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將東徙”話題作文優秀習作選

(王貞鵬老師:請先將文稿貼上在“記事本”,再複製後貼上在此處,以便編輯排版。)

作文題目:

梟將東徙

鵂鶹(梟)遇見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鵂鶹說:“我要搬家到東邊去。”斑鳩說:“為什麼呢?”鵂鶹說:“這鄉里的人都討厭我的叫聲。”斑鳩說:“你要能改變自己的叫聲就可以了。不能改變你的叫聲,即使往東遷移還是會惹人討厭的。”(劉向《說苑》) 

這個故事引發你哪些聯想?給你什麼啟迪?請你以故事所蘊含的寓意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

優秀習作:

流 水 不 腐

四川省新津中學高2006級14班 余尹潔

何如地球的方形,孩子們便有了角落藏身;可地球卻是圓的,我們不得不面對世界。

——題記

從不曾靜靜思索,以為幸福是必然,而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都是那么理所當然。徘徊在這個世界,尋找著最甜美的紅蘋果,尋找著被遺忘的金葉子,尋找著心中隱約閃爍的光明。然而同幾米一起跌跌撞撞之後,才明白有些事不能強求。人實在是有限的,我所無法改變的有太多,但至少,我可以改變自己。

明白這之前,我選擇過逃避。以為世人都在排斥自己,於是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如同棄嬰一般,自生自滅;如同山野的百合,孤獨地綻放,又孤獨地枯萎。然而角落不曾有過,只好在眾目睽睽之下隱藏。雖然希望,卻從不敢質問耶和華:這就是生活。因為自己是多么恐懼

那瞬間坍塌的天堂會令我窒息。無可奈何地度過這漫長的迷離歲月,思索著,或許打一開始就不應逃避,而是選擇改變。難道,錯的人是我?

看到尼采的一段話:固執是一種內臟的疾病。我以絕對平和地心境寫道:我無法像海子那樣堅定,只好苟活至現在,不過既然活著,也就不能苟且地活著。放下筆,我想,黑暗,我穿過了。“我用一隻眼睛觀察這個世界,用另一隻眼睛審視自己。”學著這位義大利畫家的模樣,抱著“吾日三省吾身”的態度,同書中的世界對話,月夜很短,那個世界很大。

流水不腐,似乎改變亦能讓人生更加美好,或許到最後,我們仍改變不了世事,然而人生的意義在於所努力的方向,而不是所處的位置。既然人生不過是從上蒼手中借來的一段歲月,又何必拘泥於史書,何妨別出心裁地立塊無字碑,然後漫步於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後刻有一位主教的墓志銘:起初,我想改變這個國家。可是到了垂暮之年仍無所獲,於是想改變我的家人,可他們根本不理會我的教誨。直至將亡,我才發現,如果從一開始,我先學會改變自己,或許就能改變家人,進而改變國家,再後來,誰知道,說不定世界也能因我而改變。

四川省新津中學高2006級14班 蔣友敏

本無天籟之聲,易則曠世奇賢。

——題記

心跳亂了節奏,雲舞九天,天色變,心歸於一,則我“易”了心中的情感,那天地也為我變色。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在人們看來本質的東西確是難改,不過本質上的過錯也有由於客觀原因造成。古之“易”,今之謂曰:“改變變通”。一個人如果犯了錯誤,認為客觀原因占主導,但是否看見自己本身的錯誤呢?

在我們漫步在那歷史的森林中時,隨處可見古代文人墨客有驚世才華卻不得志,那是因為他們高潔的本身不適合俗世凡塵。這乃是“易”的另一種,他們也在“易”,可他們易的是凡塵俗世的庸俗。

材料中的梟本來聲音不適合唱歌,不被世人所接受,那是因為它本身的粗俗讓世人所不愛。所以它應該易其聲,則其為賢。古有偉大之人李太白不易自己豪放俊逸的風格而不被世人看重;只有孤月賞他的曠世奇才;再有蘇軾三謫之後,更有他“易”其當時之世的想法,這更加體現了他“易”世之雄心。他用他高潔的節操來感染世人,世人卻不為他所“易”,這就屬世人心中污濁之深,以致不能“易”其心志。古代中也頻見驚世之人歸隱深山。故有陶潛不能“易”其心中愛菊之高潔,而自己卻又不能“易”世人之濁污之心,所以他踏著“易”世的失落,尋找到了那一片屬於他自己清心寡欲的天空。所以陶潛屬於那種在污濁之中尋找到高潔的隱者。

心中的天空是隨心而易的,要不然不會有俞伯牙之難懂的琴聲。不管你面對多好的外界環境,如果心中的環境一片狼藉,那么天上的每一種色彩將成為灰色。

本無天籟之聲,易則曠世奇賢,說的是應該讓自己隨時處於變通之中,隨時有改變錯誤的思想,就會成為曠世無雙的奇才。如果心中的煙雲籠罩,則要“易”心成陽光明媚的天空,如果天空中有烏雲陰霾,那則要“易”心於碧海藍天之下,總之“易”時海闊天空。

心歸於自然的色彩,如果抱怨沒有明月的夜空,你將失去滿天閃爍的群星,易之則成為眾星拱月之勢;人處於形色的世界,易則成為曠世奇賢,再易則……

天色變,我心易。

唱 響 生 命

四川省新津中學高2006級14班 杜冬梅

厲風駛過,徒留一地閒花。碎後的彌留之香仍驕傲得我行我素,飄乎地讓我沉醉於歷史。

驕傲的屈原,優雅的仕人,以自己高潔的品質屹立在巔峰。他的美人,他的美好理想都未隨他華美的詩篇而為他折腰。世人嘲笑,多了一位痴人。他惟仰天長嘯,豈知高潔的名質是不容許污濁的塵世而扭曲。於是,疾飛撩動的衣襟將他置之高處,他自置的高處用自己一身的才華來保護。彎曲歷史終將證明為了所謂的生存而改變自己高潔的品質是錯誤。他依舊是自我,那個時代真正的自我。

浮華的仕途令多少才人為他而改變。可命運總造就了“竹林七賢”,他們以竹一般的清雅,淡定著人生。阮籍、嵇康,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築著自己的世界。一位優雅的隱士,不畏世俗的仕途,驕傲著自己的琴音。那些清雅的花隨著他的思想、他的才情抑或是他的琴音而漫舞。躲著世俗的眼光,堅持著本來的自我。我悄悄地,似乎聽到了那彌留在山澗的琴音。那是何等的桀驁不馴,灑脫中略帶的狂傲揮灑著自己匆匆的人生。可是,他死了,死於世俗,可是我明明看見他嘴角揚起的一抹殘笑。他贏了,他以文人獨特的方式戰勝了世俗。不屈於世俗,仍是我——驕傲的嵇康。

潺潺的歷史長流,洗滌著多少文人武士,已記不清老子是否仍然活著。但他集氣於一身,逍遙的步子仍彌留在世間。頹廢的周室並未讓他折腰,他悄然的隱去,彌留之音仍響徹古今。

或許片刻的改變可以安度一生,但疏不知這輕微的一轉變已使自己變得平常無異,這長長的歷史之卷少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何必為了一時的貪圖安逸而改變自己高潔的生命方式,也許堅持初衷才是奏響整個時代的華章。

南唐後主李煜向命運折服了,只得一杯毒酒而死在閣樓中。徒留一篇篇憂愁的文字來祭奠他的精神,他的國度。

昔日的風景,仍歷歷在目,滾燙的大地樹著一代代才人。可不濟的命運仍在考驗著每一個人。何不攫一片藤葉,留有餘香,駕著自己的生命之車,管他世俗與嘲笑,或許千年以後你會找到那駛向自己的歷史華章。

低頭,看自己

四川省新津中學高2006級16班喻 頤

當你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受挫時,可曾記否?低頭,看自己。

當你無奈於壓力,停滯在路途中時,可曾悔否?或許該,低頭,看自己。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柳屯田在仕途上受挫,且去填詞。他也曾苦思冥想,分析世態,而又無奈於滄桑。

一世英明,竟只得出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他的故事,只化為青樓歌妓的淺斟低唱,口傳到井水邊的百姓故事。

柳屯田,你可曾想過:低頭,看自己?若能審視自己,改變自己,或許今天你的名字會熠熠生光。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在大宋的歌舞昇平中,李後主怯懦了。整日哀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儘管他的詞賦美得冷艷,美得淒涼,但一個堂堂七尺男兒,更貴為君主的人,為何不能更堅強?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如此消極的話,不該出於男兒之口。

倘若李後主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或許他的詞賦會更出色。

看清自己,無論身份地位,無論追求的是什麼,自己,才會心安理得。淮南皓月冷千山。

清空冷艷的白石道人怡然自得。縱使芳蓮墜粉,疏桐吹綠,亦能與友人歸來後,翠尊雙飲,下了珠簾,玲瓏閒看月。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漫步於林間的王摩詰看著自己的影子,悠然自在。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總是在空曠無人的自然里,他與影子為伴,快樂著。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

仕途受挫的東坡先生,不同於怨天尤人的文人們,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讓後人驚嘆。

赤壁那一輪高山月曉,照亮了一個吟唱抒懷的遊子。看清自己,一個華麗的轉身,笑看千古風流人物,一尊還酹江月。

……

太多太多。

追逐時,低頭,看自己。

迷惘時,低頭,看自己。

很多問題,可能在一瞬間,豁然開朗。

歸 去 來 兮

四川省新津中學 高2006級7班  晏 慧

歲月厚重的風沙遮蓋住了歷史,千年前古人的痕跡卻未從此匿跡人間,從那些發黃變脆的古詩書中,古人們的面容隱隱約約,依稀可辨。在《桃花源記》的書中,晉陶淵明蛻去了千年歷史的風塵,從字裡行間向我們邁步走來……

他本是一介父母官,因看透官場的爾虞我詐,污濁腐敗而憤然脫去一身官服,“不為五斗米折腰”。一心想著歸隱,做一個深居山林的隱士。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帶著滿身的疲憊,迫不及待地遷居到了山林,簡陋的木屋,一方荒田從此成為了生活的全部。從此後的每日,當東方剛露出微熹的光亮,他就早早起床,打理那些長滿了荒草的院落、田地,到了晚上,才扛著鋤頭,踏著夜晚的寒露回到家中,來不及歇息,拿起筆墨就寫下自己一天的生活體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大概就是這樣的生活吧。有時來了興致,還會到山中去採摘菊花,忽然一下子的抬頭,就看見了那遠處的山,一邊賞菊,一邊怡然自得地觀看那遠山也不失為一種愜意的生活啊!他悠然地自語道:這大概就是隱士的生活吧。

又一個清朗明麗的天氣,他打理好木屋,腰間繫上一個酒壺,高高興興地出了門,就那樣隨意在山中溜達,興致來了,還會擰開酒壺小酌一口美酒。不覺走到深山中的一座小寺廟中來,他倍感新奇:竟然還有寺廟藏身於這深山中!寺中走出一位老僧人:“施主從何而來?”對曰:“來自俗世!”“至何處去?”他想了想,答道:“來此,就無回返之意!那污濁的俗世,我實難同流合污。不回也罷!”那老僧聽後微微一笑:“施主可曾聽說‘梟將東徙’的典故?”陶潛疑惑地點點頭。“道理是一樣的。環境並不能改變一個人,也不會適應一個人,反之,是人要改變自己卻不去苟同環境,即使身處污濁也是出淤泥而不染。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只要你的心改變一種看法,有所包容,看到的自然會是另一番景象。”陶潛沉思半晌,恍然大悟。“高僧一語驚醒夢中人啊,我明白了,要做一個真正的隱者,不是歸隱山林,與世隔絕,真正的隱士是隱心,即使身處鬧市心仍如湖水一般澄靜。”老僧微微頷首:“該回去了。”

陶潛又酌了一口美酒,欣然道:“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