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化話題作文 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變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生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像一個巨人,屹立在世界東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化作文,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改革開放40年溫州的變化

溫州,它是我的故鄉,也是我的成長之地。人們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我的家鄉就坐落在美麗的甌江之畔。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吃貨,我當然品嘗過不少溫州的特色美食。豬油糕滑而不油,松糕糯而不肥,湯圓甜而不淡,魚丸湯辛而不澀。每當夜幕降臨,夜市上的小攤一家一家地擺出,我總會這個品嘗一點,那個品嘗一點,同時還不忘點評幾句:“嗯!這家好吃,那家鹽放少了……”

而在溫州的市中心,有一條溫州人盡皆知的五馬街,據說是因王羲之騎著五匹馬而來因此得名。五馬街古色古香,在國慶期間,它“煥然一新”地展現在了人們面前。五馬街內部有多家書店、電影院、服裝店、餐廳,是集吃穿住行於一體的商業中心。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溫州的品牌也登上了國際大舞台:森馬、康奈、紅蜻蜓等代表了溫州的國際榮耀。

溫州的變化,使得我們全體溫州人為之自豪。我愛我的家鄉——溫州!

改革開放的巨變

“改革開放”這四個字的含義對我來說是模糊的,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變化對我來說卻是真切的。

首先我的童年和媽媽的童年就有著天壤之別。童年的媽媽每天只有吃自家種的糧食和菜填飽肚子,想吃零食就簡直是妄想。國小時,教室是泥巴牆,課桌是家裡自製的長板凳,板凳就是幾塊磚頭。作業本用完後擦了再寫。為了節省紙筆,就用樹枝在地上打草稿。所謂的小店,只有一樣商品,那就是一位老太太從井裡面打來的井水放上糖精,一分錢三杯,那就是所有學生最渴望最美味的“飲料”。而今的我每餐必有魚肉,再也不用過媽媽那種填飽肚子的生活。我的教室也從泥巴牆過渡到了高樓大廈。現代化的多媒體設施取代了長條板凳。小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媽媽常常羨慕地說“你真幸福”。

不僅我是幸福的,我們家也是幸運的。四十平方米的瓦房變成了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樓房。黑白電視機換成了液晶大彩電。搓衣板換成了全自動洗衣機。微波爐、電磁爐、電腦這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現在卻成了我們每個現代家庭必備的東西。

我的生活在變,我家在變,我祖國也在變。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三十年!從一九七九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從20xx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xx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了航天科技強國!20xx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籽現實!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三十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改革開放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這些處在農村的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故鄉的浦江。聽我的外婆講,以前我的家鄉很貧困,一大家人都擠在一件小小的茅屋裡,裡面的光線很暗,沒有暖和的衣服穿,一件衣服要打好多補丁,並且大的穿了,小的又接著穿。村子裡的人是吃不飽、穿不暖,農民們靠搶公分、分糧、分錢。一年到頭分的糧食,不夠吃,錢也不夠,有時連鹽都買不起吃。村子裡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每逢雨天泥濘不堪,人們走路都要從山上繞道。孩子們在破陋的教室里讀書,也有孩子因交不起幾元的學雜費上不了學。以前沒有電氣設備,要與遠方的親朋好友取得聯繫靠信件,這種方式又慢又不方便。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村里開始有了電視機。夜幕降臨,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們聚集在電視機前,看著電視裡播放的精彩節目,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精彩的明天。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推進和落實下,家鄉的變化一年比一年大。原先村民們擠在狹小陰暗的老式木房子裡面,現在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紅磚青瓦房,並有了衛生廚房,衛生廁所,有的還建起了兩層以上的樓房。以前窄小的土路,一下雨泥濘不堪,現在變成了寬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