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的重要性作文

第一篇: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每一個人,脫離母體呱呱落地,降臨人世,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首先進入家庭生活。家庭是每一個孩子的第一個生活環境,家長,其中特別是父母,是孩子不可任意選擇的首任教師,親職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開端。嬰幼兒的頭腦象一張白紙,很容易塗上各種顏色。在孩子生活的早期,家長和家庭生活對他們實施著各種各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極為深刻的烙印,很難消失。家長實施的各種教育,他們終生不忘,成為他們一生成長的基石。

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接受著家長的影響和教育。最初的言語是從父母那裡學會的,最初的感情是受父母感染的,是父母手拉手教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是在父母指導下進入社會生活,了解社會的。孩子小時候,是形成習慣的最佳時間,良好習慣的形成在人的一生成長中起著打基礎的作用。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說早期形成的習慣象是與生俱來的一樣穩固。

在兒童階段,孩子們的思想尚未定型,“心知未有所主”,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興趣廣泛,對於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善於模仿,有很強的感受能力,有驚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兒童時期,孩子們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須臾離不開父母的照料,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對家長有極大的依賴性,他們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範圍有限,主要是在家庭,在父母身邊同家長朝夕相處,家長的影響和教育幾乎天天都在強化。由於父母和子女有天然的血統關係,在朝夕相處的生活中建立了十分真摯深厚的感情,家長在孩子心目中很有威信,孩子十分信賴家長。因此,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自然成為孩子們效仿的榜樣。家長的教育成為孩子生活的準則,家長對周圍人和事的評價標準,成為孩子道德評價的標準,甚至父母的作風、習慣、氣質、興趣、愛好、個性特徵等,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作文

家庭生活和親職教育對於每一個人的德、智、體的發展起著奠基的作用,特別是對人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的形成,甚至可以說是起著型塑的作用。有人說:“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孩子是家長的翻版”,這種說法,都說明早期親職教育的重要作用。親職教育對子女身心的發展水平有決定作用馬克思說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革命導師的教導十分深刻。作為法官,必須執行法律,否則就是失職;作為傳教士,必須以傳播宗教為本分,否則就是不虔誠;同樣,作為家長,必須以教育子女為天職,否則就是不稱職的家長。做父母的,必須象法官傳教士那樣忠於職守。

教育子女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由社會職能所決定的。

在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子女很難獲得入學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主要是在家裡接受的教育,父母自然是孩子的終生教師,家庭是孩子最長久接受教育的場所。

在今天,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都可以入學讀書,接受學校教育,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親職教育仍然未失去它的作用,它還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影響的重要途徑。

孩子們在入學之前,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里渡過的。入學以後,每天仍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里,在父母身邊的時間遠遠超過在學校的時間,再加上雙休日、寒暑假,孩子接觸家長的時間、機會要比接觸教師多得多。因此,儘管孩子在入學後學校教育起著主導作用,但親職教育仍然是經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孩子在入學之前所受到的親職教育起著打基礎的作用。但學齡前親職教育並不是親職教育的全過程,而是親職教育全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應當承認,孩子入學以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知識的增加,社會經驗的日漸豐富,他們遇事有了一定的獨立見解,不象小時候那樣聽話了。但親職教育還在繼續發揮作用。以到孩子們長大成人,走上社會,獨立生活,仍然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著親職教育的影響。

孩子到了國中,就進入了青春發育期。他們獨立活動能力增強,社會活動範圍擴大,要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周圍環境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這一時期,正是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孩子在思想和學習上開始分化。同時,這一時期,也正是孩子和家長重新調整關係的時期。調整好了,家長就可以繼續保持教育的主動權;如果調整不好,把關係搞僵了,就要喪失教育的主動權。因此,孩子進入學校以後,親職教育不但不能放鬆,反而更應當抓緊。

第二篇: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縮小了的社會,是兒童生活的第一個環境、成長的搖籃,兒童時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良好的心理發展,將是一個人終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際關係,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些優秀的心理品質,也是以兒童和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發展為基礎。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親職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輔導。

一、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國教育家謝覺哉曾經引用古人說過的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

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其原意雖然是為了說明擇友之道,借用來說明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我們認識到,家庭氣氛中有一些因素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

(一)父母言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搖籃,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親密,最可信賴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影響。

有些家庭家長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懷和照顧,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獨與無助。父母爭吵時,言行粗魯,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會使他變得急躁,情緒不寧,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長情緒極易波動,會無原則地隨意亂發脾氣,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會在孩子的心裡蒙上陰影,會使孩子產生敵對、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應,有些甚者會使孩子有樣學樣,影響孩子以後在人際交往中的待人處世。

有一些家長,會以自己的喜怒哀樂來決定對孩子的親疏遠近。高興時就對孩子又親又抱,事事滿足;若是在不高興的時候,就對孩子冷漠以待,不聞不問。這樣容易使孩子顯得神經質、冷淡、在與別的孩子交往時喜怒無常,變換不定。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認為只有你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孩子。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父母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1、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在具有重視子女教育傳統的中國社會裡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在兒女身上寄託著父母甚至幾代人未圓的希望與夢想。現在絕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壓在了一個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從小就像一隻身負重託的蝸牛,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艱難地爬行。

他們要求孩子從小就按自己的意志發展,根本不考慮孩子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其他個性特點。當孩子達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標時,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遷怒於孩子,大打出手。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學校的學習之外,父母連孩子的雙休日都給霸占了,送孩子學音樂、學舞蹈、學書法、體育……安排得滿滿的。這樣的事情天天照樣進行著:可憐的父母們,正在為塑造他們自己心目中的音樂家、舞蹈家、畫家、書法家……而忙碌著,他們哪裡知道在孩子心裡深處早已播下了厭倦的種子!如此一廂情願的親職教育,怎能不給兒童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家長的心態決定了孩子的成敗,如果過分強調孩子的成績,往往適得其反。家長對孩子說:“考試考不好就揍你。”這些話往往令孩子心裡更加緊張,一緊張什麼都忘了,還能考出好成績嗎?其實,成長是一個過程,家長應該在乎孩子的每個過程,而不是只盯著那個結果。用一顆平常心,培養一個平常人。

2、保護過度

對孩子的尊重不等於放縱,關愛更不等於溺愛。父母對孩子的過渡溺愛,使得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獲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自己想要什麼就應該得到。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觀,使得孩子一步入社會受到一丁點打擊就會萎靡不振,產生抑鬱、人際關係敏感、適應不良等心理障礙。例:

媽媽對明明說:“兒子,你是媽媽唯一的寶貝,是媽媽的一切,媽媽願意為你做最大的犧牲。”結果,明明4歲了,媽媽還是整天餵他吃飯,給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稚園了,他卻這也不會做,那也不願學,而媽媽還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這樣下去漸漸地會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他將面臨一個陌生的世界,而逃避應負的責任,使他缺乏責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對孩子千依百順,當發現他們存在這些問題時並沒有及時進行有效的防預措施,僅僅只是從物質上不斷地給以補償。這樣的月積日累,孩子心理障礙逐漸惡化,隨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