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閉島觀後感範文

《禁閉島》不愧為年度最佳驚悚心理大片,這部電影絕對對得起以上稱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禁閉島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禁閉島觀後感篇一

《禁閉島》不愧為年度最佳驚悚心理大片,這部電影絕對對得起以上稱號。可以說這是一部很晦澀的電影,它精彩絕倫的故事背後,是更多深邃的細節,蘊含著廣闊的歷史,許多人看完以後,也許已經被電影複雜的劇情和背景搞暈了,真相究竟是什麼,也許當你一遍又一遍的看之後,才能逐漸看懂這部影片獨特的魅力。以下影評會透露過多劇情,請確定你已經看過電影再來閱讀以下文字,否則,你將失去一次刺激的感官之旅。

影片的開始是暴風雨的前夕,搖晃的船艙和眩暈的主人公,低沉的天空,廣闊的大海和孤零零的小島,一下子就把氣氛壓抑下來了。主角泰迪是一個二戰退伍的老兵,作為一個出色的聯邦執法官,自動請命前來禁閉島調查一件離奇的失蹤案。他和新搭檔查克一起在暴風雨的前夕登上了這個孤零零的小島——一座精神病院。

一個淹死了自己三個小孩的女病人在重重看守的小島病房中人間蒸發了,泰迪立即自動請命前來調查此事,神秘的精神病院一直有著很深的秘密,誰都不願意提起,誰都不願意講述。泰迪本來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著可愛迷人又深愛自己的妻子,可是一次縱火案,一個叫安德魯萊迪斯的人燒死了自己的妻子,此後此人被送往了禁閉島,從此人間蒸發,之後在詢問一個從島上回到大陸的精神病患者時,泰迪了解到島上隱藏著極深的邪惡。此時,借著女病人失蹤的契機,泰迪來到島上,就是為了找出殺害妻子的兇手和隱藏在精神病院深處的秘密。通過細緻的調查,越來越多的疑點暴露了出來,泰迪發現島上應該有一個神秘的第607號病人,可是島上只有606個病人,他確信這些失蹤的人都成為了精神病院院長的心理試驗的犧牲品,為了將所有人繩之於法,泰迪深入的調查了下去,此時,嚴重的偏頭痛發作了,痛苦的泰迪經常陷入幻覺之中,他看見自己妻子死去的樣子,看見那個消失的女人和死去的小孩,尤其每一次,小孩都哀怨的看著泰迪說你為什麼不來救我。最後,所有的線索指向了和小島相對隔離的那個燈塔,在詢問了被囚禁的精神病患者和躲在岩洞中本應在外度假的失蹤女人的主治醫師後,泰迪相信燈塔里就是邪惡實驗的進行處。拍檔也失蹤了,泰迪相信他被關在了燈塔里。於是泰迪孤身闖入燈塔,為了救出拍檔和揭露邪惡。當打到守衛進入燈塔,緊張的來到最頂層時,顫抖的泰迪打開了關閉的門。卻吃驚的發現:本來應該是實驗室的地方,只是一個簡陋的小房間,醫生坐在桌子後面看著泰迪,緩緩道出了真相。

原來泰迪自己就是這裡的病人,他就是安德魯萊迪斯,607號病人,二戰歸來的他因為過度殺戮和面臨了過多死亡而陷入精神崩潰,酗酒無度,妻子苦勸無果,燒毀了城裡的房屋搬到了郊外。可是妻子也因此精神錯亂,最終,妻子淹死了三個孩子,而痛苦的泰迪開槍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從此人格發生了分裂,為了逃避自己殺死妻子的事實,選擇性遺忘了自己是誰,而捏造出了縱火犯安德魯,而自己依然是執法官泰迪。被送到了禁閉島來接受治療,當時醫學上流行的對待精神病人的方法是手術切除大腦的一部分或者長期的藥物抑制,而且對待精神病患者幾乎沒有人道。禁閉島精神病院的醫生認為應該人道的幫助患者解除痛苦回復正常,於是採用了特殊的療法,泰迪是醫生一個風險極大的賭注,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人道療法的效果,他們扮演成了泰迪想像中世界的各個角色,讓泰迪完成自己的想像,最終自己來發現這一切不過是虛幻的,從而接受現實——自己是殺人犯,自己深愛的妻子殺害了自己的三個孩子。當發現自己手裡的槍是玩具的,自己一直的執法官拍檔其實是自己的主治醫生,夢裡纏繞著自己的那個本應該不認識的小孩其實是自己的女兒,自己嘴裡念叨的名字其實都是自己本名安德魯萊迪斯字母變換排列出來的時,最終泰迪醒悟了,他幾乎不能面對自己幸福的家庭破裂了,妻子和孩子都死去了這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天,當醫生們檢驗療效是否有效,是否反覆時,泰迪假裝自己又再次發病,治療失敗,並且作為危險病人,切除自己的大腦白頁,從此“死去”。

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有第二個故事,第二種理解。即泰迪是正確的,這個島確實邪惡,深牢里那個泰迪曾經採訪過被抓回來的囚犯,岩洞裡躲藏的醫生都在說明這個島的勢力多么龐大,正如醫生所言,當你被定性為精神病時,即使你不是精神病,可是你的每一句解釋都在展示你是一個精神病,沒有人願意聽你,相信你。島上的醫生會用各種方法折磨你的神經,使你發瘋,最終證實你是一個瘋子。島上的每一口食物,每一口水,每一支煙都是在傷害泰迪的神經系統,從而讓其陷入幻覺中,以至於最終讓泰迪確信自己確實是瘋子,一切都是幻想出來的。最終,泰迪決定變成植物人,也不願意像大多數人一樣違背良心的沉默下去。

我認為此種說法不合適,我覺得是沒看懂電影,望“像”生義了。首先,爭議最大的是影片的結局。主人公和“查克”坐在台階上,一片陽光明媚,作為主治醫生,他想知道泰迪是否被醫好了,另一種說法是“被醫好”了,泰迪對醫生說:查克(幻想中拍檔的名字),我們一定要逃出去。醫生以為泰迪又恢復過去的老樣子了,失望的回頭對院長搖了搖頭,院長也失望的搖了搖頭,讓人取出了手術器具,準備切除泰迪的大腦。當泰迪站起來之後,又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Which would beworse? Tolive asamonster,ortodieasa good man.醫生驚訝的站起來,想要叫住他,可是泰迪從容的走了出去,最後影片在燈塔中落入黑暗,劇終。如果真的像很多人詳細中的那樣,醫院是邪惡的,那么醫生為什麼還要黯然的叫住他,院長也不會失望的要準備手術了,泰迪也沒有必要暗示其實醫生們的好心和努力沒有白費,他可以憤怒可以嘲諷而不會堅毅和從容和漠然的玩老把戲。

還有就是主人公幻覺的描寫,如果醫生所說的是假的,真相是主人公確實是治安官,妻子死於安德魯縱火,看起來也似乎是這樣,一開始幻覺中的妻子的鬼魂也是被燒焦的,真的存在那個失蹤的女病人,她也淹死了三個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妻子淹死了自己的孩子。那么以下場景就無法解釋了:泰迪抱住妻子時,其背後有鮮血湧出,這正是中槍的地方,同時大火的幻覺中,妻子全身都在流水,地上也全是水,這正是淹死的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水給了他極深的恐懼,這在全片開始時泰迪暈船時自我安慰道:那不過是水而已。噩夢醒來發現身上全是水,原來天花板漏水了。那個陌生的女孩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如果不是自己深愛的女兒,為什麼會這樣呢。還有就是一直以來,泰迪臉上都有傷,可是當他醒來的時候傷口沒了,這就是在暗示,之前的一切都是幻覺。對於結局那個燈塔,很多人認為是暗示邪惡的象徵,但是我覺得這是影片內涵的表現,禁閉島這個影名本身有兩個含義,第一是這個關閉精神病患者與世隔絕的小島;第二是主人公心中被壓抑的人格,自我的禁閉。電影的海報是主人公劃著名了火柴照亮黑暗,而燈塔一直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主人公想去燈塔其實就是暗示了潛意識中從禁閉中的突破,燈塔是來劃破黑暗的。這部電影裡蘊含著深刻的佛洛依德式的心理暗示,水、燈塔、虛構的人物都是泰迪生活扭曲的再反映。當最終泰迪清醒了,無法逃避無法面對殘酷事實時,他選擇走向“死亡”也不要背負著殺妻喪子的悲痛和罪惡。

其中還有兩處比較有意思的細節,一個是開始泰迪去醫生家中時另一個醫生曾經對他說過:你是一個心理防衛很厲害的人。這就暗示了泰迪強烈的自我保護,使其陷入幻覺而難以相信事實。醫生家中的音樂和泰迪進入德國集中營時候的音樂是同一個,這也是為了刺激其不斷去回憶真實是什麼。另一個是泰迪從懸崖回來的時候,警官(貌似是院長?)開車送他去醫生那裡的時候對他說,你是一個暴力的人,這一點我很清楚,我不同意那些醫生的看法,他們相信你,可是我了解你,你心中的暴力無與倫比。這句話其實也揭示了真相:醫生們是善良的,選擇相信病人,並且竭力幫助其自我康復,而這個軍人則認為這是無用的,應該和主流做法一樣,切除其腦白頁,讓其永久“馴服”。

作為一部心理懸疑巨作,這部電影和《搏擊俱樂部》很相似,講述的都是人格分裂,有意思的是本來這部電影原計畫由《搏擊俱樂部》的大衛芬奇和布拉德皮特來完成,後來由於《返老還童》的拍攝而換成了馬丁斯科塞斯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搭檔。可以說薑還是老的辣,斯科塞斯很好的將這種壓抑穿過劇情,穿過時代傳達了出來,尤其一部很多人看的一頭霧水的懸疑片,卻得到了廣泛的追捧和好評。迪卡普里奧的演繹也很精彩,至少他早已不是《鐵達尼號》裡面那個青澀帥氣的偶像演員了,實力和演技征服觀眾。

最後來探討一下影片裡的一些背景和細節:電影發生在五十年代初期,這個時候是冷戰剛剛開始,美國國內麥卡錫主義泛濫的時候。所謂麥卡錫主義就是美國全國性的對共產主義的迫害和進步勢力的打擊,類似於中國的文革,當時整個社會都瀰漫著恐怖、焦躁和不安,不斷有人被迫害、被監禁、被拷打。冷戰的重幕壓抑而令人絕望。這正是和整個影片的氛圍恰到好處的結合了起來。影片中多次出現病人說不願意再出去,外面出現了一種炸彈,可以一下子炸掉一座城市。其中有一個人又說了一句:其實最厲害的炸掉不是氫彈,而是人心中的炸掉!意思也是在暗示人格分裂。不安的歷史背景沖刷著這些可憐的渺小的人群,就像壓抑詭譎的大海包圍著孤零零的禁閉島一樣。燈塔是能夠看見的,希望的燈塔和小島被海水分隔開來,有人認為它是希望,有人認為它是罪惡的場所。一群扭曲的人蜷縮在一段扭曲的歷史裡,悲劇的終章,還是泰迪的那句話最引人深思:“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做好人死去?”這又是莎翁式的慨嘆。不僅僅是在說掙扎的自己,也是在說這個時代下人們面臨的選擇。

禁閉島觀後感篇二

本周在周四下午的消費心理學課程上觀看了影片《禁閉島》。觀看電影的起初並不能理解講述精神病人的故事與“消費”有什麼關係,但是再反覆的觀看後才漸漸理解在講述查克的故事的過程中,用了許多心理學的原理。

在心理醫生告訴查克他才是真正的雷迪斯的時候,他說查克想像出的所有的人物的名字都是同樣字母的不同組合,用的就是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中用到對近似讀音和字母順序形成聯繫的方法。

同樣的,在消費心理學中可以用類似的方式,比如廣告中不斷用產品名稱和適用產品的場景等相關單詞不斷用同樣的字元進行顛來倒去的重複,給消費者實際造成不斷強化的刺激。造成甚至日常生活的場景中,只要聽見或看見廣告詞中的任意一個字元就能夠聯想到該產品的印象,並進行消費。這種利用消費者潛意識達到目的的同時有著一個好處,消費者會認為有著極大的自主決定消費的能力,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實際是按照商家設計的方式進行消費。

人的潛意識是一個完全唯心的世界,因為在意識中很難像跳出意識的維度去真正分辨意識的範疇,就像在夢裡很難發現自己在做夢那樣。商家可以很容易的利用消費者的潛意識,來實現刺激消費者消費的目的。

禁閉島觀後感篇三

今晚看了《禁閉島》,那種局中局的感覺讓我頗有深思啊,什麼是事實,什麼又是真相,在禁閉島那裡是模糊的,又是融合的黑暗。看著主角泰迪的糾結,以及他的無處可躲,我在頻幕之外感到焦急,一步步的逼近真想,又或者是一步步的把自己逼向死亡,正如他最後說的一句話:“在這裡我想到一個問題,我是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好人一樣死去?”

恩,從前看到後,發現人性的醜陋和社會的動盪,以及人類的貪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在這個問題上無法去糾結…看到泰迪的幻想,我分不清了什麼是現實,就好像單單一個幻想中的人,可以有那么多的思想,又是那么鮮活,就像是還活著似的,這不單單是精神上的錯亂,這何嘗不是內心的呼喚呢?在一次次夢中,一次次的相遇中,最終分不清前路到底在何方,想著自己搭檔,而是卻不知自己從來沒有所謂的搭檔,那一聲聲的boss在耳邊嘲諷著,似乎是說自己無法擺脫受擺布的結局!

或許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精神病人離我們太遠,又或者說那些那病人做生物實驗是存在的,就好像是我們一直在迴避著社會的陰暗面,可是我們在正視它的時候,何嘗不會失望呢?影片中的泰迪追求著真想,卻在一步步地邁向死亡,如果在最後,他選擇了另一種結局是不是可以活得更久一點呢,但是這又是不確定的,所以影片看不到明確的結尾,只是在猜測中相信泰迪會有更好的選擇,即使心中知道,他會被帶到燈塔中被做實驗,開顱做一個怪物!這也僅僅是我的猜測,似乎這樣的結尾是悲劇的,但是卻是現實的,在那么樣的強大組織面前,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我們不能期待奇蹟的發生,因為即使是邪不勝正,少數服從多數的定理也是不可違背的…

或許《禁閉島》會有第二部,但是我不想去考慮那樣的結局,因為那樣的結局是虛偽,是為了大眾的英雄主義而改編的,這樣的結局是虛偽而更加遺憾的!所以看到泰迪跟著他們走的時候,自己已經將他當成另一個試驗品了,這樣的結局難道不是最真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