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例文7篇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例文1

畢淑敏,這個人離我很遙遠卻又好似就在我的身邊。當我讀完她的這本詩集後,我才發現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

雖然我在她的文章中並沒有找到太多華麗的詞句,也沒有令人一讀就感到新鮮的選材,但她卻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開屏一樣的燦爛的生活美景。她總能抓住人在生活中發現不到的鏡頭,他總能洞穿人的心理,寫出人人心中有,筆下無的畫面,令人充滿遐想與佩服。

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她總能觀察到別人觀察不到的細節。她的素材全部取於平常人的生活,或許這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對我們來說,她教會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道理,文章都是取決於生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成為你筆下的素材,只要你觀察入微,同樣能寫出好文章。

而《畢淑敏散文集》就是解讀這最好的老師。它是畢淑敏多年精品散文的集選,閱讀她的每一段文字都會有新奇感。讓你讀來佩服於她豐富奇特的想像力。她語言的連結是那樣的清新自然,沒有一點酸澀與沉重。

在這本詩集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像菸灰一樣散去》。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是像是有一股定力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因為“菸灰”在生活中是一件實在不能喚起人們任何記憶與幻想的事物,而現在竟有將它拿來做文章的,我驚嘆作者的標新立異。細細品味全文原文之後,才發現其言辭獨到透徹,深邃厚重。

“醫生+作家+心理學者”是畢淑敏的公式。有限的生命對於她卻活出了幾倍的人生。而在這背後一定有常人所不知的艱辛與心血。

讀完整本書後我覺得她的文章就像她的個性一般堅強韌性。在她的筆下展現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優美的詞句在他的筆尖下翩翩起舞,平淡而又高雅,離奇而又生動。

我很喜歡這本書,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和我一起來分享這本書。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例文2

好的書讓人受益匪淺,有可能終生受益。讀散文集,更是能讓你的情操在相應的時間裡得到陶冶。在眾多的散文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畢淑敏了。她的作品,一掃20世紀80年代末文壇瑣碎平庸的文風,被人稱讚為是“對當代小說的一種拯救”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從事醫學工作20餘年,拯救過無數垂危的生命,幫助過無數來訪者走出生命的低谷,被譽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

故事的起伏,精湛的文筆,讓我不得不讀了一遍又一遍,感受了一次又一次,其中有一個片段讓我感悟至深:

“為什麼不讀書”?夏導問。“沒錢”“為什麼沒錢”?“因為錢在我媽媽那兒”。“你媽媽在哪兒”?“我不知道,我媽媽跟著人跑了,她不要我了,她把家裡所有的錢都卷跑了。就剩下我和爸爸,爸爸說他一個人也要供我讀書,他就上山挖藥材,他在最陡的崖上看到了一兜貝母,人家都看到那兜貝母了,可是誰也不敢去采,只有我爸爸上去了,他就再也沒回來。”這篇《源頭朗》在描寫火石到大城市生活、求學的同時,亦表現了苦難人物心中理想和現實壓迫的種種矛盾。

著名作家賀紹俊曾經說過“畢淑敏與其說是一位作家,不如說是一位心理學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針對我們的心理疾患而開的心靈處方,這源於她的善良和對人的心裡隱秘的洞悉。”

讀畢淑敏的書,能體會到一種特別的愛,讓我沉思許久……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例文3

畢淑敏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讀她的文章是一種超級的享受,在享受中你會對生活、對生命、對自然的感性認知和理性、有神閒氣定的思考。

讀畢淑敏寫的《孩子,我為什麼打你》,讀完以後心裡被她的文字淋漓盡致的感染和震撼。畢淑敏用冷靜有哲理和飽含愛的語言,以對孩子談話的立場,真實地剖析了自己在“打孩子”時的痛苦心理,敘說著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摯而又明理的厚愛。文中寫道:“而對你熟睡中像合歡一樣靜謐的額頭,我向上蒼髮誓:我要盡一個母親所有的力量保護你,直到我從這顆星球上立開的那一天……” “每次打過你之後,我都要深深地自責” , “我願在打你的同時,我的手指親自承受力的反彈,遭受與你相等的苦痛。” “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為久遠悠長。因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得?” 這些語言文字深情而飽滿,在冷靜的思考後,娓娓道來,就像母親打了孩子後,又撫著孩子的痛處悲聲啜泣一樣,使我讀後心裡為之震顫。

讀畢淑敏寫的《回去問媽媽》,文中寫道:“給母親一個機會,讓她重溫創造的喜悅;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我深刻洞察塵封的記憶;給眾人一個機會,讓他全面蒐集關於一個人一個時代的故事……” 文中講述了她無意間聽到母親說的一次經歷,猛然發覺要珍惜現在,塊與母親多交流你不知道的點滴感動。 “母親”,那是多么美好的稱呼,它是愛的凝聚,更是鼓勵我前進的力量。

讀畢淑敏寫的《狂野與城市》,文中寫道:“…… 人們把城市像巨釘一樣楔入狂野,並以此為據點,頑強地繁衍著後代,創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狂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溫文爾雅地接受著。但狂野一旦反撲,人就一籌莫展了……”畢淑敏寫出了舒緩寧靜的狂野與激烈喧囂不己的城市的差別,其實鄉村不過是城市發育的低級階段,再簡陋的鄉村,也是城市的一脈兄長。這篇文章畢淑敏是文章真情與真知於一體,細膩與大氣與一體,集平凡與深刻於一體,集耀彩與華章於一體。

讀畢淑敏 寫的《提醒幸福》,文中寫道:“……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當幸福即將來臨的時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感官的享樂,人卻無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韻律。靈魂的快意同感官的舒適像一對孿生兄弟,時而相傍相依,時而南轅北轍。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它會像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地訓練。簡言之,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它出現的頻率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少。人們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馬車過去很遠,撿起地上的金鬃毛說,原來我見過它……”畢淑敏在《婚姻鞋》寫道:“……腳比鞋重要,這是一條真理,許多多的人卻常常忘記……” 。 “當鞋確實傷了腳,我們不妨赤腳趕路……”

讀畢淑敏的文章,讀到的感覺是她的文字神閒氣定,字裡行間流露的是冷靜和善意。她的文章頗多,她的散文涵蓋了對文化的的思考,對藝術的感覺,對人生體悟等多種類型;她的文章多數反映出她對生活、對生命、對自然的感性認知和理性的思考;她的多數文章反映出她在散文創作上 有著天生的親和力,她的敏感、細膩、唯美的特質,帶給散文自然、優美、直達人心的魅力。因此,王蒙說:“畢淑敏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集道德、文學、科學為一體的思維寫作方式和行為方式。”

我愛讀畢淑敏的文章,畢淑敏的文章很多,但篇篇都是精品,任何一個人進入她的 創作園地,感覺到的是自然,是真善美!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例文4

畢淑敏在她的散文集中說憂鬱是一隻近在咫尺的洋蔥,散發著獨特而辛辣的味道,剝開它緊密粘連的鱗片時,我們會淚流滿面。

看了《畢淑敏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讓我了解了怎么去對待憂鬱。

文章講的是,一位在聯合國工作的朋友告訴畢淑敏,她到過戰火中的難民營,抱起一個小小的孩子。她緊緊地摟著這幼小的身軀,親吻她枯燥的臉頰。朋友是一位博愛的母親,很喜愛兒童,溫暖的懷抱曾攬過無數的孩子。但這一次,她大大地驚駭了。那個嬰孩就像被火烤過的蔥管,萎弱而空虛。完全不知道貼近撫愛她的人,沒有任何歡喜的回應,只是被動地僵直地向後反張著肢體,好似一塊就要從牆上脫落的白瓷磚。

朋友很著急,找來難民營的負責人,詢問這孩子是不是有病或者饑寒交迫,為什麼表現得如此冷漠。那個負責人回答說,因為聯合國的經費救助,孩子的吃和穿都沒問題,也沒有病。她是一個孤兒,父母雙亡。孩子缺少的是愛,從小到大,從沒有人抱過她。因為她不知道“抱”為何物,所以不會反應。

朋友談起往事,感慨地說,不知這孩子長大之後,將如何走過人生。

沒有人回答,但一點可以預見的,她的性格中必藏著深深的憂鬱。

我們都認識憂鬱。每一個人,在一生的某個時刻,都曾和憂鬱狹路相逢。

我還小,今年才14歲,沒有經歷過什麼生離死別,在我的人生中似乎一直都是很幸福的。

我也不懂什麼是憂鬱,但在我那顆小小的心裡,也藏著一些小小的憂鬱。

我的體育一直都很不好,可能是天生有哮喘的緣故,我的體育成績也一直都是班裡倒數的,我對自己很沒有信心。一想到體育成績,就很難過,感覺自己的心在不住的往下沉。我整天唉聲嘆氣,嘆氣自己的體育怎么怎么的不好,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怎么改善,只能沉浸在憂鬱中。

就如畢淑敏所說的,憂鬱如同一隻老狗,忠實而疲倦地追著人們的腳後跟,揮之不去。

可那一次,我卻挑戰了自己,擺脫了那隻“老狗”。每次在學校里要跑800米時,我總是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逃避,就算跑了,也會半途而廢。可那次要800米測試,我再也逃不掉了。讓我去面臨困難,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踏在那朱紅色的跑道上,汗水浸濕了我白色的T恤,自己的腳仿佛有千斤重,每抬起一步都要費好大的力氣。我一次次的想放棄,但都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最後我成功了,我衝過了終點,雖然成績仍是倒數,但是那一次讓我明白了,原來我是可以的,我是可以堅持下來的。努力堅持了,我自己的體育成績也是可以提高的。

從此以後,我每天早晨都會起來跑步,讓自己的體育一點點提高。我再也不唉聲嘆氣。每當憂鬱跟隨而來,我堅持著不停步向前、向前,我知道只要我一直跑在它前面,不讓它超過我,我就能甩掉它。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的體育成績會變好……

而那篇文章的結局也是出人意料的。那個孩子長大了,就如同所有人所預見的那樣,她是憂鬱的,但她卻沒有被憂鬱嚇到,她在一點點試著擺脫它,最後她成功了,她不僅擺脫了童年的陰影,還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們總是去逃避那些令我們感到困難的事。面對挫折時,我們總是沉浸在憂鬱里,漸漸的,變得越來越自卑,經不起任何挫折。

不要嘲笑憂鬱,憂鬱是一種面對失落的正常情緒。不要否認我們的憂鬱,憂鬱會使我們成長。不要長久地被憂鬱圍困,憂鬱會使我們萎縮。不要被憂鬱嚇倒,擺脫了憂鬱的我們,會更加柔韌且剛強。

如果憂鬱是一顆洋蔥,那么我們就去把它切開,去正視它,不要被它嚇到,淚水過後的我們會變得更堅韌,擁有更美麗的一片天空。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例文5

讀畢淑敏的散文,不僅能讓人感受到情感的細膩,文辭的華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啟迪。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筆觸不僅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於是,在她的筆下,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滿睿智的眼光在對生活、對生命進行理性思索的智者。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說“我不重要”,文章一開始,作者就用一連串的四個排比句,來解釋“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實是忽視個體尊嚴和個體價值、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接著作者從多方面列舉了“我很重要”理由:對生命而言,每一個生命來之不易,我們沒有權利和資格說不重要;對父母而言,我們是他們慈愛的對象,幸福的中心,我們不敢說不重要;對愛人而言,我們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們不忍心說不重要;對子女而言,我們是他們的靠山和慰籍,我們沒有膽量說不重要;對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們不好意思說不重要;對事業而言,我們就是創意,就是新構想,我們無法說不重要。

面對著這么多無法拒絕的理由,我們怎能不說“我很重要”?而且應該是由不習慣說到大聲地說,從“我對自己小聲說”到“響亮的對世界宣布”,我們應該有這份勇氣,因為能大聲說出“我很重要”,就是心靈對生命的一種莊嚴的承諾。

也許你很平凡,也許你很普通,你沒有乾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也不會在史冊上永垂不朽,但是,你作為一個生命來到這世上走一遭,就注定了在你個人的歷史上也將是一片輝煌。因為,對你的父母來說,對你的愛人來說,對你的子女來說,對你的友人來說,對你的事業來說,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別人無法替代的,你確實很重要,這就是作家畢淑敏對生命的解讀。如果讀者你能理解,那么,你一定會不看輕自己而好好地活著。其實,每個人在世上活著也不過幾十年的光景,為何不珍惜這幾十年的光陰,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奮鬥著,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她應有的光彩呢?

尚且,只要我們無比重要地生活著,我們就無愧於心靈對生命的許諾!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例文6

隨手在兒子的書櫥上取出一本書——《畢淑敏散文集》,當我翻開那厚重的積澱,看著那螞蟻般的鉛字在書頁上變幻,體驗著許許多多擲地有聲的話語與思想,尤其是其中一篇文章叫《提醒幸福》,讀後覺得很有感觸,她在書中說,人要時刻感受和提醒幸福,她還說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當幸福即將來臨的時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感官的享樂,人卻無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韻律。

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它像會傾聽音樂的耳朵一樣,需要不斷地訓練。

簡言之,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它出現的頻率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少。

人們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馬車已經駛過去很遠,撿起地上的金鬃毛說,原來我見過它。

人們喜愛回味幸福的標本,卻忽略幸福披著露水散發清香的時刻。那時候我們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顧後不知在忙著什麼。

世上有預報颱風的,有預報蝗蟲的,有預報瘟疫的,有預報地震的。沒有人預報幸福。其實幸福和世界萬物一樣,有它的徵兆。

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很有節制地向我們噴灑甘霖。你不要總希冀轟轟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撲面而來。你也不要企圖把水龍頭擰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靜靜地以平和之心,體驗幸福的真諦。

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它不會像信號彈似的,在很高的天際閃爍紅色的光芒。它披著本色外衣,親切溫暖地包裹起我們。

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常在暗淡中降臨。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女友一個溫馨的字條……這都是千金難買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綴在舊綢子上的紅寶石,在淒涼中愈發熠熠奪目。

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一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機遇、友情、成功、團圓……

它們都酷似幸福,但它們並不等同於幸福。幸福會借了它們的衣裙,裊裊婷婷而來,走得近了,揭去幃幔,才發覺它有鋼鐵般的核心。幸福有時會很短暫,不像苦難似的籠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難和幸福分置天平兩端,苦難體積龐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塊小小的礦石。但指針一定要向幸福這一側傾斜,因為它有生命的黃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我們要提高對於幸福的警惕,當它到來的時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鐘。據科學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結果比無意要好得多。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說,這是春天啦!心裡就會泛起茸茸的綠意。

幸福的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說,請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地伴隨我們。那我們豈不是擁有了更多的幸福!

所以,豐收的季節,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災年,我們還有漫長的冬季來得及考慮這件事。我們要和朋友們跳舞唱歌,渲染喜悅。既然種子已經回報了汗水,我們就有權沉浸幸福。不要管以後的風霜雨雪,讓我們先把麥子磨成麵粉,烘一個香噴噴的麵包。

所以,當我們從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時候,請不要躊躇片刻後的別離。在今後漫長的歲月里,有無數孤寂的夜晚可以獨自品嘗愁緒。現在的每一分鐘,都讓它像純淨的酒精,燃燒成幸福的淡藍色火焰,不留一絲渣滓。讓我們一起舉杯,說:我們幸福。

所以,當我們守候在年邁的父母膝下時,哪怕他們鬢髮蒼蒼,哪怕他們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很幸福。因為天地無常,總有一天你會失去他們,會無限追悔此刻的時光。

幸福並不與財富地位聲望婚姻同步,這只是你心靈的感覺。

所以,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說:我很幸福。因為我們還有健康的身體。當我們不再享有健康的時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著說:我很幸福。因為我還有一顆健康的心。甚至當我們連心也不再存在的時候,那些人類最優秀的分子仍舊可以對宇宙大聲說:我很幸福。因為我曾經生活過。

讀著《畢淑敏散文集》,體驗著畢淑敏對幸福的理解,才發覺自己多年來,行色匆匆,韶華漸去,忽略了太多的美好。於是告誡自己,要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裡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

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例文7

畢淑敏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樣是一位慈祥而又可愛的母親。

在《混入北圖》這篇文章中,畢淑敏的母愛與她對兒子的教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那時,北京圖書館是最大的圖書館,哪裡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書,但那裡卻有規定:只對成年人開放。不知是不是遺傳了畢淑敏,她的兒子從酷愛看書,對文學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當他長到十幾歲已經是個小伙子的時候,畢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帶兒子“混入”北圖,滿足孩子向博覽全書的願望。

本文主要講述了畢淑敏到兒子進入北圖的過程和看書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進入的過程。在過程中,運用了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識破的心情,但兒子也急切想去看書的複雜心情。在好不容易進去後,兒子恨不得把全館的書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閉館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中,充分的體現了兒子對讀書的渴望,甚至把博覽全書為理想。的確,在我們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很寶貴的,我們在學習上,不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而是多多去闖闖,在豐富的經歷和閱歷下,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世界是包羅萬象的。在青春時,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為夢想努力,像畢淑敏的兒子一樣,有志氣:“長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從正門走進北圖,因為那是貴賓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