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國家博物館有感精彩作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20xx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併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家博物館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國家博物館觀後感篇一

今天是20xx年6月9日,星期四。我們年級利用下午上課時間,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下面我來總結一下本次活動的感受!

首先,在入館之前,工作人員對我們進行了周密的檢查,唯恐我們把這炸了似的,經過重重檢查,我們終於來到了傳說當中的國家博物館大廳。

經過看大廳里的宣傳欄,我才知道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為1920xx年7月9日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同日,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 1959年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0年3月成立的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1960年正式命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1959年8月,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兩館大樓竣工,為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築之一。同年10月1日,在國慶十周年之際,開始對外開放。

抱著好奇心,我想知道這裡藏著什麼寶貝,於是,我走到地圖前,才知道這裡集文物徵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於一身,將系統收藏反映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的珍貴文物。展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經常能在歷史教科書中見到。

中國國家博物館基本陳列以中國通史為主,通過舉辦有關歷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多種專題陳列,以及臨時展覽、常設國際

交流展覽和捐贈品展覽等不同形式的展覽,向公眾系統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秀的民族傳統和當代主流文化精神,並全面地展示與宣傳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進程與輝煌文化,介紹世界文明與優秀文化。通過高水平的歷史學、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研究,不斷豐富和深化公眾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國家博物館還將成為首都中心區供公眾進行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重要場所。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收藏本國古代、近代文物資料及研究歷史科學和有關學術問題的機構,館藏文物藏品62萬件,並有一支專業的文物保護、修復隊伍和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國家博物館的考古研究力量擁有水下考古、田野考古和航空遙感攝影考古的專門機構。館屬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是中國唯一的水下考古專業機構,具備一支專業的水下考古隊伍和先進水平的技術設備

我主要參觀了原始社會的展館!原始社會的陳列為遠古居民( 約170 萬年前-1 萬年前)、氏族社會( 約1 萬年前-5000 年前) 和文明的曙光( 約5000 年前-4000 年前) 三部分。在遠古居民部分可以看到中國已知年代最早的元謀人,稍晚的藍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以及和我們同屬於進步智人階段的山頂洞人的形象。展櫃中陳列著他們打制的石器、採集的樹籽、狩獵的禽獸殘骸。山頂洞人的骨針和用獸牙、貝殼製成的裝飾品,表明人類已開始縫製衣物和有了審美意識。

距今1 萬年前後,人類開始磨製石器,並開始了制陶、紡織等手工業生產,氏族的分布也更加廣泛。陳列中有8000 年前的稻穀,7000 年前的骨器、陶器,以及在陝西姜寨發現的6000 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 模型)。距今5000 年前後,農耕技術有了較大提高,一個人的勞動除能滿足自己的最低生活需要外,還能提供一定剩餘產品,從而導致了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的產生。這時出現了專門的手工業生產,出現了文字的萌芽,文化藝術和宗教也都有顯著發展。人們在陳列中可以看到石犁,最早的銅刀,漂亮的彩陶、玉琮、玉鉞、玉龍等重要禮器。

奴隸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陳列分為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時期和夏—春秋時期的各族共五部分。

本次活動十分有意義,我們學習了好多知識,受益匪淺!

國家博物館觀後感篇二

為慶祝五四青年節,汽研中心於20xx年4月24日,組織團員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以進一步了解國家的發展歷程,增強愛國精神。我很榮幸的成為其中的一員。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20xx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併的基礎上組建成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是以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

新開放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過《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兩個基本陳列,全面、藝術、形象地展示中華文明的歷程和現代化建設成就。《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復展是以大量珍貴歷史資料和文物,真實再現了自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上下求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奮鬥歷程,展示了盛世中華團結和諧的繁榮景象。

在參觀主要內容之前,我們首先進入的是復興之路的序廳,序廳緊扣“偉大的民族復興”的主題思想,彰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的偉大壯舉和輝煌成就,體現自強不息、探索奮鬥的民族精神。它將古人的藝術想像和航天技術發展通過時空進行對接,前者是古代藝術的最高成就,後者是現代空間技術的頂峰,兩者都代表了人類的最高追求。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廳,這五大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很多具有該階段代表性的物品陳列,其中最為典型的也是展示篇幅最大的有虎門抗英、渡江戰役、開國大典和飛天攬月這幾點。

虎門抗英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意圖以武力打開中國大門而向虎門發動進攻時清軍官兵英勇抗敵的英雄事跡,雖然在該戰役中英軍擊敗全部8500名守軍,關天培因此壯烈犧牲,但是當時的中國人民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不屈不撓地抗擊外敵入侵的精神預示著中國人們的覺醒。

以前一直以為現在的所有都是理所應當的。但是這次觀看中過的復興之路後,我的想法完全變了。中國人民真的很偉大!當帝國主義來欺負中國,人們都沒有飽飯吃,但沒有人低頭!而是掀起革命,讓帝國主義知道中國人民是不能欺負的!當日本來臨時,中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沒有放棄!日本人大肆地屠殺中國人民,想磨滅大家的意志!但是我們的意志不但沒有被抹殺,而是變得更堅固!我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趕走了帝國主義。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站起來了!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中國共產黨領導著廣大人民民眾,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斷探索著、奮鬥著、發展著、前進著……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齊哀悼,一齊歡呼,一齊奮鬥,一齊感動……不論遇到什麼,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將會不斷發展進步!中華民族終於能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了!我為自己是箇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中國中人民終於能抬起頭來面對帝國主義了!那些崢嶸歲月我們並沒有白過。中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們不能忘記以前受的恥辱,應該用自己的努力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我們現在的幸福是來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鮮血和意志換來得!

這次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再一次讓我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和平的偉大民族,中華文明曾對人類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強盛是一代代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

國家博物館觀後感篇三

歷時三年的改擴建工程,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館。3月11日,我有幸來到這裡參觀,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氣勢磅礴。

走進國博,置身於寬敞明亮的西大廳,透過7扇銅門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天-安-門廣常南北兩側的樓梯,猶如一幅寬厚的臂膀。聽講解員介紹,銅門、樓梯,仿佛敞開的胸襟,懷抱遠方,迎接八方來客,寓意著國博的博大與包容。對著銅門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家喻戶曉,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我想,這也是放在這裡的寓意吧。

新國博建成後,形成了“兩軸一區”的建築特點。“兩軸”,分別是長330米的藝術走廊構成南北軸線,由西大廳、中央大廳、東大廳串連而成的200米長的東西軸線。“兩軸”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稱之美。“一區”,是指在地下一層形成了由國博劇嘗學術報告廳、演播室組成的展示區。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兩軸”“一區”,然後跟隨講解員踏上了“復興之路”。經過修改完善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重新開幕。這是國博改擴建工程竣工後最新推出的第一個基本陳列。陳列通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遙這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陳列展覽。 陳列共分為五個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這條“復興之路”上,聽著講解員耐心細緻的講解,看著一幅幅珍貴的照片、油畫、文物展現在眼前。讓我也受到了教益。

在建築風格和展示上,我同樣得到一些感觸:原建築與新建築的結合、展覽上歷史文物與多媒體科技的融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改擴建充分考慮到原建築已在人們的腦海中經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設計時非常注重與原建築風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個外立面保持不變,新建築向東擴建40米,向地下擴建兩層,向地上擴建一層,新建築嵌入老建築之中,新老建築形成有機的結合。不僅保持了改擴建部分建築風格與原有建築的協調,而且增強了整體建築的層次感。陳列的亮點在於展示手段的豐富多彩,不僅僅是照片、油畫、文物等靜態的展品,還增加了多媒體半景畫文物組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鐵路多媒體互動場景,空間模擬了一輛火車,有車頭工作艙,有座椅,牆上的電視是動態的草原景象,讓人仿佛置身於開往西-藏的列車之上。既強化了視覺效果,豐富了陳列內容,又使觀眾有了更多的參與項目。國博精心設計使修改後的陳列更加大氣莊重,增強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豐富感,彰顯出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深邃魅力。

國家博物館觀後感篇四

今天我去參觀了國家博物館,真的是感慨萬千。

展覽分幾個部單元。“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復興之路》圍繞千年巨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等六大主題,反映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外國列強欺負中國人民和人本侵略中國的這兩部分。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了,帝國主義國家往我國大量的運送鴉片,使社會變的腐敗,使中國人民失去健康。後來林則徐雖然消滅了鴉片,但帝國主義仍不放過中國,跟中國打仗。而中國輸了,就跟帝國主義簽定了很多不平多條約,讓中國的土地不再完整,況且中國每年都要賠錢給帝國主義。中國人變得非常窮,滿大街都是餓死的人。而中國人民並沒有放棄希望,而是站起來反抗。1939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但國民黨並沒有站起來反抗。國土大面積淪陷,日本人占了中國的很多部分。隨只中國人民也開始受欺凌。日本帝國主義大面積屠殺中國人。而中國人則沒有放棄,而是舉起武器去打敗日本帝國主義。1945年日本投降,澳門和香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以前一直以為現在的所有都是利索應當的。但是這次觀看中過的復興之路後,我的想法完全變了。中國人民真的很偉大!當帝國主義來欺負中國,人們都沒有飽飯吃,但沒有人低頭!而是掀起革命,讓帝國主義知道中國人民是不能欺負的!當日本來臨時,中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沒有放棄!日本人大四的屠殺中國人民,想磨滅大家的意志!但是我們的意志不但沒有被抹殺,而是變得更堅固!我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趕走了帝國主義。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站起來了!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中國共產黨領導著廣大人民民眾,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斷探索著、奮鬥著、發展著、前進著……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齊哀悼,一齊歡呼,一齊奮鬥,一齊感動……不論遇到什麼,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將會不斷發展、進步!中華民族終於能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了!我為自己是箇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中國中人民終於能抬起頭來面對帝國主義了!那些崢嶸歲月我們並沒有白過。中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們不能忘記以前受的恥辱,應該用自己的努力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我們現在的幸福是來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鮮血和意志還來得!

隨著時間的洗禮,中國已經穿越了幾千年,那些曾經的事件也早已成為歷史。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21世紀,總讓人感到繁華的街區後有一種莫名的空虛。而今天參觀了博物館後讓我意識到了肩上的責任。

清朝末年,是一個讓中國人感到心痛的時期,外國為了自己的利益,竟用鴉片這樣的毒物來買斷中國市場。中國苦難的命運就此上演。我看到了陳列在玻璃櫃中的一份份厚厚的不平等條約時,我的心中有著巨大的哀痛,當我看到泥塑的苦難者臉上那一雙雙無助的眼睛是,有給予了我無數震撼,我從哪眼神中讀出了一種希望的渺茫,生活的苦難,但同時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里千山只等閒。”這是一種怎樣的豪邁。在這個展館裡,到處都響著激昂的紅色歌曲,看著革命正處於蒸蒸日上的照片,我也覺得熱血沸騰了。仿佛看到了星星之火,燒到整箇中國。終於,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祖國站了起來,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我感到無比的驕傲,不只是為了不再受屈辱而自豪,更是為了一個個面對亡國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中華兒女驕傲自豪。

在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科技等方面都相對落後。正是有了像錢學森一樣的一批愛國人才,不畏艱辛萬難,堅持研究,這才成就了中國今天的輝煌。他們的精神讓我感動,那種“志在強國,淡泊名利”的獻身精神更是讓我感受到了一種高尚的品德。

現在21世紀的中國早已不是人人可欺的弱國,曾經那一段段刻骨銘心的國恥訓誡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直至如今,我國仍在努力,為了給百姓一個安定快樂的生活。

走出博物館,幾句話湧上心頭,只要心中有希望,面對名利坦然對待,就總會有迎來曙光的那一天。而,還是中學生的我們,唯有此刻立志,努力學習,在不久的將來也為祖國貢獻出一份力量!在這裡,我衷心的祝願祖國能夠越來越昌盛。

國家博物館觀後感篇五

從門頭溝坐26路小巴到蘋果園,改乘1線捷運,大概半個多小時後到了西單,在一家麵包坊買到了妻愛吃的法國麵包。因為早晨起的晚沒有吃早飯,因此兩人就地將法國麵包解決了一部分,安慰了一下肚皮後,坐22路公交到前門。前門的人很多,攜妻穿過眾多來自不同地方的遊客,來到國家博物館正門的“北京20xx奧運會倒計時”紀念牌前。妻的學生證在畢業時沒有被學校收回,因此鑽了個空子,憑藉妻的學生證為妻買了張學生半價票,而我,只能買張成人票。還好,國家博物館的票價不是很高,總共花去我們45元。存好包、拿著票,我們步入博物館,開始了在時光長河中的蕩漾……

曾經聽說過印加人及其創造的古代文明,但因為以前對歷史的不在意,對古代文明的缺乏了解,所以,對印加文明並不是很了解。今天去了博物館,才知道有印加文化的展覽。帶著一頭的霧水進入展廳,在消逝了的古文明發掘文物中參觀。雖然說通過參觀,對印加古文化的了解沒有多少系統的深入,但卻被古代印加人的智慧和由他們創造的古文明所征服。

此次的印加人祖先及其珍寶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秘魯國家文化委員會共同組辦。展廳分為六個部分,依次向遊人展示了印加文化的起源、發展、壯大、鼎盛、衰落及滅亡的全部過程。通過大量的出土實物,向參觀者再現者昔日印加人的生活、宗教、政治等各個方面。展示的文物以陶器、金銀飾品以及紡織品為主,各種形象的陶製品向遊人展示著古代印加人在生活和生產的過程所展現的聰慧,金銀飾品顯示著古印加人的富足,紡織品讓遊人對古印加人的靈巧感嘆不已。

古代印加帝國的疆域主要區域在今天的秘魯共和國,古代印加人早在一萬四千年前就已經抵達秘魯,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開始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創造古代文明。1438年印加王帕查庫齊即位時建立的印加帝國使印加文明走向輝煌。1532年貪婪的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侵入印加帝國,使印加帝國逐漸消亡,印加文明逐漸湮滅。感謝考古學者的研究和發掘、出土的很多的珍貴文物,使得今天的我們還能在廢墟和殘存的文物中領略和感受往日的文明。

站在仿製的馬丘比城的巨石城牆邊,似乎能感覺到古代印加人在富貴的馬丘比城裡舉行祭祀活動的莊嚴;透過展廳牆上張貼的“太陽神廟”圖片,感覺自己已經站在古印加人的祭祀隊伍中對古代神靈進行莊嚴的定禮膜拜;透過防護玻璃看著展櫃裡那些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陶器,想像著妻和我在親手或拿、或端、或抱著那些陶器行走在大地上。古代印加人對貓科動物有著很強烈的圖騰崇拜,在這些展示的陶器文物中有著很大的體現。在很多的陶器上可以看到有貓科動物造型,包括他們的淘制的武士都是以貓科動物作為頭飾。

由於時間太短,加之妻與我當時的準備又不是很充分,所以,現在只有憑藉我模糊的記憶,將此次對印加人祖先及其珍寶作一個不是準確的描述。

“葵布”,是一串串打著結(打結的部位不同、打結用的繩子的顏色也有差異)的細繩在豎向依次連結在一條橫向繩子上組成的物品。它是古代印加人來傳遞信息和計數的工具。由於古印加人沒有文字,因此,葵布成了傳遞日常信息的主要工具。佩服古印加人通過繩索上不同部位的打結來記錄當時所需要的信息,更佩服他們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建立和維持古印加文明,這是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堅韌的。

一顆中年女性的頭骨。之所以對這個展品記憶深刻,倒不是我有什麼異常的嗜好,主要是這件展品向參觀者展示了古代印加人的高超醫術。在這顆成年女性的頭骨上,可以看到前後共有五個環切的一指粗細的孔。正是這五個孔讓這顆頭骨有了特殊的意義,因為它向後人展示了當時的古代印加人所擁有的高超醫術:古代印加人可以通過複雜的頭部環切外科手術來治療某些疾病,使病人康復(通過對出土的環切頭骨的研究表明,頭骨切口周圍有感染的痕跡,肯定手術是在活著的人頭骨上施行的,這是很大膽的外科手術,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做了環切手術的病人都完全康復。這位病人大約做了五次這樣的手術,每次手術後似乎都痊癒了。——引自博物館對該展品的說明)。

魚紋棉製方巾。在一尺長寬見方的棉布上,古印加人利用高超的紡織技藝,象蜘蛛布網一樣,在棉布上有序列的排布著魚紋和雙線紋,黑白相間的顏色讓魚紋在雙線紋上緊湊有序的排列著。

人頭形陶瓮,是用來承載液體的容器。它的大肚子造型很有意思。瓮頸部呈人頭像形,橢圓形大肚子的瓮腹,腹一側有繫繩用的直耳,瓮底為平底。這個陶瓮將彩繪與雕塑有機地融為一體:人物帽子上的垂直條帶紋和螺鏇紋飾、垂至肩部和背部的黑髮以及纖細的雙眉、瓮體上的戰利品頭像、藝術化的貓科動物圖騰紋飾等均系彩繪而成,而人物的雙耳、鼻和嘴則採用雕塑的方式加以處理。如果這個陶瓮裝上液體的話,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大肚子的男人因為喜歡那樣的液體而忘乎所以的將自己的腹部喝的滾瓜溜圓。

金貓頭。古代印加人對貓科動物很圖騰,這個金子做的貓頭又一次應證了我的感覺。金貓頭為圓頭造型,圓眼、內嵌貝殼,寬鼻,鼻孔圓張,嘴部半張,吐出長舌,露出三角形尖牙,雙耳略微前傾。耳、前額、鬍鬚上垂掛金屬圓片。記得博物館的說明上寫的是這個金貓頭屬於“比庫斯文化”(印加文化的一個過程)的雕刻作品,富於藝術表現力,對貓頭以一種極其誇張的形式表現出來,好象主要用於祭祀。

以上是我在自己模糊的記憶中將各類展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寫了出來,當然,每件展品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靈魂,一件展品就是一段歷史,就是一個場景的再現,但因為記憶的模糊和篇幅的限制,就不再累述了。

被譽為“立體攝影”的超現實寫真主義雕塑藝術——蠟像,以前只是聽說過,從來沒有近距離觀察和真正接觸過。今天,有幸在中國蠟像館將這個空白做了一個稍微的填補。

蠟像館展廳在博物館左側的二樓,分為一、二兩個展廳,主要以人物蠟像為主。在到達蠟像館的時候,第二展廳的遊客相對少些,於是我們先進入了第二展廳進行參觀。由於對蠟像這門藝術的了解不是很多,加上我本身的藝術細胞少的可憐,因此,剛開始準備參觀的時候,只是圖個新鮮、看個熱鬧,沒有什麼太多的心理準備,但當我們進入展廳看到人物蠟像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藍黑色的太空背景下,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英雄航天員“楊利偉”同志微笑著向進入展廳的參觀者們揮手致意。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們進入的是蠟像館的話,如果不是在“楊利偉”同志所站的台子前豎立著一塊“請勿觸摸蠟像”的警示牌的話,我可能會跑過去和這位英雄交談。在藝術家的精心製作下,這個活生生的“楊利偉”站在我們的面前,那種為祖國航天事業做貢獻的信心和決心、那種能為祖國航天事業奮鬥的自豪感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了“他”的臉上。我和妻在“楊利偉”的左側、右側反覆看了多次,越看越覺得比真人還真,越看越被藝術家的精湛技藝所折服。妻忘記了“不可觸摸蠟像”的警示,不由自主的觸摸了一下“楊利偉”的“手”確認“不是真人,只是有些軟和彈性”後,才拉著我走進“楊利偉”左側的入口,進入裡面的展廳。

手按劍柄的“秦始皇”威猛地站在遊客面前,頭髮花白的“康熙大帝”笑咪咪的摸著自己的鬍子,“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人”在“笑談”中憧憬著共和國的明天,“鄧小平”在注視著改革開放的繁榮景象,“十大元帥”向人們展示著共和國將軍們的風采。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藝術家的手中被再現了,仿佛讓我們也回到了過去,領略到了這些偉大人物的真實風采。

展廳裡面專門設定了一個小塊,向遊客展示蠟像的製作過程。原來,蠟像是先用石膏製作一個實體模型,然後將特殊配比的蠟加熱成液體注入石膏模型,待蠟液凝固後將石膏模型脫除,將形成的蠟像修飾完成。說似簡單,但在實際的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十分複雜,需要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

帶著新學到的知識,經歷了因為看到那么多活生生的人物所帶來的激動而忘乎所以的差點撞到了牆上的危險之後,我和妻依依不捨的離開二展廳,進入一展廳。

一展廳的人物更多,有體育明星、科學家、藝術家等不同行業的人物蠟像,“斗酒詩百篇”的“李白”斜倚酒罈醉臥在地上醞釀著新的詩句,“巴金”和“冰心”兩位老人笑容滿面的談論著共和國的文學潮流,“‘小巨人’姚明”緊緊的保護著似乎是剛剛搶到的前場欄板球準備傳給隊友進行反擊,“‘外星人’羅納爾多”留著他奪取“大力神”杯的新髮型準備抬腳射門了……妻和我在一個個蠟像前留戀,在遊客們照相機閃光燈的閃爍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地域。

蠟像被做的太逼真了。藝術家的想像力更加的豐富!有位藝術家做了一個坐在椅子上熟睡的男人蠟像擺在休息廳的過道處,恰巧在不遠處有位遊客可能因為參觀累了,坐在長椅上靠著牆熟睡了。蠟像的逼真讓妻子搞不清楚那個是真,哪個是假,仔細觀察了蠟像後,又將遊客也當作蠟像去觀察,結果發現後者是個真人,引的在休息廳休息的其他遊客一陣歡笑,不好意思的妻羞紅了臉……

佩服著藝術家們對蠟像人物深刻的揣摩和恰倒好處的把握,感嘆著藝術家們的高超技藝和豐富的想像力,在領略和回味著一個個人物昔日的風采中,妻和我告別了蠟像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特展的展廳在博物館右側的二樓。博物館一樓右側的展廳原先是“文化遺產日特別展覽”,已於前一天結束了,裡面正在收拾整理,不再對遊客開放,讓我和妻感到很大的遺憾,還好,在接下來在二樓的參觀中看到的大量寶貴文物,讓我們減少了些許的遺憾。在樓梯口檢票後,將打過孔的票張進口袋,同妻一起順著樓梯來到二樓。感覺到有些累,正好展廳門口的長椅上有空閒的地方,於是讓妻一人進去先看,我喝了點水,在椅子上少時休息後進入展廳參觀。

展廳分左室和右室兩個部分,我從左廳開始參觀。順著門左側在選購紀念品的眾多遊人往去,第一件展品就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那是一件青銅器方鼎,具體的名字我現在記不清了,大概叫做“虎耳牛頭鼎”。五頭形態各異的長角、虎耳的銅牛首尾銜接的站在鼎口上圍成一個圈,剛好將鼎口圍住;鼎腹兩側各有一隻頭朝上、尾朝下、呈爬行狀的銅虎,威猛之勢自然流露;三隻虎足形鼎腳均勻的分布在鼎腹底側,使圓鼎穩穩的站在展柜上。整個圓鼎結構緊湊,布局合理,想像豐富,造型逼真,銅綠色顯示著它年代的悠久,讓我駐足許久不忍離去,盡情感受著那段昔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