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5篇

在《中小學生健康與學習習慣》中講了一個大課題——親職教育。大家觀看了之後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河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河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1

今天早上的七點十分,我和媽媽一起收看了于丹教授主講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教育專題節目,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的講座主要講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責任心;二是怎樣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堅強勇敢的性格;三是怎樣培養孩子抗擊壓力、面對挫折和防止被騙的能力;四是家長面對孩子叛逆、愛發脾氣不聽話、不愛學習等問題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先要做一個有孝心,孝敬長輩,尊重老師,關愛他人,對學習對社會有責任心。然後才是學會學習。

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是學生學習適應性的表現,而且是其終身學習品質的不可或缺的組成。所以,從今天起,我會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一恆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講座中提到“如果孩子在平時生活中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融洽的關係,那么他便容易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反之則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心裡留下陰影。”,這讓我意識到和父母之間存在的溝通問題,希望從現在開始,多和父母溝通,注意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便能促進之間的了解,增進感情。

觀看完于丹老師《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講座,對自己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我懂得了如何提高自己,希望自己以後成為一個有孝心,有愛心,有責任心,堅強勇敢,積極向上的人!

河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2

20xx年3月12日星期六,《河南衛視法治頻道》播出了于丹教授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的教育視頻,觀看後對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和責任心,以及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和堅強勇敢的性格,怎樣培養孩子抗擊壓力、面對挫折和防止被騙能力,糾正孩子叛逆、愛發脾氣、不聽話、不愛學習等方面有了充分感受和深受啟發。

于丹教授以古代悍匪孝敬母親為例,說明古人在教育孩子時所通過的家祠、家訓、門風方式,讓孩子從小能夠明理,只有讓孩子從小樹立起孝敬父母的思想,才能培養起孩子的責任心。

現代社會隔代教育,是一些孩子永遠生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溺愛之中,從而導致了孩子遇到問題推卸責任、不能獨立承擔責任。家長在生活中應以通過善意的謊言勸導老人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自立、不推卸責任、獨立自主。 孩子在生活中的教養,體現在和同學們集體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能夠自我糾錯,遇到意外事件不推卸責任,不指責別人,能夠意識到那裡是自己的錯並主動的承擔起責任,這樣才能培養起孩子勇敢堅強的性格。 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各方面都優秀的全才,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孩子在無形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裡,過早的陷入了矛盾之中。

于丹教授說: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是特定的,其它都是不確定的,過早的讓孩子學習確定的東西,而不是孩子的興趣所在,就會改變孩子的價值取向,壓制了孩子的興趣,從而導致孩子壓力過大厭煩學習,應讓孩子從壓力過多的學習中解脫出來。

給孩子創造信念是家長的責任,不能讓孩子離開父母無所依託,要把信念傳下去,讓信念和持之以恆的理念去影響孩子,才能鍛鍊孩子在離開父母在社會上能夠獨立自主,判斷什麼是對的,應該去做,什麼是錯誤的,不應該去做,這方面家長套用行動去影響孩子。 讓孩子從小有保底的意識,不能讓孩子什麼都得拔尖,如:要求孩子學習第一,成績第一,比賽第一,無論什麼都要孩子去競爭第一。如果失敗,沒有得到第一,孩子就陷入不能自拔,容易走向極端。一個人保底比拔尖好,讓孩子意識到在學習和競爭中保底其實比拔尖好就行,遠比孩子將來在面對困難和挑戰不能實現目標就撂挑子好。教育孩子學會平常心對待問題,在失敗面前,不去走極端,而能用自己失敗的教訓再去幫助別人成功。逼著孩子當第一,容易讓孩子走極端,讓孩子平時在家就學會受委屈,在外才不會受委屈。

用愛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去用愛的方式感化他人,孩子看到父母勞累時,用糖水讓父母喝,這是孩子通過糖水來減少父母的痛苦,也是一種用愛的方式來感恩父母,父母應該給孩子些讚許,孩子懂得用愛的方式來感化他人時,將來到社會上就不會冷漠、行為冷酷,無視他人的存在,從而幸福的能夠融入社會,懂得如何和別人友好的相處。

教會孩子和他人相處的同時,也要讓孩子面對社會上各種的誘惑而不去上當受騙,這還是要讓孩子有保底的思想,把常識給孩子交足,孩子在面對誘惑時,才不會驚慌失措,才能夠抵禦住誘惑,識破騙局,從而不去上當受騙,教育孩子多掌握些社會常識,才能更多的了解社會。

孩子會對家長的命令會表現出很多反感,儘量和孩子用商量的口吻說話。家長要思考一下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對於不願意做的不要強迫孩子去做,如:別人強迫你做不願意的事情,你也會表現出不聽話的。對於孩子不聽話的處理也要分情況:如果一般問題,可以由著孩子的意願來做,不然過多限制會抑制孩子天性發展。對於安全、品行方面的問題要給他定規矩,講究原則,讓他知道什麼不該做,做了有什麼後果,讓他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總之,通過學習家長平時要注意言傳身教,做好表率,孩子的行為很多都是父母那的反映。家長的品行端正,耳濡目染出來的孩子肯定是端正的,把生活常識、道德常識、禮儀常識、社會常識多教給孩子,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學習習慣就能夠培養起來!

河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3

今天,我準時收看了湖南電視台公共頻道播出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教育專題節目這個講座的欣賞性和教育性很強,看完之後我體會很深,下面總結一些我的觀後感。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講座主要講了三個主題: 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幹砍了做獨木舟。”他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孩子長出了一根根白髮,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吧?”孩子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河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4

這個周日,我準時的在8:20分坐在了沙發上,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河南台法治頻道播出的由於丹老師主講的《中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專題講座。

于丹老師在人格教育中主要為我們強調了一點:在我們中小學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課中,不僅僅是學習。我們還要懂得怎樣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習慣,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懂得很好的處理一些人際關係與學習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等。

看完了于丹老師為我們上的這一堂課,使我受益匪淺。從前,我以為,只要學習好了一切都不是問題。爸爸媽媽儘量的給我騰出大量的時間供我學習,除了學習,家裡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媽媽把什麼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條,等著我去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甚至讓我誤以為這都是他們應該做的,只要我學習好就行了。

聽了于丹老師說的孔子的一句“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話後,我才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比學習更重要的還有許多我們需要學會做的事,而首當其衝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樣做人。

做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其中包括道德、禮儀等等。而我們小學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禮儀方面的學習之外,還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個人,就算學習再好,但卻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話,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個廢人。所以我們從小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家務,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過多的讓爸爸媽媽幫你乾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學著試探性的先做,實在不會的話再讓爸爸媽媽來幫忙。

于丹老師講的這一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內,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了怎樣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連這些都不會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是一個不具備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們常說,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為一名小學生,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學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學習,不是嗎?

河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觀後感5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講的《中小學生健康與學習習慣》有感而發,請聽我細細道來我的感觸。

在《中小學生健康與學習習慣》中講了一個大課題——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是指家教,且家教和門風是最大的家庭資產。家教就是不辱沒祖先厚道做人,守著勤懇持家的農民本分。而怎么與周圍人相處是最基本的家風。孩子需要明理,傳承門風,但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隔輩教育,而隔被教育再大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溺愛。現在語言中,經常說“六一兒童”也就是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爸爸和媽媽只供著一個孩子,那這個孩子就是寶塔上的那個尖。過去養孩子叫拉扯孩子,現在養孩子教供著孩子。在網路上流傳著“孫子療法”,孫子一說話,奶奶啥事也沒了。很多人對自己的爸爸說:“老爸,您當年可不說這么對我的啊”。也就是說,很多家庭很有規矩的情況下,到了孫子這輩,啥規矩都沒了。

當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有些祖父祖母們就說了“孩子還小,不懂事”,要知道,這是一個偽命題,孩子小時候才是最懂事的時候。請家長遵守這些要點吧!讓它作為一個您教育孩子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