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作文《環境》

關於環境的文章(一) 隨環境改變

樹葉的飄落是樹的不挽留還是隨風而落的呢?環境改變了我還是我隨著環境而改變的呢?

有一隻烏鴉打算飛往東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雙方停在一棵樹上休息,鴿子看見烏鴉飛得很辛苦,關心地問:“你要飛到哪裡去?”烏鴉憤憤不平說:“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個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聲不好聽,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鴿子好心地告訴烏鴉:“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飛到哪裡都不會受到歡迎的。”

也許,人固守著自己的真誠,卻無法得到這個社會外在環境的認可與肯定。常聽人說,“人要適應環境,不能讓環境來適應你自己。”不明白這句話中所隱藏著的是一個真理,還是一個陰謀?看過的不合理的事情多了,也就不以為有什麼不合理;看到不合法的事情多了,似乎也能泰然處之了。也許,人真的適應了環境,就能得到所處環境的認可。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不同的環境和群體,而我們又如何才能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和融入到一個新的群體呢?人應該適應環境,不要被環境拘泥,在惡劣的環境裡學會生存,進而改變環境。如果你能改變環境,那就讓環境適應你,如果不能那就只能去適應環境,在無力改變生存環境的時候,那么就去改變自己,生存環境也會隨你改變而改變。

學習中遇到的煩惱,分析一些不良行為形成的原因:

首先,當早讀課的鈴聲打響了,可是,遲到的同學絡繹不絕,有的姍姍來遲,對遲到不以為然,還大搖大擺的到小賣部吃早餐;有的同學儀容儀表不符合學校規範,老師一再要求不要佩戴飾物、不要留長頭髮、不要留長長指甲,可有的同學就是不聽,還以各種理由強詞奪理;課堂上,有的同學伏台睡覺,不聽課、不做練習,老師糾正其行為時,暴跳如雷,甚至用粗言穢語辱罵老師;下課期間,有的同學覺得無聊,隨意破壞公物,甚至破壞消防設施設備┄┄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裡面,當自己的言行舉止違反了校規校紀的時候,你有否想過會給集體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即使你覺得目前正在學習的內容很沒有用,但有一點你不能否認的就是好好思考一下,這樣做對嗎?

要改變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所謂的“更新觀念”。什麼想法呢?不要期待環境為你而變,而要爭取儘快地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適者生存——達爾文);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行動:學習是一種生存方式,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學習各種生活自主方式,學習和人交往、溝通、交流情感。學習如何面對壓力,對抗挫折,學習怎樣調節情緒,學習如何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有些同學,特別是新同學,對學校還不適應,在新環境中感到無所適從,情緒上出現了波動,如果不喜歡,你就會很反感,不願意去做,那么你就會很痛苦,很壓抑。適應一個環境首先個人的心態很重要的,希望這些同學儘快調整自己的心態。很多人認為,人好是由於環境和教育好,不好是由於環境和教育不好,一個人由好變壞或由壞變好,是由於改變了環境和教育的結果。人能改變環境,環境亦能改變人。我們須要的是在環境不好時,只有去改變自己,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條件不好時,我們也失去自我,隨這裡的環境改變我們整個人,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要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學習,樹立信心,努力成才。通過學習改變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在家做一個好孩子。

如今社會我們所處的是競爭時代,是一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年代。面臨新的環境對人事物還是陌生對自己的不熟的事情,或碰到難解的事情,用誠心去問下,人嘛,我感覺不管你到那裡只要你先開口,什麼事就可以解決,慢慢就會進入狀況。一個剛出學校的學生想要適應社會就得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畢競最好是我們去適應環境,不是等環境來適應我們,否則就要被社會所淘汰。在沒有機會的時候,那就去完善自己,機會在於自己的發現和把握,而不是等待別人的幫助或是祈求神靈的恩賜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不管世界怎么樣變化,人總是要想辦法適應這個世界的。人與環境是相互關係,就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如果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得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去發揮自己的專長。

關於環境的文章(二) 環境與成長

寂靜的夜晚,雨在淅淅瀝瀝地下著,雨點噼噼啪啪地打在窗外旁邊小樹的葉子上,那有節奏的聲音格外的清脆。春天真的來了,也許只有綿綿的春雨才會告訴人們春天的到來,才會帶給大地的滋潤,才會喚醒沉睡的萬物。讓我不禁,想起了詩人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句,那蒙蒙的春雨滋潤了大地的萬物,給它們帶來了生機。

從春節到現在,感覺自己一直在忙碌中度過,時間悄悄從指間溜走,如同趟過手心的流水,經歷了卻留不住。每天忙忙碌碌地過,還來不及駐足,眨眼二月份也快過了。此刻,似乎有很多東西想寫,當我對著鍵盤時,又感覺無從寫起,思路似乎被打了結。但我的手並沒有離開鍵盤,還是隨著思緒寫下去……

小時候,聽說了《孟母三遷》的故事,《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故事是說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到了中學,學習了唯物辯證法,懂得了外因和內因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影響。參加工作後,接觸了企業管理學中的“青蛙效應”。這一切似乎都闡述了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

然而,環境對人的影響確實不容忽視。俗語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往往人在不同的環境,他所接觸到的事物不同,他所掌握的技能不同,他所收穫的見識不同。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往往人將自己放到一個適合的環境中學習會更快地成長。反之,若人將自己困著在某個不理想的環境中,哪怕你再努力,雖然你也會進步,但是你依然發現自己趕不上別人的腳步。有句話說,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樣的比方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人的潛力往往也真的是在逆境中爆發的,往往安逸的環境,會讓人漸漸喪失了激情和鬥志,從而安於現狀。

正是因為環境給了人鬥志,所以有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流傳千古。年輕人應該需要把自己擺在一個讓自己更加有激情和鬥志的環境中歷練,不能貪圖舒適安穩,給自己一個更適合的舞台去提高自己。當然,社會上有背景的,有社會關係,沒什麼發展需求的年輕人排除在外。人若習慣了安於現狀也是挺可怕的,久而久之,他失去了闖出去的信心和勇氣,在機會面前他變得更加躊躇了,他已經不記得自己曾經的理想,一次又一次推翻自己過去的對自己的承諾,只緣為自己找藉口繼續安於現狀。人固然不能三心兩意地做事情,但是人總要學會改變自己不希望繼續的現狀。你不能改變天氣,但是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環境,但是你可以改變自己。你無法預知明天,但是你可以把握今天。當你認為今天的自己需要更適合的環境成長的時候,就不能繼續安於現狀,否則你明天將繼續活在過去中。

漸漸我發現,人的成長往往也與自己的意識有很大的關係,你覺悟得越早,學到的東西就會越多,你看問題的就會更加深刻,從而更加容易實現自己的理想。人在一個大環境中學習進步會更加快,在那裡,你可以與不同的人交流,你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事物,你可以嘗試更多的想法,比自己閉門造車或者埋頭學習效率要高很多。你會更加清晰你想要什麼,你應該怎么做,你做得怎么樣,這樣你可以不斷地審視和認識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讓自己進步更加快。

關於環境的文章(三) 心情取決於環境

早晨起來來到空氣新鮮的東湖森林公園,在平如鏡面的東湖水中暢遊,心情歡樂無比。

回到家中,坐在寬敞明亮的大廳里,北望雲飛橋和老城區,景色怡人;南觀新城區高樓林立,街道寬闊,心情豁然開朗。

上班到單位,綠樹成蔭,百花盛開,清潔乾淨,辦公舒適,心情輕鬆愉快。

物質決定精神,環境影響心情。如果在渾濁的自然水域裡游泳,心情一定很鬱悶;如果在窄小的空間內居住,心情一定很壓抑;如果在髒亂的單位中工作,心情一定很沮喪。

保護自然環境,創造美好的生活空間和舒適的工作條件,會讓人們的心情更加愉快,生活更加幸福。

在逐步邁進小康生活的今天,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標誌就是努力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需要,大力營造更加適宜人們居住、休閒、娛樂的公共文化或體育設施,使人們的生活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使人們的心情總是那么愉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文化層次較高的人群中生活,在典雅溫馨的環境中居住或工作,人們的思想覺悟和文明程度自然會有很大的提高,這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在發達的國家和中國的大城市,整潔乾淨的生活環境使居民的心情愉快,會自覺養成講文明的習慣,而在髒亂差的環境中,令人心情煩悶,會做出許多不講衛生的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的更加好轉,人們的心情會更加快樂,身體會更加健康,生活會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