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太和碑補碑第一人散文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稻花飄香,正是旅遊的好季節。我應約陪同遼西部落格圈的幾位喜好舞文弄墨的朋友,一同來到遼寧義縣萬佛堂石窟遊玩。她深深吸引我們的是其豐厚的文化內涵,當我們沉醉於古人留下的無比珍貴的藝術財富時,更驚嘆於《元景造像題記》的書法藝術。其書法遒勁,於雄強悍勁之中,含秀潤嫵媚之氣,在峻拔整齊之中寓流暢生動之勢。被康有為亦稱之為“元魏諸碑之極品”。接下來,我們又瞻仰了新開鑿的幾洞石窟,洞壁的彩繪飛天吸引了我們的眼球。壁畫構思巧妙,飛天、羅漢形態生動傳神。經過石窟寺工作人員的詳細介紹得知,帶著崇拜好奇的心情,我們拜訪了東籬軒主人——書畫家關長江。

關長江,1947出生,號緣別居士。遼寧義縣人。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高級班結業。根藝美術師。錦州市根協副主席,錦州市書協會員,義縣書協副主席,濟南東方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物收藏協會會員。曾任義縣評劇團美工兼樂手,其擔任舞美設計的劇目曾多次在省市及匯演中獲獎,如《加林與巧玲》、《桃李梅》等。根藝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根藝大獎賽,《水中撈月》、《重返人間》等均獲國家大獎。《遼西晚報》對其事跡和作品曾有報導。傳略輯入《義縣誌》、《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現在的通訊設備和交通工具就是方便快捷。20分鐘後我們就來到了關長江老師家的門前,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關老師氣度不凡,流露出一股大家的風範。一陣寒暄之後,我們走進了關老師的小院。真是福人居福地,別有洞天。院子裡一派生氣,許多種顏色的菊花,笑傲西風。一棵老樹上結滿了成熟的果實。滿架的葫蘆娃娃墜滿了霜秋······。走進了關老師的畫室,多了幾分神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油畫,畫面上的佛和菩薩栩栩如生,莊嚴中滲透著無限和藹。其次是,左側油畫中的關雲長,橫刀躍馬,好不威風。畫室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元景造像碑文補文全刻,關老師經過數年的研習準備工作,和王澗泓先生共同合作下,耗費了無數心血終將“元景造像記”即“太和碑”上消失的字補齊,還依據原碑文的字型鑿刻出完整的“太和碑”碑文。業內學者對此盛舉及價值給與了高度的評價,關老師也因此獲得了“太和碑第一補碑人”的美譽。

我國著名書法家王景芬老師看過此碑文字後作詩讚道:“元景書達妙,雙州未揖到。太和第一碑,北魏書重造。”關長江的字,頗具魏碑體風險奇而有法度,王景芬老師認為“下真跡一等”,僅次於真跡,不仔細研究難辨真假。並為重刊元景造像記題跋曰:“弟子關長江君攜來遠景造像記新舊拓二紙。一紙為民國二十六年舊拓,其可辨認者謹三百餘字,余皆剝泐不堪。然縱觀拓中存字,確非凡品。余叢書經年,曾遍攬可尋之北魏之拓,即便世推之張猛龍、張玄等碑只能與之相頡頑也,其碑似當為北魏之冠首,書刻非但為魏楷絕品,且間有以行作楷,可見北碑無行之論實謬矣!另紙為重刊全字新拓,其墨香撲鼻,令人刮看。乃關長江與其同籍聯為福山昆仲之王澗泓二人,不惜重金,殫精竭慮,意為萬佛堂開光刻記千五百周年獻禮、搶救國寶所獲果焉。其剝瀝之字由魏之研究者澗泓、長江擬補,仿真書刻為長江所為。嗚呼!二君如此苦心,其精誠之志堪嘉,其獻身精神堪敬,令人感佩之至。僻遠文古縣有如此精誠之士,何患祖國碑刻瑰寶無繼乎?鑿窟刊佛盛舉,蓋由北朝首開先河,且恢宏至極,摩崖造像記刻,亦為魏楷楷法之一大景觀,天下窟群皆以莫高、雲崗、龍門為最,其間摩崖記刻謹龍門尚存,然二千餘品中可與元景媲美者亦寥寥無幾。清末學者任公梁啓超曾為元景造像記作跋云:“其書由八分蛻入今楷,痕跡盡化,而神理固在,天骨開張,光芒閃益,神龜正光。”梁公此語實不虛也。今觀長江所刊,堪稱下真跡一等,其筆畫、筆意、布局及刀法盡觀其功力矣。殘泐漫漶之處,今日得能風采重煥,實為對國家、民族、人民的重要文化貢獻!”

關老師多才多藝,善吹竹笛,有“遼西第一笛”的美稱。精通書畫、碑刻,又攻於根雕、奇石等。

紅透的夕陽已落入了小院,我們和關長江老師依依道別,這一次旅途非常愉快,我們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