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1500字

一向以來,我以為甲午中日海戰當時的中國戰敗,是單純的因為國力不支造成的,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才明白事實的真相。戰爭已過去了一百多年後的這天,這部電影又將這次戰爭史詩般的再次展此刻國人眼前,好像在訴說著一個永遠不變的真理;“落後保守就會被動挨打!”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_1500字

詩曰:

割地難償債,債高到極天。

行籌無萬數,納幣一千年。

__題記

1877年,年輕無為的光緒帝勵精圖治,決定振興中華,可是由於西太后慈禧的“垂簾聽政”,使強盛的大清帝國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時,在日本,明治天皇開始親政,他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發動了著名的“明治維新”,使弱小的日本強大起來。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擴張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終於是日本發動了黃海大戰。

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戰中,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無情地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鄧世昌命令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堅定地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號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部下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他的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這一幕驚天泣地,壯烈至極!連日軍也肅然起敬。

這是多么悲壯的一幕。在甲午戰爭中,雖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奮戰,但仍因為不少官員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軟弱無能,還逼迫清政府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投降主義簽訂了《馬關條約》。

我悲憤,悲憤政府的無能,悲憤軍隊腐敗;我嘆息,嘆息日本的改革,嘆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釣魚島被奪,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無能,哭泣失敗的變法!

從清代“甲午事件”,聯想到現代的“釣魚島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國真的這么弱嗎?其實,中國也不弱。從1949年以來,在這60多年來,中國各代領導人,鞠躬盡瘁,“三彈”的研製成功,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澳門香港的順利回歸,經濟的改革,航母的出現……這些都證明了中國的實力,都證明了中國已經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中!

如果真讓日本再藐視我們下去去,中華還能騰飛嗎?還是那么百折不撓的嗎?這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梁啓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可見祖國的未來都寄托在我們身上。

但是如今,美利堅和日本人聯合起來,私自違背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膽大妄為地將“侵略之魔爪”伸向我們那聖神的領土。我們不可以像清朝那樣軟弱,我們要扞衛我們的領土去,中華還能騰飛嗎?還是那么百折不撓的嗎?這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革命先輩們將千千萬萬戰士浴血奮戰打下的江山交付我們手中,我們怎能辜負他們的期望!我皺了皺眉頭,心裡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將五千年英雄的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找回來,重振我們中華少年的雄威!讓藐視我們的外國人大跌眼鏡!讓中華少年自強不息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努力吧,同學們,讓我們共同自強不息。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甲午戰爭觀後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文之觀後感: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占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儘管1920xx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民眾,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20xx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

一向以來,我以為甲午中日海戰當時的中國戰敗,是單純的因為國力不支造成的,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才明白事實的真相。戰爭已過去了一百多年後的這天,這部電影又將這次戰爭史詩般的再次展此刻國人眼前,好像在訴說著一個永遠不變的真理;“落後保守就會被動挨打!”

當時的清政府耗資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規模龐大,實力雄厚,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從北洋水師新購買鐵甲戰艦到日本訪問之威風,到不到一年的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不光是因為日本的強勢崛起,關鍵是當時的清政府被外強中乾、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所迷惑,政策上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政治上腐敗墮落,貪官橫行,再加上貪圖享樂、混蛋無比的慈禧太后只顧為自己準備六十壽誕的大肆祝賀,不惜動用北洋水師的超多軍費修建“頤和園”揮霍無度,致使北洋水師的戰艦彈藥裝備嚴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戰艦上僅僅只有三枚炮彈。再看日本,當時的明治天皇英明決策、銳意改革,對內推行“明治維新”增強國力,實行軍國主義,對外不斷擴張,侵略掠奪朝鮮和中國。戰爭中作戰的的雙方,一方是準備充分、蓄謀已久、兇狠殘忍、陰謀狡詐,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準備不足、倉促應戰、戰略失誤的腐敗透頂的清朝政府。更讓人可恨的是,在戰鬥的最關鍵時刻,一邊是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鄧世昌、丁汝昌,一邊卻是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方伯謙、趙懷業,而朝堂之上更是投降派、主和派當權誤國,跪地求饒,人心惶惶。這樣的戰爭,其實結果誰勝誰負早就命中注定,簽署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也實屬被逼無奈。

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卻仍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前車之鑑”也時刻提醒著我們必須要吸取教訓!就像周恩來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我們一齊努力把美麗中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國富而民強,讓東方巨龍早日騰飛,讓偉大的中華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巔!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觀後感

“每一次大的海戰都將決定著兩個國家的命運。”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座右銘,他從始至終將自己的志向定在為祖國的崛起而奮鬥。

從1840年,中國步入了近代社會,從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戰敗,導致了西方列強的不斷侵入。割地、賠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都深深的打擊著中國的心臟。戰敗後的清政府,開始總結經驗,是什麼原因使清鎮府導致失敗。李鴻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器物技術,來挽救清鎮府的危機。

1894年9月,在黃海上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機械大戰——中日甲午戰爭。就是這場戰爭,使得多少愛國志士以身殉國。這一仗打的壯烈,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威嚴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氣概。北洋艦隊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一身正氣,與艦同亡。在“致遠艦”中炮傾斜後,彈藥用盡。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撞去,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多少次的炮彈轟擊,多少次的忍痛堅持卻還是失敗了。眼看著那枚炮彈穿擊鐵甲打在了敵人的“心臟”里,如果那枚炮彈一爆炸是否勝敗會再議論一番。但那顆炮彈卻是一顆臭彈,甚至還有些炮彈因做工不細而不能上膛,這些本不應該出現的情況卻出現了。有些人說如果當時清政府出銀子買下那艘新式的英國軍艦,也許勝敗就會另堪別論了。但事實會如此嗎?有些人會拍著胸脯說“會的”。但那中說法是不對的,如果那艘軍艦被買下來只會拖延失敗的時間而已。因為政府的腐敗,你給他在好的軍事裝備就算這一仗打贏了,那下一仗呢?這一仗打贏就代表著沒有人再“欺負”你了嗎?

歸根結底,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這樣一個落敗的腐朽的政府給它在好的軍事裝備也不會有太好的結局。就像將要落山的夕陽,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將散失的血一樣紅色是無法改變的。官僚的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著海上的戰火炮聲在一個接一個的帶走熱血的戰士時,皇宮裡正在看大戲,這樣的政府怎會勝利。打不過就不打,躲得過就去躲。

我們在新世紀的曙光下,腳下踩著多少革命志士拋灑過熱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們的犧牲,怎會換來一個嶄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我很自豪的說:“我是中國人”。中國發展靠我們,而我們心中的熱血奔騰,胸懷大志。革命的精神傳承給了我們,我們必須接手並發揚光大,去完成歷史的使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不忘國恥。對,不忘國恥背負著歷史的使命。心中的戰火再也難以平息,讓我們: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