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成長

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成長  作者許偉才

教師是一種特定的職業,其角色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曾有這樣一幅對聯:“學高德高為師,言正身正為范。”這幅對聯蘊含了教師的角色內涵,作為一名教師,學識和道德以及身體力行之事,應成為別人之楷模。在新形勢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決定我們教育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讓學生感受老師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的關健因素。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除了要有過硬的教育教學水平外,還必須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母親般的慈愛。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用一顆博愛的心去創建良好師生關係,讓學生健康成長呢?

首先,教師要深入學生群體,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中學生,心理不成熟,易激動,但又開始把自己看作“成年人”,怕別人認為自己是“弱者”。因此,他們好表現、好獨立,自我意識增強,既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又不易接受老師簡單的說教……。因而,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學生,經常參與學生的課餘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可親可敬。作為班主任的我,一方面,充分利用活動課和第二課堂課機會,多和學生一起交談,一起搞活動,如下棋、打球等,從而了解學生;另一方面,堅持做好本班的“學生情況記錄”,記下各學生的學習、生活、紀律和思想表現等情況,以利於根據學生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從而有效提高同學們的思想認識和學習成績,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師生關係是否融洽,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愛心。其實,關心和幫助學生既是了解學生的方法之一,又是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的方法之一。如去年十月的一天傍晚,我班同學在運動場踢打球摔傷,他沒有說,晚修上課了,我散步到學校,順便到班上看看同學們。發現他伏在台上,我馬上叫到辦公室。當我了解情況後,一方面,立刻租車把他送到縣醫院,另一方面,及時通知他的家長。我一刻也沒有離開,直到十點鐘左右,家長才來,可他還有頭暈,我和家長一起陪到十一點多,才回家。第二天同學沒事回校上課了。這在我看來是小事一樁,可學生會因此而深深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母親般的慈愛。當然能有效地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樣我們就能從他們那極時了解到班裡的一些情況。就那的幾天后,我王世磊同學了解班裡同學的情況時,發現岳世浩同學上周開始進網咖了。我極時找岳世浩同學談心,原來,他是網咖的常客,上周一,對家人說學校要求學生要上網查閱知識,家裡沒的可到網咖查。理直氣壯地叫父母拿錢進網咖,還說要上晚修(其實連續幾天晚上都進網咖)。我在指出其錯誤的同時,立刻打電話和岳世浩同學父母聯繫,共同解決這一問題,同時,舉行一次告別網咖的主題班會。據了解,我班打那到今及少有同學進網咖。班主任工作中,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師要和學生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係,就要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多關心、了解學生,並儘自己最大能力真心實意去幫助他們,學生才會給你豐厚的回報的。

其次,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多一分微笑,少一分訓斥。

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使我體會到,老師憑嚴厲、生硬的態度教育學生,是達不到預期目的的。因此,我們作為教師,要理解他們,教育過程中,要熱情、溫和、多鼓勵、少訓斥,真心和後進生交朋友,當學生有了進步,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和讚揚。這時,我們送以微笑,是最美好的語言,也是對學生的獎賞。微笑,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體態語,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感召作用。她像一縷縷晴和燦爛的陽光,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甘露,催開了無數人才之花朵。

我今年所帶的王劍鋒同學,外表很斯文,有冷美人之稱。可新學年開學沒多久,就表現出:生活散慢、我行我素、不講衛生……等,不良行為習慣,成績明顯退步。同學都不願意和他同桌,……。我多次找他說教,談心……無際於事。教過他的老師也說,遲到、不講衛生是他頑固不變的習慣。通過家訪,我發現他的家庭較特殊,結合我開學以來對他的了解,我一方面,用關愛的態度了解他的生活學習觀;另一方面,讓他明確遲到、不講衛生等不良習慣的影響,同時共同探討班主任應該如何面對學生的這些表現……,慢慢地,不講衛生習慣改了,可遲到還是時有發生。我抓住時機,表揚他愛衛生等進步。事後以找他,在肯定其好的轉變的同時,希望他增強紀律觀念,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然後我在班會提出:下周開始,如有同學沒有特殊原因遲到的,班會課到講台展現歌喉——唱一首歌!真靈,從此到現在近一學期了,他再也沒有遲到了。當然,班裡別的同學也極少遲到。他在上學期的期末考進步很大——全級排名進了一百多名。

第三,教師要做到既愛“金鳳凰”,更愛“小丑鴨”。

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平等對待全體同學,不斷深化對學生的認識,避免憑第一印象偏愛某幾個學生,厭惡個別印象差的學生。否則會滋長優等生驕傲自滿情緒,而後進生則失去自信心和進取心,更不願與老師交流,甚至產生對抗情緒。當學生受挫折時,用微笑告訴學生:能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找到好的解決方法也是成功。在班集體中,我總精心營造一種平等、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