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作文:爭或不爭

孔夫子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鼓勵人們積極入世,是為“爭”;莊子則信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鼓勵人們逍遙出世,是為“不爭”。儒道二家,孰是孰非?

愚以為,儒道二家的理念並非水火不容,因為他們“爭”與“不爭”的事物不同。儒者“爭”的是兼濟天下、回饋社會的機會,而道家“不爭”的是重權高位、厚祿虛名。因而,爭或不爭孰是孰非,要看它們後面所接的賓語。

再說為官之人的“不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在謫遷之時選擇了“不爭”,他與百姓縱情于山水,任憑自由之心馳騁於祖國的大好河山;“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同樣選擇了“不爭”,他“為報傾城隨太守”,而與百姓一同出獵密州。此二者皆選擇了遠離官場這個大染缸,遠離爭鋒相對、爭權奪利的朝廷,選擇了平心靜氣地擔任一方官員,體恤民情,與蒼生與自然融為一體。而與歐、蘇二人的無欲無求、與世無爭相比,當今官員的“不爭”則是令人“怒其不爭”。魯迅先生曾說:“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視所以怒其不爭。”這“不爭”有兩層含義,一是不敢反抗,二是不爭氣。現今在宦界沉浮的人,通性便在於對權貴誠惶誠恐。被整體的趨向所迫,他們只得趨炎附勢,不敢反抗。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紅樓夢》中的“護官符”。賈雨村原本想做個清廉公正的好官,卻為了能平步青雲而不得不屈服於四大家族。“不爭氣”則體現在疏離民眾、能力薄弱上。感動中國人物沈浩是原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書記,體察民情、任勞任怨,最終積勞成疾於工作崗位上溘然長逝。沈浩樹立了一個“爭氣”的官員榜樣。可這又不得不說是中國官場的悲哀,原本為天地立心、為人民請命、為萬世開太平是父母官的責任,現在卻需要樹立榜樣來鞭策激勵官員,怎叫人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呢?

無論是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是道家“與民同樂”的政治渺小藝術永恆,爭與不爭並不是矛盾的、對立的。“爭”有其道,“不爭”亦有其道,只希望官員們能取之有道,“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