

當他們在去英國的船上應對即將遠離的故土齊齊一跪時,我的心中不禁有一股暖流湧上,為他們的愛國赤誠而肅然起敬;當他們開著新式鐵甲船駛入中國領海時,那一刻,儘管我明知結局,卻依然像他們一樣的滿懷激動與興奮,仿佛看到了中國在大海上所向披靡的豪邁氣勢……

然而,好景不長,正如片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所言“中國這個巨人又是突然跳起,伸個懶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做一番偉大的事業。但,過了一陣子,只見他坐了下來,喝口茶,吸口煙,打個哈欠又睡著了。”北洋水師這支當時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艦隊,七年未添一艦、炮彈嚴重不足。李鴻章增添艦隊裝備的多次奏請,被慈禧太后一一駁回,而她用以修葺頤和園慶六十大壽的費用可購買足足20艘軍艦!與此同時,日本天皇卻是省吃儉用、捐出俸祿購買快速艦。更有甚者,北洋水師與日軍打得如火如荼之時,北京頤和園內卻是一片歌舞昇平;堂堂大清的軍艦,竟成了為慈禧太后運送水果的私家貨船!命中日軍“松島”號彈藥庫的炮彈竟是臭彈!我憤懣於清政府的腐敗之風、人們的醉生夢死。

當慈禧下達“能夠開戰,但不可先開炮”的荒唐懿旨並導致福建水師的全軍覆沒之時,當清政府應對侵略者的不平等條約一味求和之時,當看著海軍為守所謂的“禮”而錯失一次次戰機之時,我胸中恨鐵不成鋼之氣久久難以平復……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當鄧世昌駕駛著“致遠”號義無反顧地撞向日本“吉野”號時,當愛犬“太陽”咬著他的披風隨他一同沉入大海時,當劉步蟾等人拒絕投降、親手炸沉軍艦並自刎殉國時,我的心不可扼制地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自己的犧牲堅守了中國人的愛國信仰,扞衛了中國人的尊嚴,警醒國人“國難興邦”。

走出電影院,在觀影時迸發而出的情感已漸漸退去,但很多烙在心裡的畫面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不禁反思:那場艱苦的、恥辱的、悲慘的,壯烈的戰役所傳承的民族信仰與堅持,我們身上還剩下多少?當我們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受到侵犯時,我們就應做些什麼?“致遠”——“到達遠方”,是期望我們走得更遠,那么,我們又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