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從呱呱落地到一名國中生,這2024年中,無時無刻不有書籍陪伴著我,它們像一滴滴甘霖在花草熟睡之時,默默無聞地滋潤著我,正如杜甫所頌讚的“潤物細無聲”。

《列那狐的故事》豐富了我天真歡樂的童年時光;《伊索寓言》里一篇篇短小精悍卻蘊含深刻道理的故事,給我以生活的啟迪;《誰動了我的乳酪》以淺顯易懂的故事,反映了有些人坐吃山空、不願努力的卑劣作為,給我以警示;《三國演義》中數以百計的文臣武將,讓我認識了智謀的偉大,寬容大度的力量;《童年》讓我感受到了社會底層生活的辛酸和烏煙瘴氣,同時體會到作者對改變這一現狀充滿信心……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而這進步的階梯在現在的中國,已經忍受著灰塵的洗禮和蜘蛛網的裝飾了。有一個調查顯示:中國每年人均讀4.5本書。這與以色列平均每個國民一年要讀65本書,俄羅斯每人每年是55本,日本每人每年是40本,韓國每人每年是11本的數據實在是相形見絀。

“在這么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哪兒有時間去讀書呢?”其實不然,這句話孫權早已在2019多年前做了反駁:“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毛澤東主席自學外語十分刻苦,由於他的河南口音重,發音不準,有時要練幾十遍甚至幾百遍。他日理萬機,公務繁忙,但每天一起床總要花上一個小時學外語,晚上躺在床上還要學一陣子。他還把英語版的《矛盾論》放在身邊,抽空就讀。旅途中也專心學習外語。由於每天見縫插針的學習,到50年代,他就能閱讀一般英語書刊了。由此可見,時間就如同一塊剛吸進水的海綿,無論你怎么擰,總還是有水的,只要你願意讀,總還是有時間的。當你上廁所的時候,可以閱讀一本雜誌;當你睡覺之前,可以看一篇文章;當你面對電腦感到睏倦了,一本書可能是一個提神的良方。

在床頭、桌面,只要是生活中常到的地方,放幾本好書,順手翻一翻,在繁忙和勞碌的間隙積累知識,增長才幹,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已。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吧,你將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