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和諧”美文放送:一合萬事興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一‘和’萬事興”。其中,“和”字是關鍵。其實“和”就是“諧”、“諧”就是“和”,“和諧”兩字實為一體。但是我們好像沒聽說過“構建和社會”或“構建諧社會”的,所以縱使它們意思相同,終究還是放在一起更為和諧,這就叫作統一融合嘛。

雖是玩笑話,倒也體現了“和諧”的真諦:統一融合,相得益彰,是為“大一統”。人與自然大一統,人與人大一統,歷史與時尚大一統,文化與革新大一統,熔萬千事物於一爐,出來一顆金光燦燦、藥效神奇的藥丸,這顆金丹,就是“和諧”。

然而,現在這顆金丹卻有點兒不倫不類。怎么不倫不類?就說于丹吧,人家一個教授不過是在電視上講了幾節課就把社會給燒熱了。倘若這樣的結果是使得全民皆讀《論語》、《莊子》,倒也罷了。但熱炒的最終結果卻變成了狠抓于丹的錯:使勁兒地抓,變著法兒地抓,嬉笑怒罵地抓,道貌岸然地抓,幸災樂禍地抓……易中天也遇到了同樣的遭遇,他的課甚至被批出了47處硬傷,若問那挑錯者,則必曰:“研究歷史,實須察之甚微。”誠然,這些硬傷大多還是學術上的問題,但挑刺者的動機恐怕也沒這么單純吧。

嗚呼,社會金丹之畸形還遠不止這些。讓我們把眼光從於丹、易中天這樣的名人投射到自己的身邊吧。近聞有一擦鞋匠靠炒股賺了一大把錢,又聞誰誰誰炒股發了橫財。於是人們的心態開始失衡,吃飯看股,睡前想股,漲則全家狂歡,跌則飯食無味。同樣性質的事件屢見不鮮,什麼選秀,什麼比賽,為了名、為了利,甚至有人揚言:“但求出名,不論好壞。”人心已為利熏,但得出名肯犯科。此之謂也!

早於兩千多年之前,太史公就有這樣的名言佳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原來這樣畸形的“金丹”是由來已久,非一朝一夕熔煉而成!

凡此種種,皆為大不和諧。

可是兩千多年過去了,這顆“金丹”的發展畸形之勢卻並未收斂。

我曾聽過一個講座,主講者是一位力圖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的有志之士。她說自從去過韓國之後,她就得出了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的結論:端午節從此屬於韓國了。對於這樣一個為了中華文化盡心竭力的人來說,得出如此的結論該是多么的痛苦與無奈啊!

今年的元宵節,我第一次沒有吃湯圓,也沒看見誰吃湯圓。我也第一次知道世上還有白色情人節這個東西。是悲哀?還是冷漠?抑或是悲哀以後的冷漠?

凡此種種,亦為大不和諧。

——民眾心態的大不和諧,中國文化的大不和諧。

和諧是什麼?還是那句話:統一融合,相得益彰。可是我們現在有的只是“統一”,卻沒有“融合”,而且還是“被統一”:被西方文化統一、被不正之風統一。“融合”去了哪裡?

“融合”應是平等的、雙向的、豐富的、健康的、水乳交融的。就像“和諧”一詞,不同卻能“和”、多彩而能“諧”。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想來是對的,用小火慢慢炯,慢慢烤,慢慢放調料,井然有序不慌不忙。這樣於領導,國可以治好;於我們,人可以做好。如此所成之國,味美而對身心裨益。

一首絕句,以為結尾:

日隨雞鳴升,月共星色明。家國有通法,一和萬事興。

[點評]

這是一篇優秀的演講稿,文章有獨立、獨特的見解,文風較為犀利。對當今現實問題的看法是比較深刻的,分析也很到位,行文流暢,大氣豪邁。這樣的演講定會受到聽眾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