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話題作文指導及3篇範文

【要義點擊】

古人曾寫過這樣的詩句:“一種春聲渾難忘,最是長安課歸時。”表現了對放學之後那歡快、嬉鬧之聲的深深懷戀。今天,我們周圍的聲音多得讓人應接不暇,可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牽動你內心深處的呢?是校園的課鍾,還是窗外的風雨?是新歲的爆竹,還是夢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不要寫成詩歌)。③題目自擬。④不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XX年上海春季聯考卷)

【寫作指導】

這道作文題只有引導材料和寫作要求,而沒有話題,看起來跟我們熟知的話題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們只要細緻分析一下引導材料,便不難從中發現,引導材料中涉及的對象無外乎就是放學之後那歡快嬉鬧之聲、校園的課鍾、窗外的風雨、新歲的爆竹、夢中的短笛等聲音。也就是說,這道作文題的話題其實就是“聲音”。這種不明確點出話題而需寫作者自行確立話題的作文題型,我們稱之為潛話題型話題作文。這種作文題型是XX年才出現的新題型,它能更好地引發我們思考,反映出我們的生活情趣,從而有效地考查我們的觀察力、感悟力、體驗美的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認識的高度等。潛話題型話題作文一誕生便具有極其頑強的生命力,估計將成為今後各省聯考作文的首選題型。

潛話題型話題作文的寫作跟一般話題作文的寫作稍有不同:一是我們必須準確地確立話題,否則將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如寫XX年聯考湖北卷的作文時,必須準確確立好“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這一話題,否則便難以把握好“內”與“外”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二是必須高度重視審題。一般話題作文的審題難度往往較低,而潛話題型話題作文的審題難度相對來說要大一些,它的引導材料或提示語都有可能對話題起限制作用。如XX年聯考上海卷的作文,假如我們僅從三個廣角鏡頭歸納出“當今的文化生活”這一話題便匆匆行文的話,便有可能偏題,我們還必須注意提示語——“對當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審視和辨析,並談談它們對你的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從而確定出其話題應為“當今的文化生活與自己的成長”。本道作文題則在材料中對話題進行了限制,即要求我們所寫的“聲音”必須是能“真正牽動你內心深處”的聲音。

【佳作一】

父親的笛聲

⊙ 佚名

依稀想來,已有幾年未踏上這一條灑滿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親親手用鵝卵石鋪成的,在月下泛著朦朧柔和的光。路的那頭,連著那河邊的小屋,連著我的父親。父親呵,你是否依然執著地坐在岸邊,哀怨地吹著笛子,等著兒子的歸來?

父親愛好吹笛。小的時候,父親的笛聲載滿了我童年的樂趣,像那條絲帶一樣的小河,牽引著我的童心在父親愛的港灣里晃悠。父親很疼我這個惟一的兒子,老喜歡用粗糙的雙手捏我的臉蛋,不顧我疼得哭起來,還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時分,父親帶我到河邊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開牛繩讓牛自己吃草,自己從背後的草簍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間最美妙的音樂。我就靠在父親腿上,看著天邊的夕陽將父親的頭髮染上點點金色。我愛父親,父親的笛聲最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討厭起父親:討厭他滿嘴煙味,討厭他的黃牙;討厭他背個草簍到學校找我,還從窗外傻傻地盯著我看;我還討厭他沒有本事,只知侍弄幾畝薄地,連我的學費也沒能賺回。我和父親逐漸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幾次後,父親不再打著赤腳去學校看我,不再嘮叨著讓我好好學習。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而在我看來,這又成了不務正業的標誌。

我到外地上學去了。離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條熟悉的小路,感覺到一絲眷戀與不捨。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過的痕,也划過我的心。幾年時間裡,我未回過一次家。母親在電話里告訴我,我走後,父親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飯不思,只知去河邊吹笛子。最終,我應母親的請求回到了家。到家裡已是夜晚,月剛升起,當我懷著無盡的思緒在小路上行走時,遇到了等我的父親。我忽地一下子哭出來,緊緊抱住了父親。我請求父親給我吹笛,父親答應了。哽咽的笛聲又在耳畔響起,響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憶。我感覺到父親眷眷的愛子之情,感到愧對父親的笛聲。父親愛我,他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發現它和我的心竟能產生如此強烈地共鳴!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過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親的笛聲則是我的心魂。

【推薦理由】

小作者以笛聲為線索行文,而又把父愛熔鑄於笛聲之中:年少時愛父親,其笛聲最美;年齡稍長時厭父親,吹笛被看作“不務正業”;到外地求學時復甦了愛父的情感,其笛聲與我的心產生強烈的共鳴。笛聲始終牽動著“我”的內心深處,“是我的心魂”。這笛聲,其實已經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笛聲了,而是如山般深沉的父愛的象徵。

細節描寫生動傳神、耐人尋味,是本文的突出特點。小作者僅用“用粗糙的手捏我的臉蛋”“兀自傻呵呵地笑”“討厭他滿嘴煙味,討厭他的黃牙,討厭他背個草簍到學校找我……”等幾個細節,便把“父親”的質樸、憨厚、隱忍、痴心的形象勾勒出來了。全文結構嚴謹,語言清新,文采斐然,意境優美,真情款款,富有鄉村風味。掩卷思之,令人回味無窮。

【佳作二】

聽 雨

⊙ 佚名

小時候,住在瓦屋下,每當下雨,便能聽到淅淅瀝瀝、淒悽然然的雨聲。長大了,住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中,聽不到雨聲悽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靈氣。缺了能讓人感動的至柔至弱的東西,心便開始在慢慢沙化。於是就懷念起那瓦屋的雨聲。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輕靈的東西,敲不響那厚重的鋼筋水泥的樓房。而瓦屋則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噹噹的,發出悅耳的聲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親近自然的福氣。雨勢急驟,聲音就慷慨激越,如萬馬奔騰;雨勢減緩,聲音也弱下去,輕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時節耳邊的輕風。瓦片似乎是專為雨設定的,它們盡職地演奏著,聽雨人心中便漫出不盡的情意。

人們喜歡當心中充滿懷念與感喟時,一個人靜靜地坐下聽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抱負;遲暮的美人有“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情懷;多情的詩人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遐思。

雨聲成了人們修飾感情、寄託心愿的使者。

閒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經聽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聽到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聲。迷濛之中,雨聲里透出一種古怪的情調,是久未溝通的那種。它拒我於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對我的陌生,然而我卻能從意識的最深處感受到它存在的氣息。我有一種從夢中猛醒的暢快和歷經迷茫後的滄桑感。

喔,我在雨聲中相約的竟是已隔了時空的自我,它在講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問自己,我是誰?還是從前的那個我嗎?

有詞云:“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人生境遇不同,聽雨的感受也就各異。然而聽雨卻都是聽靈魂的對話,聽真情的奔瀉,聽年華的淙淙流淌。雨聲所敲打的,除去歲月的迴響外,還有昔日難再的痛惜與欲語還休的惆悵。似乎只有在這瓦屋輕靈的雨聲中,心靈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續。

雨聲依然在響,像我真實的心跳……

【推薦理由】

全文緊緊圍繞“雨聲”行文,抒寫了作者深入品味生活之後的獨到感受,表達了作者對城市生活的厭倦和對鄉村生活的嚮往,飽含深情,頗為感人。文中的“雨聲”,既可敲打出“歲月的迴響”,又可敲打出“昔日難再的痛惜與欲語還休的惆悵”,還是“人們修飾感情、寄託心愿的使者”,意蘊豐厚,能與讀者眷戀往昔的情感形成強烈的共鳴。

文章語言優美,富有詩意。與“雨”有關的詩句,作者信手拈來而又能用得恰到好處,充分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

【佳作三】

人生需要掌聲

⊙ 李新林

許多人時常慨嘆:知音難求。何為知音?知音難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者?

當年,俞伯牙輕奏《高山流水》時,鍾子期為之高聲喝彩,於是鍾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斷,流傳著一曲千載稱頌的金蘭之交的讚歌。然而,水已去,人也亡,弦斷有誰聽?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

人生,就像開放在郊外的野花,萬紫千紅,芳香四溢。人生的掌聲猶如陽光雨露,滋潤著每一片段預告瓣。恩賜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而掌聲比恩賜更為重要,精神的鼓勵感召著每一個孤獨無助的行人。

人生,就像顛簸在海上的小船,乘風破浪,勇往直前。人生的掌聲猶如遠方的燈塔,引你掛雲帆,濟滄海。恩賜是一縷海上輕柔的微風,使躁動不安的人感到人世的溫情,而掌聲比愛心更為重要,心靈的通道連線著每一個沉思憂鬱的哲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街頭賣藝者,其琴聲悠揚,令人感動,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圍的人紛紛向錢罐里丟錢,轉眼工夫,錢已裝滿了罐子,但賣藝人臉上並沒有一些欣喜的笑容。後來,一個旅遊者抬起手來為之鼓掌,賣藝人眼裡溢出了感激的淚水。可見,賣藝者是哲人,他尋求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聲。人生需要掌聲,掌聲比恩賜比金錢更為重要。

當你失落喪氣時,你希望有人給你勇氣;當你猶豫彷徨時,你希望有人給你理解;當你精神窮困時,你希望有人給你熱烈的掌聲。是的,我們在不斷地等待著,祈求著愛心的降臨,但我們更在時時刻刻尋找著知音,尋找著精神世界的同路人。只有這樣,我們才不至於絕望,也會像那位賣藝人一樣流出感激的淚水。

沒有掌聲的演出是可怕的,有誰受得了死一般的寂靜?沒有掌聲的人生是可悲的,有誰願意在壓抑中生存?人生缺少了掌聲,只會剩下英雄垂淚、七子悲歌的結局。正如當年的屈原,世人皆濁惟他獨清,世人皆醉惟他獨醒,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沒有掌聲,沒有理解,只有漁夫的嘆息,終於使他熄滅希望之火、生命之燈。

人生的掌聲永不能停息,它永遠激勵著人追求靈魂的高尚與完善,掌聲比愛心比金錢更為重要。

讓掌聲響起來,人生需要掌聲。

【推薦理由】

本文立意不凡,富含哲理。“掌聲比愛心比金錢更為重要”這樣深刻的見解,展示了作者深厚的生活積澱,讓讀者不得不另眼相看。

文章材料豐富,剪裁合理,構思精巧,語言流暢。而比喻、排比、典故等手法的精妙運用,更為文章增色不少,給人以文采飛揚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